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31篇
  免费   1723篇
  国内免费   1171篇
耳鼻咽喉   190篇
儿科学   362篇
妇产科学   263篇
基础医学   1563篇
口腔科学   330篇
临床医学   4499篇
内科学   2863篇
皮肤病学   303篇
神经病学   778篇
特种医学   9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6篇
外科学   3107篇
综合类   9364篇
预防医学   3673篇
眼科学   375篇
药学   3500篇
  52篇
中国医学   3713篇
肿瘤学   805篇
  2024年   211篇
  2023年   727篇
  2022年   575篇
  2021年   580篇
  2020年   727篇
  2019年   742篇
  2018年   833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573篇
  2015年   639篇
  2014年   1503篇
  2013年   1387篇
  2012年   1734篇
  2011年   1816篇
  2010年   1758篇
  2009年   1660篇
  2008年   1717篇
  2007年   1780篇
  2006年   1695篇
  2005年   1684篇
  2004年   1506篇
  2003年   1384篇
  2002年   1135篇
  2001年   1197篇
  2000年   1027篇
  1999年   868篇
  1998年   675篇
  1997年   650篇
  1996年   590篇
  1995年   593篇
  1994年   531篇
  1993年   452篇
  1992年   366篇
  1991年   378篇
  1990年   307篇
  1989年   286篇
  1988年   264篇
  1987年   253篇
  1986年   241篇
  1985年   203篇
  1984年   167篇
  1983年   156篇
  1982年   149篇
  1981年   123篇
  1980年   115篇
  1979年   56篇
  1978年   36篇
  1977年   26篇
  1965年   22篇
  1959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是一种无创性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的方法。患者无痛苦且可短期内重复。本法能准确地显示心室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对室壁瘤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国内迄今尚未见本法与X线左室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详细对比的报道。本文总结经X线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或手术确诊的39例患者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心冠通Ⅰ号加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在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心冠通Ⅰ号加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17例,并与常规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24例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症状、静息心电图的改善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2.35%和76.47%,不良反应出现率为29.41%;对照组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改善有效率分别为79.17%和75.00%,不良反应出现率为62.50%.结论 心冠通Ⅰ号加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儿童1型糖尿病(TIDM)(n=18),LADA(n=23),疑似LADA(n=46),TIDM患者的1级亲属(n=34)和正常对照(n=30),结果显示:联合分析ELISA检测的GAD-Ab和免疫组化检测的IC-Ab,有助于TIDM和LADA的诊断和筛查。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小结近两年来肝穿刺活检的95例,重点分析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及慢性持续性肝炎(CPH)的对比资料。资料及方法一、资料来源全部为住院病例。其中80例HBsAg 阳性。76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有持续性或间歇性 SGPT 增高。10例 HBsAg 携带者及9例因其他肝病需明确诊断者。男83例,女12例,  相似文献   
995.
