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为了减轻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痛苦以及尽可能缩小手术创伤,研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该病治疗的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100例2010年4月—2011年4月期间该院外科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第1组为使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第2组为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观察组。对比两组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出血量(33.1±19.7)mL、排气时间(24.5±3.1)h、感染情况(0例)以及住院时间(11.6±2.4)d;而使用传统开腹手术中出血量(98.6±31.5)mL、排气时间(29.4±2.9)h、感染情况(3例)以及住院时间(17.3±4.1)d,两组对比,明显观察组效果更好。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治疗方式患者预后效果好,造成的创伤更小,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胜于传统开腹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2.
免疫斑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抗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3.
《伤寒论》中论及针灸疗法的条文共26条,本文分析了其临床价值,即针灸对伤寒外感热病也可起到主要治疗与辅助治疗作用,并讨论了仲景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热病禁灸,异病同治,针(灸)药并施及治未病等学术观点及其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4.
徐立群  明金庚  罗星 《河北医学》2003,9(8):705-707
目的:探讨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的外科治疗措施。方法:对62例合并糖尿病的胆道痰病的手术病人手术前、后糖尿病的治疗、结果及手术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病人围手术期血糖及尿糖均能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除一例因严重感染败血症死亡外其余均康复出院,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尿糖,完全可以达到理想的外科治疗效果。但如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5.
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1999年10月至2004年10月61例经减压术治疗的下颌骨大型角化囊肿病例.随访6个月~5a,进行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在全景片上测量减压术后病灶的长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计算Fisher确切慨率。结果: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显示,囊肿周同骨质再生改建,囊腔逐渐缩小.被推移的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恢复至正常位置,倾斜移位的牙长轴逐渐纠正减乐术后引流期维持6~23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减压术治疗颌骨大型角化囊肿的有效率为91.8%,单房型角化囊肿的疗效优于多房型,不同年龄组间的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本组资料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结论:减乐术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参慈胶囊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人肺腺癌A549/DDP裸鼠体内顺铂耐药的影响。方法:将50只BALB/c裸鼠接种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细胞悬液建立荷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参慈胶囊组、顺铂组、参慈胶囊+顺铂组。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荷瘤裸鼠均用药21 d,脱颈椎处死取肿瘤组织,采用FQ-PCR技术检测肿瘤组织DKK-3、β-catenin、Cyclin-D1 mRNA的表达。结果:参慈胶囊能升高A549/DDP荷瘤裸鼠肿瘤组织DKK-3 mRNA的表达,降低肿瘤组织β-catenin、Cyclin-D1 mRNA的表达。结论:通过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参慈胶囊逆转人肺腺癌A549/DDP裸鼠体内顺铂耐药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7.
涂植涛  裴芳  于长青  张司兰  周波  郭婷  阎庆凯  刘大伟  李丹  徐立群 《重庆医学》2021,50(21):3660-3663,3668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STEMI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和观察组(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每组53例.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血小板功能、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和心肌灌注分级血流3级发生率明显增加,服药1周后血小板聚集率、P2Y12反应单位均明显降低,服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脑钠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期间、出院6个月内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次要出血、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可明显降低STEM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提高患者心功能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8.
128例颊鳞癌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颊黏膜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进行综合治疗及其预后评价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首次术后病理已确诊为鳞状细胞癌并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128例中,平均年龄为61.8岁。肿瘤生长方式以浸润性为主(62.3%)。首次手术时pTNM分期:pT1~2占36.3%,pT3~4占63.7%,pN1~2占22.7%。初次手术行单纯行病灶扩大切除者占44.6%,术后病理为SCCⅠ~Ⅱ级者占83.1%。第一次复发距手术的时间平均为10.9月,复发于原发部位者占77.3%。结论:颊黏膜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与年龄、肿瘤生长方式、pTNM分期有关,术后1年内为复发的高危时期。复发的部位大多发生在原手术区域。  相似文献   
59.
目的:检测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及成骨能力。方法:山羊BMSCs体外成骨诱导至第3代,接种到预湿的SIS上复合培养,以单纯BMSCs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通过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改进的HE染色等方法观察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情况。MTT法检测BMSCs在材料上的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及裸鼠皮下异位成骨实验评价其成骨能力,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扫描电镜及组织学观察发现,细胞材料复合后,BMSCs在SIS上能够良好地粘附和增殖;定量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示,细胞加材料组OD值为0.683±0.044,单纯细胞组OD值为0.696±0.039,ALP及MTT测定结果均证实,BMSCs细胞活性及成骨性能不受SIS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异位成骨实验表明,BMSCs/SIS复合物植入体内后成骨良好,以软骨内成骨方式为主。结论:SIS对BMSCs的生长和成骨功能无影响,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作为一种脱细胞基质的天然膜性材料,SIS具有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构建组织工程化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生物膜,评价其作为骨膜替代物的可行性及其在牙种植牵引(dental implant distraction,DID)中的作用.方法 取10只山羊设自身对照,通过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nml cell,BMSC)与SIS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膜,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评价SIS的细胞相容性;建立山羊胫骨DID模型,将该牛物膜移植于手术暴露侧,用显微CT和组织学检测评价成骨促进作用.结果 相差显微镜、SEM及ALP活性测定证实BMSC与SIS复合培养后,BMSC生长及功能良好;将构建的生物膜移植于牵引区3个月后检查可见:在显微CT观测窗高设置下,生物膜组仍能看到不连续的新牛骨,而空白对照组无骨质形成;组织学见牵引区有大量新骨形成,主要为编织骨,在空白对照组有骨不连发生,间隙内为纤维结缔组织;在生物膜植入侧的成骨数量及质量与未暴露侧相似.结论 通过复合培养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牛物膜能够在DID中发挥种子细胞和膜引导成骨的双重作用,明显促进成骨.但对于该膜的转归,特别是所携带的成骨细胞在新骨形成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