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3 毫秒
41.
肝硬化是以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作用形成的以肝实质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肝内外血管异常以致门静脉高压为特征的病理阶段,进展至失代偿期以肝功能严重损害为特征,出现腹水、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死亡率高,预后差。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示中医药在防治终末期肝病、促进肝硬化组织重构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现代中医名家认为,肝硬化主要由气阴亏虚(肝、脾、肾)而湿热疫毒内侵,脉络瘀阻所致。肝肾阴虚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见的主要证候。中医滋肾养肝方剂一贯煎是现代临床治疗慢性肝病肝肾阴虚证的代表方。由清代名医魏玉璞(魏之琇)所创,载于《续名医类案》。临床研究显示一贯煎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促进腹水消退,减少肝性脑病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实验研究提示一贯煎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综合调节的特征,防治肝硬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抗氧化应激,改善肝脏炎症、提高肝细胞生物合成以及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轻胶原沉积、改善肝窦血管化、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有关。文章就近5年来关于一贯煎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一系统综述,为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饮食控制对脂肪性肝纤维化恢复的影响.方法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 (MCDD) 喂养10周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恢复组于第9周开始将MCDD转变为蛋氨酸-胆碱对照饮食 (MCCD) 喂养2周.纤维化和炎症程度采用组织病理染色方法检测,纤维化和炎症相关因子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标记物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caspase)12、7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计量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中的ANOVA程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q检验,并用LSD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饮食由MCDD转变为MCCD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细胞脂肪沉积及炎症反应明显减轻,伴随着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和枯否细胞减少,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数为每5个高倍视野 (68.2±15.9) 个,明显高于正常组 (40.3±8.3) 个,P<0.05;肝细胞增殖/凋亡比值 (0.10±0.03) 明显低于正常组(0.19±0.03),P<0.01.恢复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数为每5个高倍视野 (48.0±6.5)个,明显低于模型组 (68.2±15.9) 个,P<0.05;增殖数为每5个高倍视野 (17.2±4.4)个,明显高于模型组 (7.5±3.0) 个,P<0.01;肝细胞增殖/凋亡比值 (0.41±0.09) 也明显高于模型组 (0.10±0.03),P<0.0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GRP78、caspase12、caspase7和cleaved caspase7蛋白质和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恢复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或P<0.01).结论 大鼠饮食由MCDD转变为MCCD后,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迅速逆转,提示饮食摄取对于控制肝脏脂肪沉积和病理改变至关重要,且内质网应激参与了这一过程,阻断内质网应激尤其是Caspase12通路也许有助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3.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多种慢性损伤的一种复杂修复应答,是诸多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变化,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肝星状细胞活化被认为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抗肝纤维化治疗已成为当前慢性肝脏疾病研究的焦点之一。下瘀血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桃仁、土鳖虫3味中药组成,现代中医临床用其治疗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拟对近年来下瘀血汤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该经典名方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诱导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凋亡、调控巨噬细胞功能、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及抗脂质过氧化等途径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对该方在肝纤维化方面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4.
