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MRI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MRI在诊断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病变的价值。方法:12例经临床证实的下肢骨急性骨髓炎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14d在Philips0.5T超导型MR扫描仪下行横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结果:12例中11例骨髓内呈现异常MR信号,1例发病仅2d者骨髓内无异常信号。病变随时间的推移与正常骨髓间分界逐渐清晰,在T1WI骨髓内病变呈斑片状稍长T1、长T1低信号,在T2WI上病变呈斑片状长T2高信号,在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上这种信号改变尤其明显。结论:MRI诊断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22.
透明质酸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损伤的修复一直是骨科医师研究的重点 ,将透明质酸 (hyalronicacid ,HA)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为骨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现就HA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修复中的作用综述如下。一、HA的研究现状1.HA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HA是一种高分子直链聚糖 ,由N 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双糖单元交联形成 ,呈线性自然卷曲状 ,它广泛分布在动物和人体组织及细胞外基质中。浆膜是HA合成的部位[1] 。HA的分解代谢为一种局部性降解 ,大量的HA在淋巴结中被摄取降解 ,可达总量的95 % ,其在体…  相似文献   
23.
背景:在体肌腱的生物力学测试国内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在体跟腱的生物力学行为。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武汉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完成,对象为新西兰大耳白兔45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85~3.25kg(由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室提供)。干预:对环扣式传感器进行改良,选择45只兔随机分3组,正常左侧跟腱组,正常右侧跟腱组,失胫神经支配的左侧跟腱组,以改良环式传感器分别对3组的跟腱进行生物学测试。实验和结果由两位有经验的专家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跟腱张力曲线,张力波峰值,时间,冲量。结果:家兔跑跳时的张力曲线主要有4种即Ⅰ,Ⅱ,Ⅲ,Ⅳ,失胫神经失配状态下的一侧跟腱的生物力学参数[F3=(8.82±3.75)N,冲量=(37.95±14.86)N·ms]明显低于常态[F3=(16.75±5.65)N,冲量=(110.20±62.96)N·m8,P<0.05]。结论:改良环扣式传感器用于在体跟腱的生物力学测试具有可行、稳定、灵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4.
背景在体肌腱的生物力学测试国内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在体跟腱的生物力学行为.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武汉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完成,对象为新西兰大耳白兔45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85~3.25kg(由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室提供).干预对环扣式传感器进行改良,选择45只兔随机分3组,正常左侧跟腱组,正常右侧跟腱组,失胫神经支配的左侧跟腱组,以改良环式传感器分别对3组的跟腱进行生物学测试.实验和结果由两位有经验的专家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跟腱张力曲线,张力波峰值,时间,冲量.结果家兔跑跳时的张力曲线主要有4种即Ⅰ,Ⅱ,Ⅲ,Ⅳ,失胫神经失配状态下的一侧跟腱的生物力学参数[F3=(8.82±3.75)N,冲量=(37.95±14.86)N·ms]明显低于常态[F3=(16.75±5.65)N,冲量=(110.20±62.96)N·ms,P<0.05].结论改良环扣式传感器用于在体跟腱的生物力学测试具有可行、稳定、灵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5.
我院于 1 999年 8月~ 2 0 0 0年 8月收治的门诊脊柱骨质增生病人中 ,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选择有随访结果的 5 8例患者作疗效观察 ,结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均为门诊病人 ,共 77例 ,按门诊就诊顺序3∶ 1抽取方式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 ,治疗组 5 8例 ,其中男 2 2例 ,女 36例 ,年龄 34~ 72岁 ,平均 5 4岁。对照组 1 9例 ,男 7例 ,女 1 2例 ,年龄 35~ 70岁 ,平均 5 4岁。观察指标 :轻度疼痛 (偶有轻微疼痛 ) ,记 8~ 1 0分 ;中度疼痛 (常有轻微疼痛 ) ,记 1 8~ 2 0分 ;重度疼痛 (持续疼痛但可忍受 ) ,记 2 8~ 30分 ;严…  相似文献   
26.
