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9 毫秒
61.
阔苞菊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阔苞菊Plucheaindic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ultiflorenol(12)、8-羟基-1(10)-缬草烯-11-O-葡萄糖苷(13)、3′,4′,5,7-四羟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14)、4′,5,7-三羟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15)、3′,4′,5,7-四羟基黄酮-3-O-β-D-吡喃甘露糖苷(16)、(+)-表松脂醇(17)、松脂素(18)、党参苷Ⅱ(19)、4-烯丙基-2-甲氧基-6-羟基苯基葡萄糖苷(20)、咖啡酸(21)、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22)、5′-环-磷酸尿苷(23)。结论除化合物1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2.
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流行,目前国务院已将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管理。随着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病例被报道。目前普遍认为该病在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3岁以下儿童少见,但也有仅出生17 d的新生儿发病的报道。结合临床一线诊治经验和已报告儿童确诊病例的特点,本文提出COVID-19流行期间儿童分级防控建议,供儿科临床和普通民众参考。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许树Clerodendrum inerme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到8个化合物,鉴定为木栓酮(friedelin,Ⅰ)、豆甾醇(stigmasterol,Ⅱ)、白桦酸(betulinicacid,Ⅲ)、金合欢素(acacetin,Ⅲ)、丁香酸(syringicacid,Ⅳ)、对甲氧基苯甲酸(Ⅴ)、芹菜素(apigenin,Ⅵ)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Ⅶ)。结论化合物Ⅱ、Ⅲ、Ⅳ、Ⅳ、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利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观察投射至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的脑干感觉中继核团的分布与联系模式,探究感觉信息调控觉醒/睡眠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采用逆行示踪技术,于正常成年C57BL/6小鼠(n=3)DRN注射逆行荧光微粒RetroBeads,观察脑干感觉中继核团RetroBeads表达情况.进一步在小鼠(n=3)多种感觉中继核团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注射AAV-CaMKIIα-EGFP和RetroBeads,分别观察其纤维末梢在DRN的分布情况及其接受的脑干感觉输入.结果 通过在DRN注射RetroBeads,发现投射至DRN的脑干感觉中继核团包括:上橄榄核、孤束核头侧、孤束核尾侧、前庭内侧核旁细胞部和前庭内侧核巨细胞部,分别占DRN脑干总输入的3.11%、2.95%、10.40%、10.45%和1.75%.此外,脑干内同时中继多种感觉的PBN有大量RetroBeads标记的神经元,占DRN脑干总输入的71.33%.AAV-CaMKIIα-EGFP介导的顺行示踪发现PBN神经元向DRN发出致密的纤维投射.PBN注射RetroBeads观察其接受的脑干感觉输入发现,PBN接受中继头面部痛温觉、触压觉的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的神经输入,分别占PBN脑干总输入的6.14%和49.86%.孤束核头侧、孤束核尾侧与前庭内侧核旁细胞部也投射至PBN,其输入分别占PBN脑干总输入的11.67%、20.53%与8.94%.此外,感觉中继核团下橄榄核发现少量标记的神经元,占PBN脑干总输入的2.14%.结论 DRN接受来自脑干感觉中继核团孤束核、上橄榄核、前庭核群的直接输入,同时也通过PBN间接接受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的输入.  相似文献   
65.
目的 采用单株菌多次级代谢产物(OSMAC)策略对一株南海深海沉积环境来源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方法 通过改变培养基组成并筛选合适的发酵条件,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ODS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学方法对真菌Aspergillus sp. SCSIO F063的发酵产物进行化学分离,利用NMR, MS等波谱学技术并结合文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并对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从菌株SCSIO F063中新增分离鉴定5个单体化合物: 6-O-methyl-averythrin(1), (2,4-dichlorophenyl)-2,4-dichlorobenzoate(2),dibutyl phthalate(3),folipastatin(4),di-(2-ethylhexyl)-phthalate(5)。结论 改变培养基组成可以刺激该菌株产生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化合物1-5为首次从真菌SCSIO F063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6.
邱蕴绮  漆淑华  张偲  李庆欣 《中草药》2009,40(5):701-704
目的 研究阔苞菊Pluchea indic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 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醛基吲哚(Ⅰ)、槲皮素(Ⅱ)、valene-1(10)-ene-8,11-diol(Ⅲ),豆甾醇(Ⅳ),豆甾醇葡萄糖苷(Ⅴ)、豆甾醇-6'-十六酸葡萄糖酯苷(Ⅵ)、4-allyl-2,6-dimethoxy-phenyl glucoside(Ⅶ)、3,5-二咖啡奎尼酸(Ⅷ)、3,4-二咖啡奎尼酸(Ⅸ)、3,4,5-三咖啡奎尼酸(Ⅹ)、胆甾醇(Ⅺ).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7.
瓶花木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瓶花木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木栓酮(1)、丁香酸(2)、异莨菪亭(3)、秦皮素(4)、casuarinondiol(5)和guaiacylglycerol-β-ferulic acid ether(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从1株来源于中国南海沉积环境的海洋链霉菌SCSIO 1934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对海洋链霉菌SCSIO 1934的发酵液进行有机溶剂萃取,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次生代谢产物,通过核磁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菌株Streptomyces sp.SCSIO 1934中分离纯化得到17-脱甲基格尔德霉素(17-O-demethylgeldanamycin,1),lebstatin(2),17-O-demethyllebstatin(3),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4),尼日利亚菌素钠盐(nigericin sodium salt,5),abierixin(6).结论:本研究发现了1株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的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934.  相似文献   
70.
柳珊瑚是海洋中最常见的生物之一,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甾醇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柳珊瑚是海洋甾醇的主要来源之一。综述从柳珊瑚中分离得到的甾醇类化合物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对柳珊瑚中甾醇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