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陈旧性跟腱断裂后 ,因断端间充填大量的纤维瘢痕组织使其失去非手术治疗时机 ,只能手术治疗。自 1992~ 1999年 ,我院采用腓骨长肌腱移位修复固定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8例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男 7例 ,女 1例。年龄 2 8~ 5 7岁 ,平均 3 8.4岁 ;左侧 3例 ,右侧 5例。其中运动员 3例 ,工人 2例 ,学生 1例 ,农民 1例 ,教师 1例。打篮球受伤 4例 ,短跑伤 1例 ,下楼时踝背伸牵拉伤 1例 ,武术伤 1例 ,轧伤 1例。伤后就诊时间最短 3周 ,最长 15个月 ,平均 8.2月。 6例伤后在当地医院就诊未明确诊断 ,2例伤后未到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Interferon(IFN),属一类糖蛋白。是病毒进入机体后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反应物,是细胞内能够阻止病毒复制的一种特殊蛋白质。于1957年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Isaacs和Lindermom所发现。IFN为多分子。有广泛生物活性: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抗恶性肿瘤、免疫调控作用。目前用于临床的干扰素可分为IFN-α(白细胞干扰素和类淋  相似文献   
13.
许杰  时超  李朝顶  杨六中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838-1840
目的探讨椎间隙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器植骨及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植骨3种椎间隙植骨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中椎间融合疗效的差异。方法 36例46个椎间隙接受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10例共14个椎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椎间单纯植骨内固定术,12例16个椎间隙实施椎间融合器置入术,14例16个椎间隙实施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植骨内固定术。摄X线片测量施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访18~24个月,单纯植骨组术后3个月时椎间隙高度丢失率达13.7%;椎间融合器组术后12~18个月高度丢失率较高,占总丢失量的50.0%。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椎间隙植骨结合了单纯椎间植骨及单纯椎间融合器植骨两者的优点。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无明显高峰期,18个月丢失率为7.53%。结论椎间融合器内外联合植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进行椎间融合治疗中,在维持椎间隙高度、利于椎间骨性愈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时超  许杰  李朝顶  杨六中  冯虎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1):1806-1809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后早期(3个月内)出现椎间融合器松动后移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开展的2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取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患者,出现早期椎间融合器松动的患者10例。对10例早期椎间融合器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椎间融合器松动病例的年龄大小情况、是否早期下地活动的情况、椎间融合器初始位置情况、椎体终板处理情况、椎间隙前追加植骨情况、横连杆的应用情况、术后感染情况及处理方案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研究,采取Excel处理。 结果 椎间融合器松动的10例病例中,患者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3.2岁,1个月内下地的患者有6例(60%),椎间融合器初始位置偏后的患者有7例(70%),终板处理不良的患者有7例(70%),椎间隙前未追加植骨的患者有2例(20%),未使用横连杆的患者有7例(70%),术后感染的患者有2例(20%)。 结论 经过研究分析认为较年轻的患者、过早的下地活动、椎间融合器初始位置不良、终板处理不良造成椎间融合器贴合不佳、椎间隙前未追加植骨或不良、不使用横连杆以及术后发生感染等可能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出现早期椎间融合器松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95年 3月~ 1999年 2月 ,我们应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加喙锁韧带修补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 12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2例 ,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17~ 5 1岁 ,平均 31 2岁。其中左侧 4例 ,右侧 8例。就诊时间最短 3h ,最长 14d。患者均有明显阶梯状畸形 ,锁骨外端按压有浮动感。X线摄片 (受力摄片 )检查提示肩锁关节间隙大于 5mm。全部为重度脱位。2 治疗方法采用高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仰卧位 ,患侧肩后垫枕 ,头转向健侧。沿肩峰及锁骨外端向前上方做一弧形切口 ,长约7~ 8cm。切开并显露肩锁关节 ,…  相似文献   
16.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随着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逐步增多。由于老年腰椎退变明显,其病理特点与手术方式有别于青壮年患者。我院自1995年5月至2004年10月手术治疗60岁以上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5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雌激素受体1(ESR1) rs9340799(Xbal)、rs2234693(PvuⅡ)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相关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等,按照纳入标准收集ESR1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数据,末次检索时间为2015年7月23日。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研究数据的OR值进行合并,并对发表偏倚进行评估。 结果 根据纳入和剔除标准,共4篇文献符合要求,有关ESR1 rs9340799文献4篇,有关rs2234693文献3篇。ESR1 rs9340799基因多态性与AIS关联性研究中,等位基因模型(G vs.A)、显性模型(GG+AG vs.AA)、隐性模型(GG vs.AG+AA)的OR值分别为1.08(0.83~1.21)、1.06(0.91~1.24)、1.08(0.63~1.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R1 rs2234693基因多态性与AIS关联性研究中,等位基因模型(C vs.T)、显性模型(CC+TC vs.TT)、隐性模型(CC vs.TC+TT)的OR值分别为1.08(0.92~1.26)、1.07(0.85~1.35)、1.14(0.85~1.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结果表明,目前相关研究尚不能证明ESR1 rs9340799及rs2234693基因多态性与AIS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王飞  时超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67-69
目的:观察"镇痛Ⅰ号汤"定向透药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KOA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联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镇痛Ⅰ号汤"定向透药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根据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评价综合疗效.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 (28/30),对照组为73.33% (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整个疗程中均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镇痛Ⅰ号汤"定向透药疗法可以改善KOA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朝顶  许杰  王喜安  时超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67-197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TLR4基因Asp299Gly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关系进行系统评价,探寻AS发病遗传背景的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以“强直性脊柱炎”和“toll样受体4或TLR4”和“多态性”为关键词,全面检索PubMed医学网站、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等全文数据库,筛选TLR4基因多态性与AS关系的文献,截止2015年7月,筛选有详细信息的相关全文文献,根据是否为病例对照研究等纳入标准,对筛选文献中提供准确数据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根据资料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值,采用Egger’s检验漏斗图对称性评价发表偏倚,系统评价TLR4基因Asp299Gly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 结果 最终纳入6篇TLR4基因Asp299Gly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计病例组851例,对照组842例。对照组人群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合并TLR4基因Asp299Gly位点的基因型(AG+GG)/AA,异质性检验Q检验统计量为5.82,I2=48.5%,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合并值OR=1.04(95%CI=0.7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ger’s检验漏斗图对称性,P>0.05,无发表偏倚。合并TLR4基因Asp299Gly位点的等位基因G/A,异质性检验Q检验统计量为6.80,I2=55.9%,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合并值OR=1.02(95%CI=0.70~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ger’s检验漏斗图对称性,P>0.05,无发表偏倚。 结论 尚不能认为TLR4基因Asp299Gly与AS易感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