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前列腺液脓球与卵磷脂小体计数与病原体培养的关系,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对2002年9月至2009年9月间,我院泌尿外科门诊1 136例前列腺炎患者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计数脓球、卵磷脂小体,同时行前列腺液需氧细菌培养和支原体、衣原体培养.结果 1 136例前列腺液标本中,有284例(25.0%)病原体培养阳性,共计培养出病原体313株.脓球数目为-、+、++、+++~++++时,病原体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0.1%,32.5%,67.6%,64.3%,卵磷脂小体数目为-、+、++、+++、++++时,病原体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8.2%,30.6%,19.7%,20.6%,24.3%.结论 随着前列腺液中脓球数目的 增加、卵磷脂小体的减少,病原体培养阳性率逐渐增高,有助于早期预估病原体培养结果.  相似文献   
22.
乙肝/丙肝阳性供肾移植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丙肝阳性供肾移植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间283例乙肝/丙肝阳性供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乙肝阳性供肾的肾移植共31例,阳性供肾均移植给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受者(DB+/RB+),同期有2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受者接受了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供肾(DB-/RB+)。丙肝阳性供肾的肾移植6例(DC+/RC+),同期有13例丙肝阳性的受者接受了丙肝阴性的供肾(DC-/RC+)。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接受乙肝/丙肝阳性供肾的受者在肝损害、急性排斥的发生率、移植肾和人的存活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将乙肝/丙肝阳性供肾移植给相应的血清学阳性受者短期内是安全的,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选取策略及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外器官移植科完成的活体肾移植供受者126对。126名供者中,男32名,女94名,年龄28~64岁。父母捐给子女61例,兄弟姐妹之间捐献56例,夫妻之间捐献6例,儿子捐给父亲1例,侄子捐给舅舅1例,岳母捐给女婿1例。回顾性总结126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的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受者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经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后得到有效控制;供者术后发生肠梗阻1例,予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供者术后发生阻塞性肺炎,经支纤镜吸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鼓励咳痰、行肺部理疗并适当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1例供肾肾周脂肪组织中发现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术后供受者均服用吡喹酮,随访1年,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肾周B超未发现异常;供肾结石3例,2例受者随访2年结石无明显增大,亦未出现移植肾积水、肾功能受损害等表现,1例受者于移植后9个月突然出现尿量减少,行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复查移植肾无残石;5例供者术前检查发现单侧肾囊肿,手术选取有囊肿的一侧肾脏,术中对囊肿施行去顶或去盖术,术后供受者均定期随访肾脏B超,平均随访3年,受者移植肾未发现新发囊肿,供者孤立肾亦未发现囊肿;1例供者出院后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无节制,于术后3个月患肺结核,至结核病医院治疗,结核病病情好转后无明显诱因猝死,未尸检;几乎所有供者术后均有一过性血肌酐升高,经长期随访,肌酐均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 结论: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的选取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对供者无害”是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24.
背景:环孢素A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移植肾的早期存活率,但远期移植物失功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他克莫司能否延缓慢性移植肾肾病进展,从而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目的:观察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泌外器官移植科.对象:选择2001-04/2005-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泌外器官移植科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移植肾肾病的73例患者,均经移植肾穿刺活检证实.男42例,女31例,年龄19~69岁,所有患者均对治疗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环孢素A软胶囊为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或华北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吗替麦考酚酸酯胶囊购自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醋酸泼尼松片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提供,他克莫司胶囊为藤泽药品中国有限公司产品.方法: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环孢素A组(n =30)和他克莫司组(n =4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环孢素A组患者维持原免疫抑制方案进行治疗,即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泼尼松联用.他克莫司组将环孢素A转换成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转换方案为停服环孢素A 24 h后开始服用他克莫司,其起始剂量为0.08~0.1 mg/(kg·d),早晚餐后2 h口服,服药3 d后测其谷值浓度,要求其血药浓度维持在5~8μg/L,并根据血药浓度、血清肌酐及其毒副作用调整剂量,其他用药同环孢素A组,两组均治疗12个月. 