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3篇
  免费   549篇
  国内免费   231篇
耳鼻咽喉   46篇
儿科学   60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35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728篇
内科学   443篇
皮肤病学   36篇
神经病学   194篇
特种医学   183篇
外科学   658篇
综合类   1702篇
预防医学   704篇
眼科学   68篇
药学   655篇
  8篇
中国医学   925篇
肿瘤学   247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60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273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473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背景: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7,CCR7)是树突状细胞从外周迁移至淋巴系统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启动和调节者,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不表达CCR7,因此利用携带CCR7基因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以更好地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构建携带小鼠CCR7基因的绿色荧光蛋白重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扩增小鼠CCR7基因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CCR7DNA片段及IRES-GFP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LV-Lac,生成重组慢病毒质粒LV-CCR7。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慢病毒系统3质粒(重组慢病毒质粒LV-CCR7、包装质粒ΔNRF及包膜质粒pVSVG)共转染包装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流式细胞术鉴定CCR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扩增出小鼠CCR7DNA片段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亚克隆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LV-CCR7,经3质粒包装系统感染293FT细胞后,24h于荧光显微镜下均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病毒滴度为108U/L以上,获得携带CCR7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慢病毒颗粒可有效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荧光显微镜可见大量GFP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达50%,流式细胞术检测到CCR7蛋白表达,LV-CCR7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仍保持在未成熟状态。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携带小鼠CCR7基因绿色荧光慢病毒载体LV-CCR7,并可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992.
目的了解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在胃镜下注射国产硬化剂聚桂醇和(或)国产组织粘合剂康派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11月~2010年8月在我科经胃镜证实为EGVB 10例,其中单纯食道静脉曲张7例,同时存在食道胃底静脉曲张2例,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例。胃镜下发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后,先经胃镜活检孔插入注射针,将康派特注射进胃底静脉,采用"三明治"法,即"碘化油+康派特+碘化油",每次注射1~2点,每点康派特0.8~1.0 ml,康派特总量0.8~2.0 ml;后将聚桂醇注射入食道静脉,每根静脉5~10 ml,聚桂醇总量≤40 ml。对胃镜下仅发现胃底静脉曲张者,仅给予康派特治疗;仅食道静脉曲张者,则给予聚桂醇治疗(方法同前)。食道静脉曲张者首次治疗后,每周进行1次序贯硬化治疗,直到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胃底静脉曲张首次尽量做到完全闭塞曲张静脉。术后常规禁食24 h,并给予生长抑素治疗1~3 d,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共进行25次聚桂醇和(或)康派特治疗,都成功止血且无早期再出血。结论胃镜下注射国产聚桂醇和(或)康派特对EGVB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93.
乘用车致行人头部损伤程度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缺乏保护的行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易受到伤害,行人头部损伤是导致其残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方法 设置调查条件,调查2006~2010年间重庆、北京和山西等地行人交通事故.行人按年龄分为儿童(<15岁),青壮年(≥15岁或﹤65岁)和老年行人组(≥65岁),行人损伤按人体损伤鉴定标准分为轻伤、重伤和死亡.用AIS2005...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究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胃肠激素水平、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127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3例给予雷贝拉唑联合吗丁啉的治疗,观察组64例采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胃泌...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对比决明子、枸杞果、绿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血脂代谢以及脂肪肝发展的影响情况.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法(high fat diet,HFD)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用决明子、枸杞果、绿茶浓缩液分别对甲、乙、丙三组予以灌胃治疗,同时对丁组模型对照组和戊组空白对照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经过4周喂养后,每2周在各组分别取5只小鼠进行解剖,取肝脏做石蜡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集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5),并取肝脏,制肝匀浆,测定LTG、LTC.结果 模型治疗组与两对照组相比,HDL-C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C、TG、ALT、AST、LDL-C、LTG、LTC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决明子、枸杞果、绿茶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对肝脏脂肪沉积以及肝内炎症发展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分别为决明子〉枸杞果〉绿茶.  相似文献   
99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6.5岁。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判定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与DSA对照。结果:100例患者中,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重组像评价图像质量,在心率<70次/min时,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MPR、MIP及VRT重组像能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1级、大部分2、3级以及部分4级分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4.0%,符合率79.0%。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在多数情况下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可以做为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日立公司生产的20EX0.2T永磁型MR扫描机上进行MRA检查16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8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三维时间飞越法MRA,原始血管图像用最强信号投影重建。结果:163例MRA检查均成功,160例显示满意。82例正常对照组中,脑前、中、后动脉显示清晰。81例脑血管疾病者,MRA可显示各种病变的影像特征。总的符合率为90%,定位诊断为100%。结论:MRA检查成功率高,颅内动脉的血管闭塞,血管狭窄及先天性血管床发育畸形等显示清晰,对颅内病变的适应证广泛,诊断可靠,还可作为脑血流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分析结肠癌患者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方法 留取32例结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观察组)及12例非结肠癌患者正常结肠组织(对照组),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分析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总发生率为59.4%(19/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1/12)(P=0.002).结论 结肠癌中存在着较高比例的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提示CDH13在结肠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Skp2、C-myc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宫颈、宫颈内瘤样病变各10例、宫颈癌组织30例中Skp2、C-myc的表达.结果 Skp2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6.7%,高于宫颈内瘤样病变(均为阴性)(P<0.05)和正常宫颈组织(均为阴性)(P<0.05).Skp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有关,与淋巴转移无关(P>0.05).C-myc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是83.3%,显著高于宫颈内瘤样病变(P<0.01)和正常宫颈(阴性表达)(P<0.01).C-myc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与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无关.结论 C-myc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kp2的表达提示预后不良.Skp2、C-myc蛋白的检测可为判断宫颈癌恶性进程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以学科学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对中医未病学中"未病"概念进行了理论梳理。运用逻辑与历史方法相结合,分析前贤对"未病"概念界定存在的缺陷,对"未病"概念进行了理论重建。界定"未病"的基本内涵为"在某一时间段的结点,人尚未发生已知的有一定病因、条件,具有特定应答反应过程的,有明确病名的生命状态";"未病"的外延,依时序展开为"健康状态"和"欲病状态"子概念范畴,从系统层次分化出"整体未病态"和"局部未病态"子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