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0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59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86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310篇
内科学   118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91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科学   140篇
综合类   568篇
预防医学   266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23篇
  4篇
中国医学   231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尿毒症贫血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尿毒症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42例尿毒症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r- Hu EPO) 30 0 0 U,每周两次皮下注射 ,疗程 12周。治疗组患者同时静脉给予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12 0 0 mg,每周两次 ,疗程 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抽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 (RBC)和红细胞压积 (HCT)水平。结果  r- Hu EPO治疗后两组患者 HB,RBC和 HCT水平均显著上升 (P<0 .0 1)。 GSH治疗组 Hb,RBC和 H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上升明显 (P<0 .0 5 ) ,治疗组 Hb,RBC和HCT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显著提高 r- Hu EPO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 ,GSH可能是治疗尿毒症贫血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考察骨瓜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组、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常规治疗组,每组60例,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炎症指标(IL-1、IL-6、TNF-α、CRP)、骨代谢指标(RANKL、BGP、s-PINP、OPG)、钙磷代谢指标(Ca、P、ALP)、NRS评分、骨密度变化。结果 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2组(P<0.05)。治疗后,3组炎症指标、RANKL、s-PINP、ALP、NRS评分降低(P<0.05),OPG、BGP、Ca、P、骨密度升高(P<0.05),以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结论 骨瓜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可抑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炎症,调节骨吸收、骨形成,改善钙磷代谢、骨代谢,增加骨密度,缓解疼痛,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3.
前段时间,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下午放学回家后说,他们班有同学互相"伸中指",并用手比划了一下,我立即制止说:"那是坏动作,我们不要学!"小学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有"趋众"心理,尤其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好奇心强,会"看样学样"且传播速度较快。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就此事与孩子进行一次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特异、灵敏的SARS冠状病毒(SARS CoV)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GenBank中SARS CoV基因序列,自行设计引物、荧光探针,在PE 770 0扩增仪上探讨工作参数,形成试剂盒,并用研制的试剂检测76份临床SARS样本。结果 简套式荧光RT PCR方法对血清样本、漱口液样本、正常人样本检出率分别为33.3% (12 36 )、6 7.5 % (2 7 4 0 )、0 (0 / 16 0 ) ,与经典套式检测结果一致。而传统一步法荧光RT PCR对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13 9% (5 36 )、5 2 5 % (2 1 4 0 )、0 (0 / 80 )。结论 简套式荧光RT PCR核酸检测法是SARS临床早期诊断快速、特异、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病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病期的关系。方法:分别用韦氏记忆测验,数字划销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估25例急性强迫症和36例慢性强迫症患者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结果:急性强迫症患者的记忆测验中记图和数字划销测验中第二阶段失误率显著性较慢性强迫症差,其余两组间记忆测验、划销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各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强迫症的认知功能与病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6.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与中枢系统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常伴认知困难、焦虑抑郁及痛觉改变等,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PET可为研究CFS中枢系统异常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就PET研究CFS中枢机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孙申田头针、腹针联合治疗方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认知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孙申田头针、腹针联合治疗方案和基础治疗+常规电针治疗,2组患者均每日1次针刺治疗,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疗效、疲劳量表-14(FS-14)积分、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得分、完成MoCA评测耗时,并在治疗结束后6月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FS-14积分、MoCA评分、完成MoCA量表耗时均优于对照组(P<0.05);6月后随访,治疗组的FS-14积分、MoCA评分、完成MoCA量表耗时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孙申田头针、腹针联合治疗方案对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认知能力和反应速度临床效果更好,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38.
血液分离胶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血液分离胶的制备进行研究。方法 :用天然橡胶和特效触变剂等原料制备具有触变性的凝胶 ,研究该凝胶分离血清的较优组成。结果 :血液分离胶的较优组成是天然橡胶 12 .8%、特效触变剂 2 8.0 %和溶剂汽油 5 8.2 %。结论 :所制备的血液分离胶具有制备容易、分离效果好和成本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9.
成都地区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调查中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基因多态性分布及与血清ACE(SA CE)活性的相关性.采用比色法和PCR技术,对90例健康汉族人群进行SACE活性和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检测.结果显示:中国汉族人群ACE基因DD型占18%,DI型占44%,II 型占38%, 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0和0.60.ACE基因多态性与SACE活性密切相关,提示不同种族间ACE基因分布存在着差异,中国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以II型和I等位基因占优势;SACE活性受ACE基因I/D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ACE(SACE)活性的变化, 采用比色法对1 2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90例正常人进行SACE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SACE活性(45 9. 51±175.85U)明显高于正常人(321.14±121.27U);糖尿病肾病组SACE活性(548.27±166.60 U)明显高于非肾病组(383.20±139-00U),但微量蛋白尿组(528.10±190.70U)与大量蛋白 尿 组(545.83±138.60U)SACE活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组SACE活性(465.64±178.93 U)与无视网膜病变组(449.07±170.04U)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SACE活性与病程 、 血压、血脂和血糖无关。提示ACE可能仅参与了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而与糖尿病肾 病进行性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高血压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