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12个月后监测两组患者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定量、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②观察药物毒副作用(震颤、高血糖及高血压等发生情况).结果:患者7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转换治疗12个月后,他克莫司组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高于环孢素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毒副作用:他克莫司组震颤发生率为,高于环孢素A组[30% (9/30),5%(2/43),(P < 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高血压发生率为,显著低于环孢素A组[56%(24/43),83%,(25/30),(P < 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他克莫司转换治疗后,肾功能减退得到延缓,蛋白尿减少,血脂代谢得到改善,他克莫司可以有效延缓慢性移植肾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5.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中枢调节作用。近年来通过对树突状细胞成熟与活化途径控制的 研究如NF-kB通路的激活,以及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200、MD-1等的研究,出现了多种新的 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中枢调节作用,近年来通过对树突状细胞成熟与活化途径控制的研究如NF-KB通路的激活,以及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200、MD-1等的研究,出现了多种新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通过现有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曼氏裂头蚴在供肾的寄生特征.49岁女性自愿捐献一肾脏给儿子,健康评估结果符合活体捐献肾脏标准.供肾切取后,修肾时发现供肾腹侧面脂肪囊内近肾门处有一长条形囊肿,切开囊肿,从中抽出一条乳白色活动的带状虫体,经鉴定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活体).囊肿病理检查为肉芽肿性炎症,并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术后供、受者均服用吡喹酮治疗,3个月内多次粪检均未见节片和虫卵排出,也无任何不适症状.供者感染的方式和途径可能是食用未熟的转续宿主肉类或误食受感染的剑水蚤.肾移植前供、受者应进行曼氏裂头蚴等寄生虫感染的检查.由于寄生于肾脏的裂头蚴由于无明显症状,很少被发现,从粪便中查到本虫虫卵为诊断曼氏迭宫绦虫病的依据,询问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常提示慢性寄生虫感染,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动物感染实验,还可以用裂头蚴抗原进行各种免疫学试验可为该病提供免疫学辅助诊断依据.确诊主要靠手术或病理组织检查取得虫体即可确诊并治疗.综合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等放射影像技术对供肾裂头蚴病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8.
目的:小鼠肾移植模型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低,难以掌握,本研究拟改良并探索新型小鼠肾移植模型,为移植免疫基础研究提供借鉴。方法:分别建立小鼠腹部缝合法原位肾移植模型、腹部套管法原位肾移植模型和颈部套管法异位肾移植模型共57对供受体。供受体采用BALB/c小鼠或C57BL/6小鼠;供受体均选用8~12周龄、体重20~25 g的雄性无特定病原级小鼠。总结和比较3种模型的技术特点和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学检查等术后早期指标。结果:成功建立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小鼠肾移植模型。3组小鼠供肾热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 4),腹部缝合组的供体手术总时间与腹部套管组和颈部套管组比较最短[(18.3±3.6) min vs (26.2±4.7) min和(22.8±2.5) min;均P<0.000 1]。冷缺血时间比较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腹部套管组、颈部套管组及腹部缝合组分别为(88.8±6.7)、(60.8±4.1)及(43.3±5.0) min。受体由于吻合方式不同,颈部套管用时最短[(17.6±2.7) min],腹部套管用时最长[(38.8±5...  相似文献   
29.
目的:加深针对扩大标准供肾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er cardiac death,DCD) 肾移植手术术中、
术后管理的认识。方法:2 例供肾来自于诊断为脑死亡的2 例低龄儿童供者,年龄分别为11 个月和1 岁7 个月,脑
死亡的原因分别是重症婴儿肝综合征和重症颅脑外伤。2 例供者出现心死亡后,切取双肾整块,并分别整块移植给了
2 位受者。2 例受者的年龄分别是37 岁和41 岁。结果:术后随访6 个月,2 例受者移植肾功能基本正常。2 例受者术
后都出现大量血性引流液,在给予相应治疗后停止,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和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改进的技
术可以安全采用年龄<3 岁的婴幼儿DCD 供肾;手术后短期效果满意,有助于扩大供体池,但血管并发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与标准DCD供肾移植(成人供肾成人单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完成的97例DCD供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年龄将其分为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组(SPKT组,3岁年龄18岁,20例)和标准DCD供肾移植组(SCDKT组,年龄≥18岁,73例),比较两组供受者一般情况、受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肌酐水平、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移植肾和人的1年存活率。结果 SPKT组供者年龄、体重、移植肾长度显著小于SCDK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PKT组受者术后1年内蛋白尿发生率显著高于SCDKT组(P0.01);两组受者移植肾和人的1年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供受者其它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标准DCD供肾移植相比,尽管蛋白尿发生率较高,但儿童DCD供肾成人单肾移植近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