外固定器在体轴向加压骨断端压力长期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定量分析外固定器在体轴向加压时不同加压量、不同时期骨断端压力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在体骨轴向加压断端压力测试动物模型,27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并分别加载1·5、1、0·5倍动物体重,以应变片为传感器,测量固定针应变。定标后15d内每日测量固定针应变变化并转化为骨断端压力。结果:外固定器轴向加压15d内在体骨断端压力持续下降,第15天在体骨断端压力剩余百分率:A组96%;B组96%;C组98%。结论:外固定器轴向加压15d内在体骨断端压力持续衰减,且衰减幅度逐渐减少;15d左右趋于稳定(≥额定压力的95%)。  相似文献   
27.
1982年以来,我院成功地进行了5例股薄肌皮瓣游离移植术,术后8~15个月的随访结果,无感染,功能恢复满意。本文详细地介绍了临床解剖、手术操作方法及肌皮瓣的大小。作者指出这种手术能挽救严重损伤的肢体,避免截肢致残。  相似文献   
28.
背景:骨不连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部分骨不连经多次手术治疗仍不能愈合,非手术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是一种近年在国外兴起的骨不连非手术治疗方法。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了解其对骨不连愈合的影响,并对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机制作初步探讨。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1997-09/1999-03在武汉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0只,制作骨不连模型,以肥大型骨不连动物为实验对象,共32只,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只。方法:治疗组采用HX902Ⅲ型多功能冲击波碎石机进行骨不连断端冲击波治疗,能量0.54mJ/mm2,频率60次/min,剂量2000次,焦点聚焦范围为1.5cm2。透视下调整碎石机第2焦点分别对准骨不连远、近端边缘相对应部位,各冲击1000次。动物行冲击波治疗后,继续外固定架固定,并自由活动。对照组动物不行任何治疗,继续外固定支架固定。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查和电子透射显微镜检查观察骨不连的愈合情况。结果:纳入动物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摄片:在体外冲击波治疗过程中,通过透视发现骨不连处骨折线逐渐模糊,两硬化骨端密度减低,骨髓腔趋于通畅,冲击波治疗前后摄片所见骨不连间隙有显著性变窄。冲击波治疗6周,治疗组6只(6/14)动物骨性连接,12周有12只(12/12)动物骨性连接。对照组治疗12周摄片有1只动物骨性连接。经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治疗组骨不连愈合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1)。②光镜检查:治疗组治疗2周时成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聚集增生活跃;治疗6周时骨小梁形成丰富;治疗12周时骨不连愈合好。而对照组一直表现为慢性炎症反应,骨小梁形成少。③电镜检查:治疗2周时治疗组成骨细胞增生,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其能分泌具有周期性横纹的胶原纤维;治疗6周时形成大量的骨陷窝;对照组有形细胞少,可见破骨细胞活动。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肥大型骨不连效果满意,有望成为一种非手术治疗骨不连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儿童股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儿童股骨颈骨折 9例 ,采用切开复位斯氏针或螺纹钉内固定治疗 ~ 型骨折 6例 ,骨牵引及石膏外固定治疗 型骨折 3例。结果 随访 2年至 11年 3个月 ,平均 5 .5年 ,疗效满意。除 1例经骺骨折 ( 型 )发生轻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骺早闭 ,1例粗隆间骨折 ( 型 )发生髋内翻外 ,其余患儿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无明显受限。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 型骨折 ,骨牵引及石膏外固定治疗 型骨折是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 型骨折疗效欠佳 ,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0.
脊髓侧前方减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并截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脊髓侧前方减压术治疗陈旧性购腰段骨折并截瘫的效果。方法于1986~1996年间采用该减压术治疗这类病例19例。结果获良好疗效。平均随访3年10个月,其中大部分恢复4例,部分恢复9例,无恢复6例。结论脊髓侧前方减压术既能准确、彻底地解除脊髓腹侧之压迫,又可将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是一种有效的手术减压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