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21.
目的研究心脏直视手术术中排气时采用不同引流方法以减少术中溢血量,增加手术野清晰度。方法对57例心脏直视手术在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复跳时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改良式输血器重力自然引流(A组18例)和传统方法 :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保护液的灌注管在主动脉开放后直接接心内吸引器(B组18例);以及经主动脉根部插开放式排气针引流排气(C组21例);观察每组术中各时间段(第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手术野血液溢出量。结果 A、B两组患者各时段手术野溢血量少于C组(P0.01);随着引流时间延长,A、B两组患者各时段手术野溢血量与其前一时段无明显增加(P0.05),而C组手术野溢血量与其前一时段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排气时采用改良密闭式输血器自然引流的原理,或是采用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保护液的灌注管在主动脉开放后直接接心内吸引器,可以减少术野血液溢出量,增加术野清晰度。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采用血清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能诱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的鼻咽癌(NPC)相关抗原,以便为NPC诊断和治疗提供候选标志.方法 收集19份NPC组织,采用二维凝胶电泳(2-DE)技术分离组织总蛋白质,每份组织样本同时做3块2-DE胶,其中将1块2-DE胶作为制备胶进行考马斯亮蓝染色,另2块2-DE胶采用半干式电转法将胶中的蛋白转至PVDF膜上,并分别与NPC患者自身的血清和健康人血清进行2-DE免疫印迹分析,识别能与多数NPC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或很少与健康人血清反应的蛋白质点,再从制备2-DE胶中切取相应蛋白质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问质谱(MOLDI-TOF MS)和电喷雾电离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 MS/MS)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和肽序列标签,数据库搜索鉴定蛋白质.结果 鉴定了13个能诱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的NPC相关抗原:热休克蛋白70(HSP70)、人血清白蛋白(HAS)、热休克蛋白60(HSP60)、细胞角蛋白15(CK 15)、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3)、α-烯醇化酶(α-enolase)、ErbB3结合蛋白(EBP1)、细胞角蛋白19(CK 19)、核糖体蛋白P0(RPP 0)、丙酮酸脱氢酶E1(PDE 1)、GTP结合调节蛋白(GNBP)、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和Rho GDP解离抑制因子2(Rho-GDI 2),13种蛋白质点在21%的鼻咽癌患者中可见,而健康人中缺乏或出现频率较低.结论 本研究筛选到13个NPC相关抗原,这些抗原能诱导患者产生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有可能成为NPC诊断标志和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考察复方蒿甲醚本芴醇片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度,对二者体外溶出行为的一致性进行评价。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溶出度测定方法桨法,分别对3批仿制制剂和3批参比制剂进行溶出度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V)分别测定2种制剂中蒿甲醚和本芴醇在水,p H 1.2(1%氯化苄基二甲基烷基胺的0.1 mol·L-1的盐酸溶液),p H 2.5(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的盐酸溶液)和p H 4.5(氢氧化钠和柠檬酸的盐酸溶液)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并分别计算3批仿制制剂和3批参比制剂溶出曲线两两之间的相似因子(f2),分析数据,对各批仿制制剂、仿制-参比制剂溶出曲线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所考察的4种溶出介质中,3批仿制制剂之间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在90~96,均≥90,表明生产工艺较稳定;3批仿制制剂与3批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均相似,其相似因子在52~71,均50,即2种制剂体外溶出行为一致。结论:3批仿制制剂生产工艺稳定,并与参比制剂的体外溶出行为一致,为进一步研究该仿制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IL-12对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2(rhIL-12)对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与植物血浆凝素(PHAS),HCV抗的e22,e100-3、rhIL-12和抗IL-12抗体孵育5天后,加入胸腺嘧啶核苷(^3H-TdR),然后收集细胞于液闪仪测定每分钟脉冲数(cpm)。结果:不论是健康对照者(P〈0.025),抑或慢性HCV感染者(P〈0.  相似文献   
125.
目的考察挥发油不同加入方式对萸连巴布膏膏体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3种挥发油加入方式并以气相色谱法考察对挥发油保留量的影响,以初粘力为指标考察其对膏体状态的影响,以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巴马汀及小檗碱透皮量为指标考察对体外透皮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挥发油3种加入方式对萸连巴布膏粘性有比较大影响,从能粘住17#钢球到只能粘住10#、9#钢球;环糊精包合挥发油对挥发油的保留量最大;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巴马汀和小檗碱的累积透过量大小顺序为:Q挥发油直接加入Q挥发油微乳化Q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结论挥发油不同加入方式对萸连巴布膏膏体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刘老认为婴幼儿早期喘息按中医哮喘论治。发作期以温化痰饮为中心,结合患儿体质按肾虚型(阳虚痰饮型)、肺虚型(寒痰内郁型)、脾虚型(痰湿内阻型)三型辨证论治;缓解期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7.
