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98篇
  免费   1914篇
  国内免费   1212篇
耳鼻咽喉   145篇
儿科学   336篇
妇产科学   273篇
基础医学   1296篇
口腔科学   333篇
临床医学   5975篇
内科学   2763篇
皮肤病学   323篇
神经病学   614篇
特种医学   9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1314篇
综合类   9198篇
预防医学   3881篇
眼科学   333篇
药学   4260篇
  33篇
中国医学   3870篇
肿瘤学   870篇
  2024年   274篇
  2023年   992篇
  2022年   875篇
  2021年   758篇
  2020年   912篇
  2019年   976篇
  2018年   1086篇
  2017年   685篇
  2016年   891篇
  2015年   889篇
  2014年   2066篇
  2013年   1955篇
  2012年   2333篇
  2011年   2296篇
  2010年   2132篇
  2009年   2062篇
  2008年   1859篇
  2007年   1867篇
  2006年   1638篇
  2005年   1577篇
  2004年   1381篇
  2003年   1194篇
  2002年   922篇
  2001年   865篇
  2000年   738篇
  1999年   522篇
  1998年   483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61篇
  1995年   361篇
  1994年   288篇
  1993年   187篇
  1992年   178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7 毫秒
21.
摘要:目的 探讨原络调神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IGF-1、BDNF、NGF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西汀胶囊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原络调神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质量、血清炎症因子及神经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8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72.5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HAMD、MESSS评分及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DL评分及血清IGF-1、BDNF、NGF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原络调神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明显升高患者血清IGF1、BDNF、NGF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同时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进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2.
金银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其发展为传统生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技术和方法。金银花作为常用大宗药材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深入研究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展开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该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在金银花鉴别、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胁迫条件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并针对基于杂交技术的标记(RFLP)、基于PCR的分子标记(RAPD,AFLP,SSR,ISSR)和基于DNA序列分析的SNP及DNA条形码对金银花的多样性识别、诊断、鉴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同时提出可以采用多组学技术,构建系统生物学技术和平台,建立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相关模型,从而更好地研究金银花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药用植物在环境胁迫下的相关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等生命活动规律并进行调控,为进一步推动金银花现代化及其他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23.
目的:提高静脉留置针使用有效期,保证心血管患者得到及时用药,有效开放静脉抢救通道。方法:建立了心血管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选择我院2018年1-12月期间接诊的静脉留置针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00例,随机分组,即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5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包括留置时间、不良反应情况、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非计划性拔管率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患者静脉留置针护理中辅以临床护理路径,可减少不良反应,预防静脉炎,延长置管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优选。  相似文献   
24.
我们于2004年8月-2005年10月应用盐酸西替利嗪(比特力: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连云港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单用比特力治疗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超短波治疗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前列腺增生患者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频繁发作膀胱痉挛性疼痛者,按随机抽样分为两组,第1组28例接受超短波治疗,第2组25例作为对照,不作任何可能影响下尿路功能的药物。结果:膀胱痉挛每日次数和持续天数,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8&;#177;3.7)d、(2.7&;#177;1.3)d和(5.3&;#177;2.8)d、(2.2&;#177;0.3)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或P&;lt;0.05)。结论:超短波治疗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作用确切,且具有方便,无痛苦、无不良反应的优势。  相似文献   
26.
恶性血液病病人由于应用化疗药物及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院内感染。严重感染是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血液科于2003年10月-2006年2月共收治恶性血液病人108例。通过加强护理,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预防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7.
一般认为,细菌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增加,中性粒细胞亦经常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病毒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或减少[1].例如幼儿急疹属于病毒感染,发热3~4天后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增至70%~80%,但病初24~36小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升高[1].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白细胞是否有上述类似的变化?本文试探在婴幼儿上感起病初期1~3天时期的白细胞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8.
产后产妇300例心理状态调查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健康的标准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承受着躯体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产后由于身体的变化、社会角色的改变,对产妇的认知、情感、行为具有明显影响。焦虑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面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威胁的重大事件,或者要做出重大努力的情况中进行适应时,心理上出现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探讨产后产妇的心理状态变化及其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证产妇的健康及至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9.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随着致病菌对药物的耐药率逐渐增加,近年来开始探讨其他药物对其的疗效.我们于2000年5月至2005年10月间应用磷霉素治疗小儿急性菌痢52例,并就其疗效及安全性与氨苄青霉素+痢特灵作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children. Methods From our dedicated neurovascular databank of patients, we reviewed 23 consecutive children who had 24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here were 14 boys and 9 girls with a mean age of 9.09 years ( range 1 - 14 years ). Results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children ≤ 14 years constituted 1.3% of 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were the most frequent sites for aneurysms. About 58.3% of the aneurysms were complex, including dissecting, pseudoaneurysm, giant and fusiform aneurysm. 1/3 of all aneurysms were located in posterior circulation. Only 1 case had multiple aneurysms in this case series. Almost half of all cases presented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others presented with mass effect. 14 cases underwen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4 patients received microsurgical therapy. 5 cases did not receive microsurgical or endovascular therapy, 2 of them whose aneurysms spontaneously thrombosed during follow up. One boy with left vertebral artery giant aneurysm died after endovascular therapy owing to gradual thrombosis in basilar artery. Another child had poor outcome because of rerupture of aneurysm before operation. Whereas the majority had a favorable outcome. Conclusions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children had many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adults : ( 1 ) remarkable male predominance; ( 2 ) ICA and MCA were the most common sites for aneurysms; (3) high incidence of large, traumatic, infectious, dissecting and fusiform aneurysms. (4)For pediatric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oth microsurgical approaches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were effective. Endovaacular therapy was the best choice for complex aneury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