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1.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与病因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以独特的优势,扬长避短,发挥学科特点,更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推广研究。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的参考文献,就中医药对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治疗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医对VD的认识、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全面阐述了中医药对VD的治疗及研究概况,可望对临床VD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庞勇 《内蒙古中医药》2002,21(3):39-40,44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属中医中风范畴。近 10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报道甚多 ,方法各异 ,疗效满意 ,现将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1 临床疗效显著周氏〔1〕选主穴百会、极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语言蹇涩加语言区 ,肢体不遂加运动区 ,毫针用平补平泻手法 ,每日1次 ,12次为 1疗程 ,治疗 3疗程 ,共治疗脑梗塞患者 79例 ,结果痊愈 4 3例 ,好转 33例 ,无效 3例 ,总有效率为 96 .2 %。彭氏〔2〕取颞三针 ,四神针 ,手三针 ,足三针为主穴 ,毫针据辨证施以补泻手法 ,每日 1次 ,治疗 30天 ,共治疗急性脑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浅刺内关、公孙对脑梗塞大鼠血浆NOS和ET-1含量的影响,探讨浅刺对脑梗塞大鼠作用机制。方法:将2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造模组和空白组,采用血栓栓塞法建立脑梗塞大鼠模型,后将造模成功的180只大鼠随机分为浅刺针法组(组)、常规针刺组(组)、模型对照组(组),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组(组)。比较各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的神经体征评分、神经细胞凋亡计数、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等指标。其中神经体征评分参照Berdson评分分级法,内皮素1采用非平衡法的测定,由自动Y计数器直接给出有关参数,标准曲线及样品浓度。一氧化氮合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采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正常对照组3个时间点的神经体征评分,神经细胞凋亡计数,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程度均较其他3组低(P<0.01)。其他3组中,浅刺针法组及常规针刺组的3个时间点的神经体征评分,神经细胞凋亡计数,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程度均较模型对照组低(P<0.01)。而浅刺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则3个时间点的神经体征评分,神经细胞凋亡计数,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程度均较低(P<0.01)。结论:脑梗塞模型鼠的神经体征评分、神经细胞凋亡计数、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程度较正常鼠高。经针刺内关、公孙治疗,尤其是浅刺治疗后大鼠的神经体征评分,神经细胞凋亡计数,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程度明显降低,且随着浅刺疗程的增长,降低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高龄胆总管结石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围手术期全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西部战区总医院行ERCP手术的80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以MDT团队正式实施时间2018年1月1日为界分为传统诊疗组59例和MDT组33例,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相关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医护满意度等。结果 MDT组住院时间(7.97±3.06)d,较传统诊疗组时间(10.13±3.54)d更短(P<0.01);诊疗费用(30 084.03±5714.09)元,较传统诊疗组(34 252.76±10 474.79)元更低(P<0.05);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3.03%(1/33)]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6.06%(2/33)]明显低于传统诊疗组[13.60%(8/59)、22.03%(1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T模式应用于高龄胆总管结石ERCP围手术期的全程管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诊疗费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河南省艾滋病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情况,为开发高危人群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河南省S县、Q县、P县艾滋病高危人群148名,对调查结果进行频数分析.结果 148名艾滋病高危人群中有23.6%在最近一次性行为中没有使用安全套;有38.5%的高危人群不能做到在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有25.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前路伤椎大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与效果。方法41例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均行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及钢板内固定。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局部脊柱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4.5年,平均(30±7.8)个月,椎体间均获骨性融合,时间4~8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7例恢复至B级5例,2例无恢复;B级15例恢复至C级10例、D级4例,1例无恢复;C级10例恢复至D级9例,1例无恢复;D级7例恢复至E级;E级2例无变化,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伴神经损伤,前入路手术直视下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好,Ⅰ期植骨融合内固定前路重建脊柱稳定性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手术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固定、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3例。结果术中输血12例,平均输血400ml。术后14~35d可扶拐负重行走。43例获随访4~4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4.6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4例,良23例,可6例,优良率达86.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具有早期下地活动训练,功能恢复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Ⅰ期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结核19例,术后抗结核治疗.术前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12例.结果 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本组患者均获随访16~78个月,植骨块均在4~6个月融合,无植骨块松动移位发生,病灶无复发.神经功能C级4例中2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D级12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 采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促进骨性融合和病灶愈合,有利于早期适度活动,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庞勇  覃焦 《现代临床医学》2007,33(3):180-181
目的:观察低温短时间低流量下非停跳体外循环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鼻咽温降至30±2℃,在手术中动脉灌注流量维持120~160 mL·kg-1·min-1,短时间行低流量灌注,低流量时动脉灌注流量70~90 mL·kg-1·min-1,持续时间7~19 min,红细胞压积控制在(0.25±0.03)%.结果:采用此方法进行体外循外手术,手术后患者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低,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在较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脏手术时,短时间中低温低流量灌注有利于外科医师保持良好的手术视野,完成较复杂的手术操作,并且与停跳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相比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置入胆道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行金属胆道支架置入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TBD组31例患者中29例实施支架放置,26例(89.7%)成功置入支架并发症发生率为6.5%,中位生存时间为26周;ERCP组44例患者中38例(86.4%)成功置入支架,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中位生存时间为28周。29例单侧支架置入者和35例双侧支架置入者中位生存时间均为28周。结论:经PTBD及经ERCP的胆道支架置入对肝门部胆管癌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以PTBD方式放置时可采用单侧置入,以ERCP方式放置时应进行左右侧双支架置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