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合并椎板骨折的L2-L5爆裂性骨折中硬脊膜撕裂及马尾神经卡压的创伤机制、发生率,以及哪些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术前判断硬脊膜撕裂和马尾神经卡压.方法 对36例行手术治疗的合并椎板骨折的L2-L5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中,16例(44.4%)并发硬脊膜撕裂,有硬脊膜撕裂的患者神经损伤程度明显重于无硬脊膜撕裂的患者,前者伤椎椎弓根间距增宽率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对于椎板骨折,尤其是裂缝骨折的患者,术前很难通过影像学表现明确判断是否有硬脊膜撕裂及马尾神经卡压.因此只要怀疑有硬脊膜撕裂,应首先选择后路手术方案,任何复位操作宜在椎管减压之后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胸部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73例合并胸部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经对症处理、多发伤及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手术治疗,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24(12±4.2)个月。存活71例,死亡2例。延误胸部损伤诊断4例。相对于颈、腰段脊柱骨折,胸段脊柱骨折更易合并胸部损伤,ISS评分最高。24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脊柱骨折合并胸部损伤患者创伤多较重,治疗时应优先以抢救生命措施为主。系统、全面的检查可以减少漏诊的发生。在决定是否早期行脊柱手术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权衡手术利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P0.01)。损伤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 Direct(SDOS)数据库中关于TLIF与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是从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7年8月。纳入文献包含以下参考指标中的两项以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例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并发症例数、末次随访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使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757例,其中TLIF组386例,PLIF组371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例数方面,TLIF组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相当。TLIF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体并发症例数方面均少于PLIF,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理想的胸腰段骨折复位需要准确的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应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基本以椎体或附件本身的解剖结构设计某一平面作为参考,精确程度不一.目的:选择棘突连线作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的参照并给出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9例正常胸腰段和21例胸腰段骨折(无棘突骨折)MRI片测量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相应棘突连线的夹角,两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胸腰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 -L 基本为90°,在L1034处为82°左右,而椎体骨折后所测角度差别不大.结果提示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如果保持椎弓根螺钉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 -L103为90°, L4为80°左右,基本能够保证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将棘突连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参考解剖标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神经根沉降症在非特异性下腰痛(LBP)和症状性腰椎管狭窄症(LS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该研究包括140例病例.LSS组(n=70)表现为跛行,伴或不伴LBP和腿痛,硬膜囊代表性区域<80 mm2,行走距离<200 m;LBP组(n=70)为非特异性腰痛,无腿痛和跛行,硬膜囊代表性区域>120 mm2,行走距离>1 000 m.比较两组阳性神经根沉降症出现机率.结果 LSS组70例病例观察到66例出现阳性神经根沉降症,而LBP组0例.两组间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P组中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有更严重的功能障碍(LBP组65%,LSS组61%,P<0.05).LBP组中代表性区域面积(CSA)明显大于LSS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和最小硬膜囊CSA相关系数R=0.14(P=0.099),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阳性神经根沉降症广泛地出现于LSS病例中,表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用性.假如可证实该症的高度特异性,一个阳性沉降症将可诊断LSS,而高敏感性被证实,则一个阴性的沉降症可排除LSS.  相似文献   
17.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多种内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椎间盘退变,最重要的机制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 目的: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形态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因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和79例因髓核脱出致神经根性症状患者的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资料。根据腰椎MRI正中矢状位T1W1图像确定终板形态,T2W1图像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 结果与结论:平坦型和不规则型终板最常见于椎间盘退变人群下腰椎,L5/S1平坦型最多见。髓核脱出组与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中凹陷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均较平坦型、不规则型低,平坦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较不规则型低(P < 0.01)。两组间凹陷型与不规则型终板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髓核脱出组平坦型椎间盘退变程度较椎间盘源性慢性下腰痛组高(P < 0.05)。提示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软骨终板形态有由凹陷型向平坦型、不规则型依次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背景:理想的胸腰段骨折复位需要准确的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应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基本以椎体或附件本身的解剖结构设计某一平面作为参考,精确程度不一。 目的:选择棘突连线作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的参照并给出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49例正常胸腰段和21例胸腰段骨折(无棘突骨折)MRI片测量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相应棘突连线的夹角,两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正常胸腰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基本为90°,在L4处为82°左右,而椎体骨折后所测角度差别不大。结果提示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如果保持椎弓根螺钉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为90°,L4为80°左右,基本能够保证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将棘突连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参考解剖标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 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的垂直距离、 椎动脉孔矢径的测量。(2)选30例已确诊为颈椎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作为检测对象,用CT测量上述数据。 结果: (1) C3~7两侧横突孔内缘间距、椎体横径、椎体矢径、C3~6椎动脉孔矢径逐渐增大。(2) 钩突内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在6 mm之内, C3~6椎体外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不超过3 mm。(3) C3~6 横突孔矢径和椎体矢径比值恒定(30.32%~31.86%), C3~5 椎动脉孔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逐渐减小,C3~5椎动脉孔后缘与椎体后缘距离逐渐增加。结论:本文的测量数值与不同个体的椎动脉资料相结合,为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植骨与椎间植骨两种植骨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病人,按手术方法进行分组,伤椎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椎间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间植骨),统计两植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丢失度,伤椎植骨组大于椎间植骨组。结论合并椎间盘损伤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间植骨的治疗方法疗效可靠,能重建伤椎高度,恢复前中柱支撑,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