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排空术和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立体定向手术组48例与未行手术作保守治疗的对照组62例。结果立体定向手术组可明显缩短血肿吸收时间,与保守治疗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定向组可明显缩短偏瘫及失语开始恢复的时间,与保守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定向组较保守组可明显改善发病3个月后生活能力(P<0.01)。结论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证明立体定向排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可挽救患者的脑功能,减少残疾发生。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前影像学指标在预测脑膜瘤手术分离度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43例脑膜瘤术前影像学表现与显微手术分离度的相关性。结果瘤周水肿、血供类型、皮质浸润和MRIT2WI信号强度与手术分离度有关(P<0.05);而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界、强化情况、钙化、囊变、脑膜尾征、邻近骨改变与手术分离度无关(P>0.05)。结论术前影像资料提供的瘤周水肿、血供类型、皮质浸润和MRIT2WI信号强度可预测脑膜瘤手术分离度。  相似文献   
93.
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4药相合,一升一降,内外通和,升降相因,调畅气机,有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  相似文献   
94.
沈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沈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和特点。方法 应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将PCR产物应用ABI377自动测序仪直接做核苷酸序列分析,并用DNA STAR软件进行种系发生分析及基因型鉴定。结果 HBV DNA标准株P基因片段可进行基因分型。在沈阳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中可检出基因型B、C和D,检出率分别为22%、50%和28%,基因型C分布与基因型B、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V携带者间各基因型间分布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测定HBV DNAP基因序列片段可进行HBV DNA基因分型。沈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有基因型B、C和D型,其中基因型C为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95.
外泌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一种细胞外囊泡(EVs),包含蛋白质、脂质、DNA、RNA、miRNA、lncRNA等多种物质。外泌体参与细菌感染过程中的病原识别、抗原呈递、自噬调节、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研究表明外泌体miRNA、lncRNA和蛋白质在调节机体抗菌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外泌体对几种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研究外泌体与细菌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
近年来, 细菌性肝脓肿发病呈上升趋势, 亚洲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引起, 临床症状趋于不典型, 需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等进行诊断, 治疗以抗菌药物联合超声引导脓肿穿刺引流为主, 手术治疗仅在特殊情况下采用。  相似文献   
97.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TGFβ1FN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FN和ALT水平,并对相应患者肝活检组织标本进行肝纤维化程度及炎症活动度分级,探讨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应用定量EIA检测方法及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和FN.肝活检组织标本病理切片按常规方法进行HE及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结果:SPSS软件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清TGFβ1与FN水平相关系数为0.338(P=0.019),具有相关性,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与FN水平呈正相关.血清TGFβ1与ALT检测结果经SPSS软件直线相关分析,二者之间相关系数为0.336(P=0.02),具有相关性,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与ALT水平呈正相关.经SPSS软件直线相关分析,血清FN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41和0.285(P值分别等于0.007和0.025),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FN水平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与FN水平呈正相关.血清TGFβ1与ALT呈正相关.血清FN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特点及其在调节性T细胞(Treg)、调节性B细胞(Breg)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ITP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度患者32例,中度患者44例,重度患者30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Treg细胞百分比、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等,同时分析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各指标差异。结果 观察组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TGF- β、IL-10和IL-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和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sPD-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均P<0.05),而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均P<0.05)。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与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呈正相关(r=0.446,P<0.05)。观察组治疗后Breg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TGF-β、IL-10和IL-4水平有所升高(P<0.05),而Treg细胞表面PD-1阳性率、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sPD-1和IL-17水平有所降低(P<0.05),治疗前后 sPD-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Treg细胞表面PD-1和 Breg细胞表面PD-L1阳性率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同时Treg细胞表面PD-1和 Breg细胞表面PD-L1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
目的:从HCV非结构5a区(NS5a)选出基因型特异性多肽,并应用酶免疫法(EIA)进行HCV血清分型。方法:根据HCV NS5a高免疫源区(2182~2343)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并合成305个特异性多肽,应用已知基因1~6型的抗-HCV阳性血清,通过EIA法检测每个多肽的抗原性,并用基因型特异性多肽进行血清分型,同时将其与序列分析法基因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基因型间NS5a区氨基酸的同源性较低,相同基因型不同区段氨基酸的同源性也很低。对305个特异性多肽抗原性检测结果表明,主要线性抗原区位于氨基酸残基R3、R7和R9区。18个来自保守区的多肽可与不同基因型抗-HCV阳性血清反应;12个多肽具基因型特异性。血清基因分型结果与基因分型的结果高度一致。结论:HCV NS5a高免疫源区存在主要的线性抗原;来自高度保守区的多肽抗原无基因型特异性,可用于HCV抗体检测;基因型特异性多肽可用于HCV基因分型,特别适用于HCV RNA阴性患者。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2003-2007年我院1 07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32进行细菌鉴定,用GNS药敏卡及Kirt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年来,1 073株铜绿假单胞菌以下呼吸道标本中最为常见(61.4%).以ICU、呼吸科ICU、外科ICU检出率最高(57.8%).对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的有头孢哌酮-舒巴坦(17.0%)、美罗培南(18.5%)、阿米卡星(19.6%)、亚胺培南(24.2%)、头孢吡肟(25.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5.7%)和头孢他啶(36.7%).虽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但中介率较高,分别达15.2%、12.5%,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结论 连续5年回顾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是我院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当严重,且常呈多重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应重视耐药菌株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有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