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早期适当呼吸末正压下高浓度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对该类患者脑氧代谢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标准治疗,治疗组(54例):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呼吸机支持适当呼吸末正压5~8 cmH2O联合高浓度氧(100%纯氧),监测两组患者第1、3天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血乳酸(Lac);对于治疗组,监测治疗前和治疗中30 min的颈静脉球压力(Pjv)、中心静脉压力(CVP)、治疗前1 h和治疗后6 h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IL-6水平;同时监测两组第1、3天GCS评分ICU住院天数以及第28天GOS评分等。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jvO2、PjvO2、SaO2、PaO2、Lac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SjvO2、PjvO2、SaO2、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ac明显下降(P<0.05);而第3天和第1天比较,两组患者SjvO2、PjvO2、SaO2、PaO2显著提高,(P<0.05),Lac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第1次治疗前与治疗中Pjv、CVP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1 h和治疗后6 h的(BAL)IL-6水平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高压氧组和对照组治疗后GOS相比,模拟高压氧治疗后GOS评分为1的例数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评分为4的例数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2和3分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ICU天数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利用呼吸机模拟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分压,明显改善脑氧代谢,且不增加ICU住院天数,显著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并且不增加患者颅内压、胸腔内压力及氧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全麻与气管内静脉吸入麻醉的应用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临床确诊为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65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采用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观察组30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全麻。对整个麻醉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显著低于诱导期(P0.05);术中观察组患者的SBP与DBP却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主恢复呼吸时间、睁眼时间以及拔管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缩短(P0.05);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全麻的临床效果优于气管内静脉吸入麻醉,患者的生命体征更加平稳,麻醉后恢复较快且不良反应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将胸顶以上食管游离至第1肋水平以上2~3cm,牵拉使胸顶以上食管进入胸腔3~4cm。荷包缝合后切开食管置入抵钉座至胸顶以上食管,胃经右胸上提,食管残端与胃底后壁最高点吻合,吻合后吻合口自动回缩至胸顶以上,将胃底向胸顶悬吊4~5针。结果:52例吻合均一次性完成,无失败或改作颈部吻合者。使用26号吻合器32例,24号吻合器20例,术后无吻合I:1瘘、乳糜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发生喉返神经损伤1例,病理显示切缘癌残留1例,术后x线检查吻合口多位于胸骨切迹上1~2cm。结论:胸段食管癌用国产吻合器行食管胃超胸顶吻合安全,手术并发症少,清除纵隔淋巴结彻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1 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 患者女,20岁,因反复头痛、头昏伴呕吐3月余于2011年3月13日入院.患者三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昏迷、抽搐,可自行缓解,当时未治疗,后患者感症状逐渐加重,到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示:右侧额部占位性病变,现来我院要求进一步治疗.体格检查:T 37℃,P 89次/min,R20次/min,BP 120/83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偏差.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自如.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血分析:WBC 12.0×109/L,RBC 5.61×1012/L,HGB 97.0 g/L,LYMPH% 16.00%,NEUT 8.40×109/L,MCV75.00 fL,MCH 21.90 pg,MCHC 292.00 g/L.血脂:TG 2.23mmol/L,VDLC 0.63 mmol/L.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比血管内降温与体表降温对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6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降温组和体表降温组,每组各18例,对比2组患者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偏离目标温度1℃患者的比率、寒战、低血压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预后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均较安全,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血管内降温组中心温度降低迅速,并能准确维持目标温度在35℃,变异范围小;血管内降温组预后与体表降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维持目标温度、复温简单、易护理等优点,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6.
重视结核性胸膜炎的规范治疗——兼与邢祖林医师商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同志 :贵刊 2 0 0 1年第 1期发表了一组有关胸膜疾病诊治的文章 ,读后获益匪浅。结核性胸膜炎是我国最常见的胸膜疾病之一 ,尤应倍加重视。但临床上常见有轻视结核性胸膜炎治疗的情况 ,或抽液不及时 ,或化疗不彻底 ,以致形成慢性胸膜炎、包裹性积液、结核性脓胸、支气管胸膜瘘 ,长期牵延不愈 ;或形成广泛胸膜肥厚、粘连 ,纵隔移位 ,胸廓畸形 ,并发支气管扩张与继发感染 ;或有肺内与肺外结核发生。我们认为 ,为减少后患 ,必须强调结核性胸膜炎的规范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规范治疗 ,主要包括三方面 ,可以概括为化疗、抽液、用激素七个字。…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对28例胫骨骨髓炎患者采用分期治疗,术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8例患者中27例(96.4%)治愈,1例复发.结论:采用分期方法治疗骨髓炎安全有效,术后恢复良好,是治疗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8.
李保林  张华 《国医论坛》2001,16(1):34-34
笔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师从何洪阳教授 ,运用手法治疗颈椎病 86例 ,临床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6例中 ,男 49例 ,女 37例 ;年龄最大 65岁 ,最小 2 8岁 ,其中 40岁以上者占 80 % ;病程最短2周 ,最长 8年。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人 ,均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为 :颈肩部疼痛 ,枕部及颈部酸痛并向上肢放射 ,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 ,颈肌紧张 ,有明显痛点 ,牵拉试验 (+) ,压头试验 (+)。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隙狭窄或有增生 ,椎间孔变小。 CT、MRI可见椎体后有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等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1(TIMP -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 ,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46例大肠癌组织中MMP -9,TIMP -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MMP -9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P <0 .0 5或P <0 .0 1) ;TIMP -1的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 P <0 .0 5或 P <0 .0 1) ;MMP -9表达阳性的大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值明显高于表达阴性者 (P <0 .0 1)。结论 MMP -9、TIMP -1的表达和微血管生成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骨内血管束植入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林  袁浩 《中医正骨》2002,14(4):57-58
为促进骨折愈合、防治骨的缺血性坏死 ,动静脉血管束骨内移植术无论在实验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表明它是外科治疗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动物模型制造的困难性及手术的高要求性 ,实验研究方面相对较少 ,现综述如下。1 实验研究  Woodho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