鲜地黄与干地黄止血和免疫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目的:从止血和免疫作用方面,比较鲜地黄与干地黄的部分药理作用。方法:①采用阿司匹林造成小鼠凝血时间延长的模型,鲜、干地黄灌胃给药,用毛细玻管法测定凝血时间;②鲜地黄汁或鲜地黄煎液及干地黄煎液给小鼠灌胃给药10d ,观察对醋酸强的松龙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③用甲状腺素造成小鼠类阴虚模型,鲜、干地黄灌胃给药,用MTT 法测定Con A 诱导的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并测定LPS 诱导的脾脏淋巴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结果:鲜地黄汁、鲜地黄煎液和干地黄煎液均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阿司匹林诱导的小鼠凝血时间延长,但鲜地黄汁的作用明显强于干地黄;鲜地黄汁、鲜地黄水煎液能使类阴虚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能力明显增强。鲜地黄汁还可增强ConA 诱导的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干地黄水煎液对类阴虚小鼠的脾脏B 淋巴细胞功能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但其作用弱于鲜地黄汁。结论:历史上用鲜地黄汁或鲜地黄水煎液治疗某些疾病( 如出血性疾病) 有其科学道理,在临床应用上最好遵循之。  相似文献   
128.
正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又称腹横筋膜阻滞[1],最早由Rafi等[2]于2001年进行描述,提出该区域麻醉技术主要对前腹壁的皮肤、肌肉和壁层腹膜有镇痛效果。随着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方法经历了多次补充和修改。发展历程为传统的体表标志法(又称双层突破法或腰三角法)、超声引导侧入路法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研究椒姜凝胶贴膏的体外动力学并对其药效学进行评价,为该制剂的开发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释放与透皮试验,分别以半透膜和离体小鼠皮肤作为透过屏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指标成分羟基-α-山椒素、人参皂苷Rb1及6-姜辣素的含量,以评价椒姜凝胶贴膏的释放与经皮渗透效果。6-姜辣素和羟基-α-山椒素检测的流动相为水-乙腈-甲醇(2∶1∶1),检测波长280 nm;人参皂苷Rb1检测的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31∶69),检测波长203 nm。建立小鼠肠麻痹模型,动物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3.9 mg·kg-1)及椒姜凝胶贴膏高、低剂量组(6.2,3.1 g·kg-1,以生药量计),观察椒姜凝胶贴膏对模型动物胃肠推进功能的影响。结果 椒姜凝胶贴膏中羟基-α-山椒素,6-姜辣素及人参皂苷Rb1在24 h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6.41,4.23,4.15 μg?cm-2?h-1;体外透皮试验中24 h平均透过速率分别为2.31,0.64,0.29 μg?cm-2?h-1;皮肤滞留量分别为19.56,3.59,1.61 μg。根据Ritger-Peppas方程,确定羟基-α-山椒素、人参皂苷Rb1及6-姜辣素的释放为非Fick扩散。椒姜凝胶贴膏高剂量组对模型小鼠小肠摩擦损伤术后的肠功能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可以促进肠蠕动,促进小肠推进率(P<0.05)。结论 椒姜凝胶贴膏具有体外释放和透皮性能,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经皮渗透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其对术后的小肠功能有改善作用,可提高小肠推进功能,初步说明该制剂具有一定的临床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0.
季平  袁浩宇  林勇  易红  王鹏 《中国药业》2012,21(24):36-38
目的研究熊胆降热丸中儿茶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以乙腈-水-三乙胺(6∶94∶0.3,磷酸调节pH=4.0±0.1)为流动相,血浆样品经甲醇-饱和硫酸锌(1∶1)除蛋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儿茶素的浓度。利用DAS2.0软件计算儿茶素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儿茶素在0.12~9.6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平均绝对回收率为90.2%~97.1%,日内和日间RSD均低于15%。儿茶素大鼠体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为(1.670±0.754)mg/L,T1/2β为(7.779±4.568)h,AUC0-t为(6.192±2.828)mg/(L.h),AUC0-∞为(7.444±4.176)mg/(L.h)。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用于儿茶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儿茶药材和含儿茶中药复方制剂的体内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