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0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为该人群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2014年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兴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符合高血压合并多种卒中风险标准患者739例,按既往血压最高水平分为1、2、3级,卒中风险参照《2011年医改重大专项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脑卒中高危人群入组标准,收集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证候要素,探讨其分布特点。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主要证候要素为气虚(16.0%)、阴虚(14.6%)、火(14.6%)、阳虚(11.0%),虚证占52.8%,痰湿、血瘀为常见兼夹因素,病位在肝、脾、肾;不同级别高血压分组中气虚、阴虚均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要素,火在1级、3级人群中分布较高。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湿、血瘀贯穿疾病各阶段,火证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初步探讨健康促进对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本研究基于课题组设计的多中心、大样本、平行、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案,以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873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2组随访180 d,观察患者Mo C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180 d后,干预组Mo CA平均分较入组时有改善,且得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180天后,干预组好转154例(36.2%),平稳156例(36.6%),下降116例(27.2%);对照组组好转111例(24.8%),平稳185例(41.4%),下降151例(33.8%)(P0.05)。对健康促进各项目及年龄、文化程度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穴位按摩(P=0.009)、中药泡脚(P=0.011)、体育活动(P=0.000)、社交活动(P=0.000)可进入回归方程。即穴位按摩、中药泡脚、体育活动、社交活动是改善认知功能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健康促进可改善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水平,其中体育活动、社交活动、穴位按摩、中药泡脚是认知功能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3.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皮层组织能量代谢相关蛋白,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提取模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皮层组织蛋白质及假手术大鼠脑组织相应部位蛋白,分别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切取差异蛋白点进行ABI 5800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TOF)鉴定。结果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结合MALDI-TOF/TOF成功鉴定出21种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结论建立了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皮层组织蛋白质的鉴定方法,发现了21种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相关的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为脑卒中药物开发提供可能的靶点。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40岁以上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腰臀比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候。方法选取40岁以上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629例,据腰臀比的四分位值将人群分为4组,比较4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并以第1组为参照,分析其余3组人群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度,然后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探究腰臀比与颈动脉硬化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同时把人群分为绝经组与非绝经组,比较2组患者的腰臀比、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以及中医症状及舌脉特征。结果 4组人群年龄、脑卒中家族史、绝经例数、体重指数、超重例数、血清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率依次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与第1组相比,其余3组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度依次是1.348倍、1.927倍、2.305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控制其他变量后,腰臀比与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有相关性(P0.01);与非绝经组比较,绝经组人群腰臀比值更高(P0.05),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绝经组人群以气虚、阴虚、阳虚、血瘀证为主的症状高于非绝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脏腑辨证涉及肝、脾、肾三脏,病性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结论 40岁以上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腰臀比越高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度越大,腰臀比可作为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的一个提示指标。对其中医证治则提示从肝、脾、肾辨证,病性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3、5、14天血清中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研究苦碟子注射液的治疗作用。方法发病时间≤48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20例),基础治疗+苦碟子注射液组(20例),共40例。采集患者入院后第1、3、5、14天血清,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血清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浓度。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苦碟子注射液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5-HT及Glu浓度,且与基础治疗组相对应时间点比较,苦碟子注射液组第3、14天血清5-HT浓度及第5、14天血清Glu浓度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且治疗14 d后,苦碟子注射液组较基础治疗组血清Glu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可较早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Glu、5-HT浓度。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系统评价(SR)进行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证据质量等级的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收录的中英文公开发表的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SR,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9月24日。采用PRISMA声明、AMSTAR 2工具和GRADE分级系统分别评价所纳入SR的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结果:最终纳入22篇SR,包含102个结局指标。方法学质量整体偏低,得分较差的条目为条目2、5、7、10、14、15、16。22篇SR的报告质量较好,得分在19~24.5分,报告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式摘要、方案与注册、其他分析及资金支持方面。SR结局指标的等级大部分为低或极低,导致降级的最主要因素为局限性,其次为不一致性和不精确性。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有低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相关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及证据质量较差,规范性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使用隐树模型对症状数据进行分析,为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提供证据,初步建立辨证分型方案和辨证规则。方法:本文为一个文章系列的第3 篇,前两篇论文探讨了通过分析症状数据为辨证分型提供证据的基本原理,展示了隐树分析可以系统地揭示数据不同侧面,并且提出基于数个相关侧面对患者群进行综合聚类,获得辨证分型方案。本文以综合聚类的结果为出发点,提出一种建立辨证分型规则的方法。结果:使用该法对一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数据进行研究,获得辨证分型方案和相应的辨证规则。结论:通过一系列文章构建一套研究西医疾病之辨证分型的完整方法,遵循该法以从疾病患者群的症状数据出发,最终得到辨证分型方案和辨证规则。  相似文献   
5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用药规律,为ACI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9月中医药治疗ACI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药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筛选出的药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性味归经统计、药物功效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通过收集与筛选,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药方376首,涉及211味中药,药物总频次3 729次。药物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分别是川芎、地龙、当归、黄芪、丹参、红花、半夏、桃仁、天麻、赤芍。药物性味归经方面,四气以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苦味、甘味、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功效统计中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祛风止痛、燥湿化痰、活血行气、活血通络等功效中药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关联有“当归-川芎”“川芎-地龙”“黄芪-川芎”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40次的24味高频中药聚类成5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ACI的核心组方为: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赤芍、黄芪、丹参、甘草。结论:中医药治疗ACI多从“瘀、痰、虚、滞”病机着手,注重急则治...  相似文献   
59.
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的提出使人们意识到缺血性脑卒中诱导的脑损伤或疾病后功能缺陷是复杂的病理过程,仅依靠传统的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等方式使血管再通改善脑循环的治疗手段是不够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从抑制细胞凋亡、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抗氧化、扩张脑微血管、促进神经和血管再生等方面符合NVU治疗和保护策略的要求。本文基于神经血管单元,对中医药的不同途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望为中医药对NVU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策略与思路。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