表现特殊的急性心肌梗死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本院收治的 3例表现特殊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如下。例 1 男性 ,62岁。入院前 3d不明原因出现头顶、左面部持续性胀痛。入院前 3h患者体力活动后头痛加重 ,伴咽痛、大汗淋漓、全身无力。体检 :血压 80 / 5 0mmHg ,心肺( - ) ,病理反射未引出。常规心电图示 :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急查心肌酶 :CK 2 5 5U/L ,AST 12 0U/L ,LDH 476U/L。肌钙蛋白T阳性。入院后 6h复查心肌酶 :CK 10 0 3U/L ,AST 2 45U/L ,LDH 486U/L。此后每日观察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 ,符合AMI演变。按AMI治疗 ,头痛等症状消失。此例特点为疼痛部位特…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比较双对吻挤压(DK crush)和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31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入DK crush组(n=155)和经典挤压组(n=156),随访时间8个月.一级及二级终点分别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和血管直径再狭窄及晚期丢失.结果 DK crush组糖尿病患者较多.经典挤压组及DKcrush组最终对吻扩张(FKBI)成功率分别为76%和100%(P<0.001).DK crush术式的不足包括造影剂用量大(P=0.04)、球囊数量多(P<0.01)、手术时间长(P<0.001),但是对吻扩张不满意率显著减少(27.6%比6.3%,P<0.01).临床随访率为100%,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82%.经典挤压组累计再狭窄率为32.3%,而DK crush组为20.3%(P=0.01),经典挤压组分支血管再狭窄率高(24.4%比12.3%,P=0.01),而两组间主干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的累计MACE发生率为24.4%(FKBI失败组为35.9%,FKBI成功组为19.7%),显著高于DK crush组(11.4%,P=0.02).经典挤压组血栓栓塞率为3.2%(FKBI失败组为5.1%,FKBI成功组为1.7%),而DK crush组为1.3%(P>0.05).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无靶病变血运重建生存率为75.4%(FKBI失败组为71.2%,FKBI成功组为77.6%),而DK crush组为89.5%(P=0.002).结论 DK crush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较佳术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3rdGC)耐药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rdGCR SBP)发生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206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均合并腹水培养单株细菌阳性的SBP。依据药敏结果,腹水病原菌对3rdGC耐药者纳入3rdGCR SBP组(n=101),敏感者纳入对照组(n=105)。查阅患者电子病历采集各项信息。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自变量筛选采用Forward:LR法。结果 2组病原菌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单因素分析中,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候选预测指标为近3月广谱抗菌素暴露史(χ~2=12. 351,P 0. 001)、SBP非首次发病(χ~2=14. 427,P 0. 001)、血肌酐(χ~2=-2. 537,P=0. 011)及血碳酸氢盐(Z=-4. 592,P 0. 001),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近3月广谱抗菌素暴露史[比值比(OR)=2. 376,95%置信区间(95%CI):1. 009~5. 598,P=0. 048]、SBP非首次发病(OR=2. 841,95%CI:1. 133~7. 122,P=0. 026)及血碳酸氢盐(OR=0. 892,95%CI:0. 818~0. 973,P=0. 010)对3rdGCR SBP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近3月广谱抗菌素暴露史、SBP非首次发病及低水平血碳酸氢盐是3rdGCR SBP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这些特征的SBP患者应慎用3rdGC治疗。  相似文献   
998.
比较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和双室 (BiV)同步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并与右室心尖部 (RVA)、右室流出道 (RVOT)、左室基底部 (LVB)起搏相比较 ,明确双部位起搏是否优于单部位起搏。 15例患者中病窦综合征 8例、Ⅲ度房室阻滞 7例。分别行RVA、RVOT、LVB、RV Bi、BiV起搏 (VVI,6 0~ 90次 /分 ) ,测定心输出量 (CO)和心脏指数(CI)、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和QRS波时限 (QRSd)。结果 :①与RVA起搏相比 ,RVOT、LVB、RV Bi、BiV起搏CI分别增加了 7.5 %、11.3%、15 .5 %和 17.2 % ,PCWP分别降低了 14.9%、10 .3%、2 1.7%和 2 0 .0 % (P均 <0 .0 1)。②RV Bi、BiV起搏较RVOT、LVB起搏的CO、CI增高而PCWP降低 (P均 <0 .0 5 )。③RV Bi与BiV起搏、RVOT与LVB起搏之间CO、CI和PCWP无显著差异。④RVOT、RV Bi、BiV起搏的QRSd(分别为 12 8± 11,111± 16 ,10 3± 13ms)较RVA起搏 (146± 18ms)时显著缩短 (P≤ 0 .0 0 1) ,而LVB起搏 (142± 15ms)与RVOT、RVA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RV Bi起搏和BiV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 ;双部位起搏的QRSd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999.
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也称骨纤维结构不良,可以是全身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一部分,但累及颅骨者临床上并不罕见。1990年1月至2003年10月,我们共收治27例,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临床分型,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