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7月采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3例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21~55岁,平均36.5岁;损伤部位与类型:C7椎体爆裂性骨折12例,C7/T1骨折脱位9例,T1爆裂性骨折2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5例,C级6例,D级3例.结果 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00 ~ 900 mL,平均500 mL,手术时间为70~ 120 min,平均85 min.23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减压充分,脊髓神经功能除9例A级患者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均获得1~2级的提高,植骨均获融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5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患者术后X线片检查提示钛网放置位置欠佳,经随访未见移位,于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 结论 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是可行的,可达到充分的减压,即刻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序列,是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前路选择性减压内固定融合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11年11月本院收治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32例,根据临床表现及MRI检查,择期采用颈椎前路选择性减压内固定术,术后观察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定期门诊评价神经功能。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7.2个月),术后6月颈椎X线提示骨性融合,术后脊髓ASIA评分有明显增加。结论前路选择性减压内固定融合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能够较好恢复可逆性损伤脊髓神经功能,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3.
自20世纪70年代椎弓根螺钉技术出现以来,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已成为胸腰椎骨折的最为经典的手术方式[1-3]引。在后路手术中又以跨伤椎的4钉2椎体固定方式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广为使用。然而,随着后路跨伤椎4钉2椎体固定方式应用的增多,与固定方式相关的问题日渐多见[4-6],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基于此,临床医师从固定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短节段钉棒系统在治疗腰椎滑脱中复位效果。[方法]特异性的选择腰椎滑脱患者,应用短节段钉棒系统,通过术前、术后、术后1年的影像学分析,观察滑脱被复位的情况。[结果]本组69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临床效果满意,达到解剖复位58例。[结论]短节段钉棒系统在Ⅱ~Ⅲ度腰椎滑脱的治疗中可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提高了临床疗效,避免了长节段融合所带来的弊病。  相似文献   
65.
为了调查脊柱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于2001年2月~2002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脊柱手术中,根据设计的四组脊柱病变,选取120例术后行双侧下肢深静脉上行性造影检查,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21~65岁。本组病例均为随机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疾病患者,设计为四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腰椎不稳组、胸腰椎骨折伴或不伴脊髓神经损伤组、脊柱肿瘤或结核组。术前详细询问病  相似文献   
66.
胸腰椎骨折单纯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的远期结果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前,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力学优越性和正确植入后的安全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成为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1]。但其远期效果如何?特别是内固定去除后,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是否仍能保持?伤椎邻近椎间盘有何改变?为了探讨上述问题,作者对本院自1992年4月~2000年3月单纯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的82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4例,女28例;年龄18~54岁,平均37.6岁。按Denis分类法,压缩型28例,爆裂型39例,骨折脱位型15例。损伤一个节段74例,两个节段8例。脊髓神经损…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比较后路椎弓根钉不同节段固定术式对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武警浙江总队医院96例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短节段固定(A组,59例)、长节段固定(B组,23例)、经伤椎短节段固定(C组,14例)三种术式,术后均随访半年以上,比较三组手术情况、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以及Oswestry评分.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比较,A组<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A组<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A组(P<0.01),B组、C组术后Cobb角恢复优于A组(P<0.05);B组、C组间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三组Oswestry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固定手术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长节段固定和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在保持椎体高度和复位方面效果更好;三种术式短期神经功能恢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8.
人参皂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Ginsenodides,Gs)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Gs治疗组。每组36只,分别于术后6h、12h、1d、3d、7d、14d完整取大鼠Tq脊髓段。斜板实验和BBB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TUNEL法标记脊髓组织凋亡细胞;Westernblot方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和Bcl伴随蛋白x(Bax)蛋白表达;RT—PCR方法检测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结果损伤组和Gs组大鼠术后14d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Gs组恢复优于损伤组(P〈0.05或P〈0.01);损伤组大鼠脊髓TUNEL标记的阳性细胞数于术后3d达高峰,Gs组于相应各时间点均低于损伤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Gs组大鼠脊髓Bcl-2蛋白表达高于损伤组(P〈0.01),术后12h、1d、3d、7d、14dGs组大鼠脊髓Bax蛋白表达均低于损伤组(P〈0.05或P〈0.01);术后各时间点Gs组大鼠脊髓caspase-3mRNA表达低于损伤组(P〈0.01)。结论通过提高Bcl-2/Bax比值并抑制caspase-3mRNA表达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是Gs对脊髓损伤后具有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联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21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男2例,女19例;年龄60~82岁,中位数75岁;均为单椎体病变,其中T_(11)病变3例、T_(12)病变5例、L_1病变9例、L_2病变2例、L_3病变2例;3例有轻微外伤史,其余18例均无明显外伤史;腰椎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T值-2.5;合并非相邻椎体陈旧性骨折3例,腰椎退行性侧弯2例,Ⅱ型糖尿病13例,高血压病21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尿毒症1例;均无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均未合并严重心肺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2周无效。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于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评定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同时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95 min,中位数75 min;出血量20~50 m L,中位数35 m 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中位数18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心脑血管意外、内固定松动及骨水泥团块移位等并发症。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周围渗漏6例、椎间盘内渗漏1例,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患者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8.0±0.9)分,(2.0±0.5)分,(1.8±0.4)分]、ODI[(82.3±2.0)%,(30.9±1.3)%,(20.9±1.3)%]、伤椎前缘高度[(50.5±7.0)%,(74.6±7.9)%,(72.4±7.6)%]、伤椎后缘高度[(72.6±5.1)%,(81.4±5.1)%,(79.0±4.8)%]及后凸Cobb角(19.4°±2.5°,10.5°±2.3°,11.3°±2.0°)总体比较,各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0.300,P=0.000;F=9 534.000,P=0.000;F=66.540,P=0.000;F=17.470,P=0.000;F=95.770,P=0.000)。术后7 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P=0.017,P=0.012;P=0.001,P=0.001;P=0.001,P=0.001),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P=0.001,P=0.002;P=0.001,P=0.001);末次随访时的ODI小于术后7 d(P=0.002),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与术后7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0;P=0.630;P=0.270;P=0.460)。结论:对于无神经损伤的Ⅲ期Kümmell病,采用经皮椎体强化联合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能有效减轻疼痛、恢复伤椎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改善腰部功能,并能在短期内维持伤椎高度及Cobb角,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0.
曾忠友  吴宏飞 《脊柱外科杂志》2022,20(4):279-282,285
椎弓根螺钉(PS)内固定技术由Roy-Camille等[1]于1970年首次报道,特别是其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的应用,具有固定节段短、稳定性好、融合率高、疗效确切等优点,成为腰椎固定融合的标准术式[2-3]。但双侧PS内固定增加了邻近节段的应力[4],特别是采用正中切口显露的操作,存在切口大、软组织剥离范围广、出血量大等缺点[5-6]。虽然经皮和经肌间隙入路明显减小了手术切口、减少了创伤和出血量,但固定方式和力学特性并没有改变[7-9]。椎板关节突螺钉(TLFS)内固定技术由Magerl[10]于1984年首次完整地描述,并报道了与PS联合应用的初步实践。TLFS可较好地控制腰椎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11-12],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13-14]。单侧PS联合对侧TLFS内固定(联合固定)于2005年由Jang等[15]首次报道,在临床上获得快速推广应用,成为一种独立、有效的腰椎固定融合方法[6,16-17]。本文从生物力学、临床应用及适应证等方面对联合固定椎间融合术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