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3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重建前中柱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05-2016-12的46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TLICS评分平均6.3分(5-8分),LCS评分平均7.7分(7-9分),合并脊髓神经功能障碍40例。所有患者实施一期后路减压复位以及前中柱重建(TLIF或PLIF技术)。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测量患者后凸Cobb角、椎间高度,评估椎间融合情况。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采用Frankel分级。结果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除了6例A级的无恢复外,其他患者均较术前有改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分别为20.2°、2.1°、2.4°和2.5°;椎间高度分别为32.9、57.8、56.4、55.1 mm;患者术后1周的后凸Cobb角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及椎间高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减压重建前中柱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矫正后凸和维持椎体间的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国人颈髓角(CMA)大小,提供其正常值范围,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1例枕颈区正常的国人MRI片,测量CMA,其中99例同时测量脑干脊髓角。结果 301例受检者的CMA为137.7°~180.0°(163.73°±6.88°),95%可信区间为150.24°~177.22°,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者的CMA相比,P均〉0.05。其中99例受检者的脑干脊髓角为147.0°~177.7°(162.53°±6.17°),与CMA相比,P〉0.05。结论国人CMA正常值为137.7°~180.0°,与脑干脊髓角相近,CMA超出正常值范围有助于颅底病变的诊断,对脑干、延髓、颈脊髓压迫程度的评价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韩建邦  杨庆国  张银顺 《安徽医药》2011,15(9):1130-1132
目的 评价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8例(A组),与同期传统单开门手术治疗的42例(B组)进行疗效分析比较,记录轴性症状、JOA评分及颈椎总活动度.结果 A组患者获随访13~54月,平均27.4月,B组患者获随...  相似文献   
34.
软骨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多种内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椎间盘退变,最重要的机制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目的: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形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因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和79例因髓核脱出致神经根性症状患者的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资料。根据腰椎MRI正中矢状位T1W1图像确定终板形态,T2W1图像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结果与结论:平坦型和不规则型终板最常见于椎间盘退变人群下腰椎,L5/S1平坦型最多见。髓核脱出组与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中凹陷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均较平坦型、不规则型低,平坦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较不规则型低(P<0.01)。两组间凹陷型与不规则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髓核脱出组平坦型椎间盘退变程度较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高(P<0.05)。提示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软骨终板形态有由凹陷型向平坦型、不规则型依次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与常规的棘突夹固定示踪器进行对比,回顾性观察在贴膜固定示踪器的条件下,使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植入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9年8月~2022年12月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7例。调取记录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数据,并通过分析术后复查的术区三维CT资料,使用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评估螺钉精确度,并按照使用贴膜固定示踪器(贴膜组)和棘突夹固定示踪器(棘突夹组)两种方案进行分组对比。结果 贴膜组植入螺钉184枚,其中“精准”174枚,“优良”7枚,“不良”3枚;棘突夹组植入螺钉140枚,其中“精准”135枚,“优良”4枚,“不良”1枚,两组精确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和VAS评分指标方面,贴膜组均优于棘突夹组,但仅手术出血量差异较明显(P<0.05),其他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贴膜固定示踪器可以提供与传统棘突夹固定示踪器一致的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精确度,同时可以减少创伤和出血,具备潜在的缩短手术时间和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