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辽宁省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系统依据辽宁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按照数据采集-建模并结构化-分析策略(证效-方证-方药)-分析结果的思路,通过电子文档形式存储、疾病症状数据库整理、音频文件、图片文件等方式,确定名老中医经验信息的采集范围、方法、内容以及注意问题,完成该系统的就诊信息存储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82.
目的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法初步探讨心脑合病(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全国11家三级医院采集982例心脑合病患者的四诊信息,对患者证型、证候虚实、证素、四诊信息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82例心脑合病患者实证最多,其次为虚实夹杂证,再次为虚证,构成比5%的证型有痰瘀互结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频率10%的病性证素有痰、瘀、阴虚、气虚、风及阳亢。证素分布中痰多见于男性,阴虚和气虚则多见于女性;各年龄段均为痰瘀阴虚,随年龄的增长,痰和风有比较明显的下降,阴虚和气虚在65岁以后略有上升。在心脑合病高发的4个证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有半身不遂、肢体不遂、胸闷、身体困重、乏力、头晕、神疲、胸痛及少气懒言,出现频率均高于60%。结论心脑合病多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痰、瘀、虚在心脑合病的病性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各证素与性别、年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3.
郭先锋  时雨  苏爱芳  张会永 《安徽医学》2015,36(10):1216-12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 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新生儿普通肺炎97例、重症肺炎43例及健康新生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重症肺炎组患儿,按照外周血 PCT 水平分为 PCT <2.00 ng/ mL 组和 PCT≥2.00 ng/ mL组。对全部新生儿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FIB)、D 二聚体(DD)和抗凝血酶Ⅲ(AT-Ⅲ)。结果与健康新生儿组比较,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组 TT 、PT、APTT延长(P <0.05),PCT、DD、FIB水平升高(P <0.05),AT-Ⅲ和 PLT 水平降低(P <0.05)。与普通肺炎组比较,重症肺炎组PCT、AT-Ⅲ和 PLT水平降低(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两组 PT、APTT、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PCT <2.00 ng/ mL组比较,PCT≥2.00 ng/ mL组的患儿 DIC的发生率高(32.0% vs 11.1%),ATⅢ活性降低,PLT水平降低,而 DD的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在新生儿重症肺炎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4.
本文通过回顾脾阳虚证模型的造模方法,将其分为模拟传统中医病因的造模方法和现代医学造模方法。目前尚无公认的脾阳虚证造模方法,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现代医学造模方法不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规律;模型动物的阳虚症状评价不确切;某些造模方法同时可致其他病症;脾虚证模型的名称混乱不统一;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造模方法难以区别等。脾阳虚证模型的评价指标种类繁多,但国内尚未形成标准的模型评价体系。目前,模型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不规范之处:模型动物的宏观症状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价指标;缺乏中医特色的舌象、脉象;反证方剂的选择不统一;相似的证候未排除;微观指标混乱不成体系等。本文将就脾阳虚证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5.
介绍国医大师李玉奇分阶段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第一阶段清利骨髓湿热,第二阶段祛腐化燥,第三阶段救阴复脉,强调谨守病机,毋失其宜.  相似文献   
86.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总结气虚证诊断标准的发展,分析比较气虚证诊断标准的异同点。方法:在中文数据库中,检索气虚证相关诊断标准的文献资料,归纳文献中诊断标准的名称、制定时间、组织(制定者)及内容,提取各诊断标准的症状,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得到气虚证诊断标准的相关文献649篇,根据纳排标准,最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16篇,共得到气虚证相关标准8个,1982年《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6年《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第一次修订)》,1987年《中医诊断学》,1990年《中医证候规范》,1995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1995年《中医诊断学》,1997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 2-1997),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各气虚证标准相同症状为乏力、神疲、自汗、懒言和脉虚无力。结论:气虚证主症:乏力、神疲、自汗、懒言,主舌:舌淡,主脉:脉虚无力。气虚证标准在不断发展、完善,症状趋于统一,目前作为气虚证标准引用最多的是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余诊断仍被引用,但因其各自的优缺点,引用各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7.
葛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科疾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近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已从葛根中分离鉴定出100余个化合物,包括黄酮、三萜、香豆素、有机酸等类成分。葛根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保肝、抗肿瘤、神经保护、心脏保护、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抗氧化等。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葛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葛根今后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化瘀祛痰方调控HIF-1α/VEGF/VEGFR-2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脂质斑块的影响,探讨化瘀祛痰方对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实验组45只。实验组45只家兔通过免疫性内皮损伤合并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8周后,将实验组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及辛伐他汀组。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4周后取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HE和油红O染色观察家兔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测量内膜、中膜厚度;免疫组化法测定CD31平均光密度值;ELISA检测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HIF-1α、VEGF、VEGFR-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TG、TC、LDLC水平较对照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化瘀祛痰方组和辛伐他汀组血清TG、TC、LDLC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或P0.01),HDLC含量均升高(P0.05或P0.01)。病理染色可见模型组主动脉内膜细胞增生,有大量泡沫细胞和脂质沉积,经化瘀祛痰方和辛伐他汀治疗后均可见明显改善。模型组内膜、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而化瘀祛痰方组和辛伐他汀组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1)。模型组主动脉CD31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化瘀祛痰方组和辛伐他汀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血清HIF-1α和VEGF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化瘀祛痰方组和辛伐他汀组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或P0.01)。模型组主动脉HIF-1α、VEGF、VEGFR-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经化瘀祛痰方和辛伐他汀治疗后,两组主动脉HIF-1α、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化瘀祛痰方稳定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其机制可能与调控HIF-1α/VEGF/VEGFR-2通路抑制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89.
张静生教授,首届全国名中医,从医五十年,一直从事中医临床与研究,善用经方、名方、小方,治疗内、妇、儿科疾病,尤其擅长治疗重症肌无力、冠心病等。张老强调读经典、学各家、做临床的重要性,临床活用经方,注重搜集历代名方,如高枕无忧散、清上蠲痛汤等。张老重视百合乌药汤等由两三味药组成的小方的应用,认为小方药少力专,法度严谨,运用更加灵活。除古代医籍外,张老亦学习近现代名家良方,为我所用。张老是辽宁省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主张用现代科技挖掘古方,研究中医。他用现代方法研究瓜蒌薤白半夏汤,总结出益气养阴、祛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新方剂;提出了脾肾虚损是贯穿重症肌无力病程始终的基本病机,通过脾肾双补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研发了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新药"复方黄杞颗粒"。张老反对用西医的方法来指导中医科研,强调中医科研必须根于临床,只有遵从经典,才能古方今用,衷中参西。  相似文献   
90.
宋芷琪  李斌  田琨宇  洪霖  吴威  张会永 《中草药》2022,53(3):948-964
前胡和紫花前胡分别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与紫花前胡P.decursivum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材,二者均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白花前胡活性成分以角型吡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主,而紫花前胡所含活性成分以线型呋喃香豆素为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花前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