不同配比黄芪汤干预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作用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配比的黄芪汤(3:1、6:1、9:1)干预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药理作用。方法:结扎大鼠胆总管制备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模型;结扎1周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药物干预分别给予不同配比的黄芪汤经口灌胃,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用药4周后杀鼠取材。观测内容包括大鼠一般状况、组织病理、肝功能(血清ALT、AST、ALP、GGT活性及TBil、TP、Alb的含量)、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造模5周时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完全形成,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GGT、ALP活性及血清TBil含量、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升高(P<0.05-0.01V8sham),血清TP、Alb含量显著下降(P<0.05—0.01 vs sham)。与同期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汤(6:1、3:1)干预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血清AlJP、GGT活性、TBil含量及肝组织Hyp含量显著降低(P<0.05—0.01 vs 5W model)。结论:黄芪汤(6:1、3:1)有不同程度的干预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以CCl4大鼠肝纤维化为模型,研究肝与他脏在生理、病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中医理论对“以象测脏”认识脏象的方法论提供科学依据,探讨中医整体观念的物质基础。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模型大鼠皮下注谢40%CCl4-橄榄油溶液每周2次,共2周;停止刺激后再观察4周,正常组以生理盐水替代CCl4皮下注射。分别于第4、8、12、16周末分批处死大鼠。留取肝组织分别做病理、羟脯氨酸、蛋白质的分步提取。蛋白质定量后进行二维电泳,凝胶银染,运用PDQUEST 2-DE图象分析软件对获得的蛋白质图谱进行分析,运用MALDI-TOF-MS鉴定了30多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①CCl4肝纤维化大鼠出现生命活动整体反应,如体重、活动度等下降;②肝纤维化过程中存在蛋白质合成和物质代谢碍障;③蛋白质组改变的质谱鉴定。结果显示:肝纤维化大鼠与正常大鼠肝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与物质代谢相关的蛋白质有过氯酸可溶性蛋白质、磷脂酰肌醇转移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与神经内分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有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雌激素转磺酶亚型6、转录起始因子、非粘附性细胞蛋白质。结论:肝与他脏功能相关、病理相连是以蛋白质分子为物质基础,肝纤维化是一个涉及多个功能的整体病变过程。而引起机体整体功能改变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分子。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下瘀血汤及其组分对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治疗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4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下瘀血汤全方组(3.03 g/kg)、下瘀血汤组分组(乙酸乙酯部位萃取液,0.65 g/kg)及吡格列酮组(10 mg/kg),每组8只。对照组小鼠给予蛋氨酸-胆碱充分(MCS)饲料,其他组小鼠给予MCD饲料诱导NASH模型,连续6周。造模第4周起,各药物组灌胃给予相应药液,连续3周。末次给药后,收集肝组织,分离血清。试剂盒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以及肝组织三酰甘油(TG)含量。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分别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脂滴沉积。PCR检测肝组织脂质代谢[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Dgat2、脂滴包被蛋白2(PLIN2)、诱导细胞凋亡的DFF45样效应因子C(CIDEC)、白细胞分化抗原簇36(CD36)、脂肪酸转运蛋白3(FATP3)、脂酰辅酶A氧化酶(ACO)、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LCAD)]、炎症[F4/80、CD11b、CD11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CD31)、CD34、内皮糖蛋白(ENG/CD105)、E-选择素(E-sele)、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及肝脏TG含量显著增加(P0.05,P0.01);HE染色发现,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脂肪变,大量脂肪空泡,肝细胞气球样变以及炎症细胞浸润,且NAS积分4分;油红O染色发现,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内有大量红色脂滴沉积。与模型组相比,下瘀血汤组分组小鼠血清ALT水平显著下降(P0.05),下瘀血汤全方组及组分组小鼠血清AST水平及肝组织T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两组肝组织脂肪变、炎症浸润以及脂滴沉积明显改善,且NAS积分和油红O染色阳性表达面积占比均显著降低(P0.01)。组分组ALT和AST水平、全方组AST水平较吡格列酮组明显降低(P0.05,P0.01)。