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Ast)孵育后的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对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C)损伤的影响.方法 HKC被分为4组:(1)对照组;(2)顺铂组;(3) ADSC与损伤HKC共培养组(ADSC+HKC组);(4)Ast孵育ADSC后与损伤HKC共培养组(Ast+ADSC+HKC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顺铂(2.5、5、10、20μmol/L)诱导HKC 6、24 h,建立肾小管细胞损伤模型.用Transwell小室与20 mg/L Ast孵育的ADSC间接共培养48 h.流式细胞术(FCM)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HKC的细胞凋亡;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映HKC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下室HKC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红细胞生成素(EPO)、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1)的表达;结晶紫染色观察上室膜下ADSC的迁移指数.结果 FCM和TUNEL结果均显示,与顺铂组相比,ADSC+HKC组和Ast+ADSC+HKC组细胞凋亡的比例和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NA染色结果显示ADSC+HKC组和Ast+ADSC+HKC组的细胞增殖数量高于顺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顺铂组相比,Ast+ADSC+HKC组IL-6、RANTES水平明显降低,EPO、IGF-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晶紫染色显示Ast+ADSC+HKC组ADSC的迁移指数高于其他3组(均P< 0.05).结论 黄芪甲苷可刺激ADSC的旁分泌效应,增强ADSC向受损部位定向迁移,从而减少HKC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小鼠模型,尾静脉输注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及黄芪甲苷孵育的人脂肪源性干细胞(Ast-hADSC),探讨其对AKI小鼠肾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应用PKH26标记hADSC及Ast-hADSC;雄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normal组、model组、hADSC及Ast-hADSC干预组),干预组及模型组腹腔注射顺铂建立AKI模型,于建模后24 h尾静脉输注100 μl hADSC及Ast-hADSC悬液,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留取建模后24 h及静脉输注后1 d、3 d、7 d、14 d小鼠血清及肾组织标本,检测血Scr、BUN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观察hADSC及Ast-hADSC 在小鼠肾组织的分布.结果:模型组小鼠Scr、BUN、肾组织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区域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及细胞干预组,其中Scr、BUN分别在第3天、第7天达到最高值,肾小管损伤严重;相同时间点Ast-hADSC组肾组织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区域较hADSC组明显降低,至14 d可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激光共聚焦显示PKH26标记的hADSC及Ast-hADSC于14 d在小鼠肾组织有少量表达,其中少量红色荧光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呈融合状态.结论:hADSC移植可减轻AKI小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经Ast孵育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hADSC对受损肾组织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好发于慢性肾衰竭期,是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巨大,是以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为主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尤以下肢病变较上肢严重,起病隐袭,病情进展数月,若无有效的医疗干预,进一步发展为肢体无力、麻痹与运动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14.
马兜铃酸肾病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近6年收治的肾小管间质性疾病中,筛选出马兜铃酸肾病患者44例。分析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部分病例肾脏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发现本病病情呈隐匿性进展,病理以中-重度小管间质性肾炎为主,多见灶性或广泛的纤维化,少见炎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马兜铃酸的生化特性及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对含马兜铃酸中药致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临床与病理表现、以及诊断与防治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以期提高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并进一步加强中草药肾毒性机制和治疗措施的深入研究,使中药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AA)对肾小管上皮凋亡及凋亡信号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为关木通组与对照组。关木通组按AA20mg·kg-·1d-1灌胃关木通浸膏,对照组灌胃饮用水。于用药第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肾组织行HE、PAS、Masson染色,肾脏病理分析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PCNA、Caspase-3表达。结果关木通组出现急性小管间质损害,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加重;TUNEL染色显示第4~8周时凋亡指数升高,第12周时凋亡指数下降;PCNA主要表达于损伤的肾小管,其增殖指数在第4周和第8周时显著升高,但第12周时下降;Caspases-3表达水平在8周前显著增高,主要表达在损伤小管及浸润的炎细胞,第12周时表达水平下降。对照组肾小管偶见凋亡细胞,增殖指数维持在一定水平,Caspases-3有少许表达。结论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可引起肾小管损害,早期主要为肾小管损伤、凋亡,并伴随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后期则以小管坏死、萎缩和间质纤维化为特点,Caspase-3表达略下降,且肾小管再生修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缺血后肾血管损伤是通过氧化剂、蛋白酶和细胞因子介导的,这些物质共同改变了血管功能的基本性质,使肾小球滤过率(GFR)减少,血管内在张力增强,对血管收缩剂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及自我调节能力的改变,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肾脏易造成反复缺血性损伤,有理由相信血管扩张剂或缩血管抑制剂至少有益于减少基础血管张力和保护血管避免由于肾灌注压降低而引起的异常收缩。1多巴胺 由于多巴受(DA)的特殊肾脏作用,其已成为治疗伴有低心排出量和/或少尿型 ARF危重病人的最常用的药物[1-5]。 DA能使实验动物和…  相似文献   
18.
<正> 复方三生注射液为一种新用于临床的中药抗癌注射剂(成份为生附片、生川乌、生南星、木香、玄胡、三七等六味中药)。一般认为该药副作用少。现将我院应用中引起1例血尿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抗体相关疾病是指在循环或脏器中沉积了抗GBM抗体的一组临床疾病。最早是南Emest Goodpasture于1919年发现,他报道了1例18岁的患者表现为咯血、坏死及增生性肾炎,直到1967年抗GBM抗体方被识别。这类疾病的根本特征是组织基膜和血清内存在抗基膜抗体并伴有。肾、肺、中枢神经、眼底、皮肤及血液等系统性损伤。因此,统称这类疾病为抗GBM抗体疾病,其肾脏损伤为抗GBM肾炎。  相似文献   
20.
血管移植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生物性血管(人尸血管、同种异体及自体大隐静脉)和非生物性血管(PTFE)移植,在血液透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种血管材料对220例尿毒症患者前臂和上臂作袢式、直桥式、间插式及跨跃式移植,建立永久性血管透析通路。结果:移植血管中人造血管112例,人尸血管78例,同种异体大隐静脉19例,自体大隐静脉11例。一次手术成功率99.1%,非生物性血管移植1~3年畅率分别为97.3%,92%,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