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3 毫秒
21.
孙益  许淑怡  李象钧 《中国骨伤》2019,32(4):321-326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再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0例,根据术中是否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再固定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74.1±5.4)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肱二头肌长头腱进行切断再固定。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73.8±4.5)岁,采用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采用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4.5±3.6)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肩关节脱位3例,对照组肩关节脱位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92±1.10、5.88±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Neer评分分别为77.88±5.70、73.68±4.90;术后3个月分别为85.88±5.30、79.88±3.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Ne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根据Neer评分,治疗组优9例,良14例,差2例;对照组优4例,良18例,差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再固定的方法有利于减少患者疼痛,加快肩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2.
目的运用计算机编程程序及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在辨治痛风过程中临床用药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目前中医治疗痛风临床经验的资料,用自行开发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结果经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后得出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用药规律。结论采用计算机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用药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骨伤科在临床治疗中,有效的骨折固定夹板可给骨伤科患者的救治带来最佳的和最简便实用的效果[1].但现有的夹板透气性差,不可塑形,且与人体不能粘贴,由于不透气,会造成患者不舒适,皮肤发痒,甚至感染发生,塑形不良可造成局部压力不均匀,引起压疮发生,甚至造成骨折的再移位.因此研制一种透气可粘贴塑形的固定夹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7例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病例。[结果]在27例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病例中,钢板螺钉松动断裂12例,骨不连7例,感染8例。[结论]内固定材料、医生的手术方式方法、患者自身的原因三者是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关键所在,只要三者中有一个出现偏差,就会发生骨折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