(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脂质代谢相关基因Dgat1、PLIN2、CIDEC、CD36、FATP3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ACO与LCAD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炎症相关基因F4/80、CD11b、CD11c、TNF-α及TGF-β的mRNA表达,以及血管新生相关基因VEGF、VEGFR2、vWF、CD31、CD34、E-sele、VCAM的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脂质代谢方面,下瘀血汤全方组与组分组Dgat1、Dgat2、PLIN2、CIDEC、CD36及FATP3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LCAD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下瘀血汤全方组ACO mRNA表达亦明显升高(P0.01);炎症方面,下瘀血汤全方组及组分组F4/80、CD11b、CD11c及TNF-α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组分组TGF-β mRNA表达亦明显下调(P0.01);血管新生方面,下瘀血汤全方组及组分组VEGF、VEGFR2、vWF、CD31、CD34、E-sele、VCAM、CD105的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下瘀血汤及其乙酸乙酯部位组分可有效治疗MCD诱导的小鼠NASH,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肝脏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及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消癥荣木散对进展性CCl4大鼠肝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50%CCl42mL/kg皮下注射(首次CCl4橄榄油溶液3mL/kg),每周2次,共8周(W),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第9W开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消癥荣木散组及小柴胡汤组;用药的同时继续CCl4皮下注射至12W末。观察死亡率、腹水质量、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肝细胞增殖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mRNA表达变化。结果 8W模型大鼠血清ALT、AST、TBil显著升高(P0.01),Alb显著下降(P0.01),全部形成肝硬化并伴有腹水,肝组织α-SMA、TGF-β1、ColIA2、TNF-α、TIMP-1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MMP-13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并有少量肝细胞增殖;12W模型大鼠腹水质量、ALT、AST、TBil、α-SMA、TGF-β1、ColIA2、TNF-α、TIMP-1进一步升高,且腹水质量和TNF-α显著高于8W模型组,Alb及MMP-13进一步降低,肝细胞增殖明显受抑。与8W及12W模型组比较,消癥荣木散治疗后肝硬化程度明显减轻,ALT、AST、TBil、α-SMA、TGF-β1、ColIA2、TNF-α、TIMP-1均显著降低(P0.01),Alb含量和MMP-13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和P0.01),肝细胞增殖活跃。结论具有消痰祛瘀补气功效的消癥荣木散能够逆转CCl4诱导的进展性肝硬化,该治疗方法可能为中医药逆转肝硬化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8.
目的比较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积证与臌胀肝肾阴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0月-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病房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积证(无腹水)肝肾阴虚证患者21例和臌胀(伴有腹水)肝肾阴虚证患者15例,收集患者粪便样本,提取DNA,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测序,比较两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差异。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主成分分析采用R软件包(v.2.15.3)的ADE 4软件包,根据每个样本中的操作分类单元丰度,确定是否可以区分积证肝肾阴虚证和臌胀肝肾阴虚证。组间各物种相对丰度差异的比较采用多重假设检验,采用Benjamini和Hochberg错误发现率(FDR)进行调整,P_(fdr)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门的水平上,与积证肝肾阴虚证组比较,臌胀肝肾阴虚证组的变形菌门的丰度显著增加(P_(fdr)=0.009);拟杆菌门细菌的丰度显著减少(P_(fdr)=0.048),放线菌门和硬壁菌门的丰度均有所减少,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fdr)值均0.05)。在属的水平上,与积证肝肾阴虚证组比较,臌胀肝肾阴虚证组变形菌门的肠杆菌属(P_(fdr)=0.035)和大肠杆菌-志贺菌属(P_(fdr)=0.007)丰度均显著增加;放线菌门的双歧杆菌属(P_(fdr)=0.009)和放线菌属(P_(fdr)=0.04),硬壁菌门的毛螺菌属(P_(fdr)=0.003)、丁酸弧菌属(P_(fdr)=0.009)、假丁酸弧菌属(P_(fdr)=0.041)、罗氏菌属(P_(fdr)=0.049)、柔嫩梭菌属(P_(fdr)=0.021)的丰度均显著减少。结论与积证肝肾阴虚证比较,臌胀肝肾阴虚证肠道菌群的特征为有益菌显著减少,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加。提示对臌胀肝肾阴虚证,在滋养肝肾的同时,也要重视涤荡胃肠,调节肠道菌群的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肝脏储备功能以及有效肝血流量之间的关系,从肝脏功能代谢角度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63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四诊信息及“以方测证”归纳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有效肝血流量(EHBF)、Alb、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等的组间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占48.46%。不同中医证型间ICG-R15、EHBF、Alb、PA、PT、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G-R15、Child-pugh分值呈现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呈现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在肝肾阴虚证中呈现随Child-pugh分级降低而下降的趋势(P=0.008)。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肝有效血流量与中医证型的演变分期具有一致性。肝肾阴虚证的有效血流量具有随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50.
<正>恩替卡韦(ETV)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治疗药物,因其可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快速改善肝功能、高耐药屏障以及副作用小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疲劳、头晕、恶心等,罕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肌病、乳酸酸中毒等。目前,ETV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报道较少见,现将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