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患者,男,65岁,发现右大腿外侧肿物3月余,于2019 年8 月12 日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查体:右大腿外侧约18 cm × 10 cm × 6 cm 大小肿物,质地韧,活动性差,无压痛,可见肿物表面皮肤紧绷,静脉血管明显.右大腿MRI检查显示(见图1A):右大腿外侧见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约 8. 9 cm...  相似文献   
12.
Dynalok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和评估Dynalok系统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腰椎滑脱患者在充分减压基础上,行Dynalok系统复位内固定和植骨融合。结果随访3~18个月,32例中24例达完全复位,5例复位达70%。临床疗效:优27例,良4例,可1例。椎体间融合良好。无断钉、断板和松动现象。结论Dynalok内固定系统利用纵向滑移杠杆和提拉螺旋原理,提供了良好的撑开、提拉复位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骨折的传统治疗是保守的.随着材料学和内固定方法的不断发展,逐步建立了AO派技术观念.然而为达到解剖复位的目的,行传统手术治疗,势必导致骨膜大面积剥离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而骨折愈合过程中血液供给又主要来源于此,且骨膜和周边组织本身就对骨折起着一个坚强的夹板作用.为解决此难题,专家们一直在探寻某种适合的解决途径.随着影像技术、内窥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材料学的不断发展, Heeg等[1]在总结了100 a来矫形病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骨折治疗的未来趋势是走向微侵袭化,非直接复位和内固定技术,以及生物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4.
组织工程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为载体的组织工程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自体骨组,珊瑚人工骨组,珊瑚人工骨-细胞复合体组,每组8只。采集兔骨髓进行基质干细胞分离、体外培养、诱导扩增、同时制备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使之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细胞-珊瑚人工复合体。麻醉后无菌制备兔桡骨15m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骨,珊瑚人工骨,珊瑚人工骨-细胞复合体分别埋入到骨缺损处,术后2,4,6,8周对动物进行精神状况、伤口和X射线观察。每次观察后随机选择处死2只动物并取材,以组织学方法对成骨情况进行观察。成骨情况按照Lane-SandhuX射线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骨形成(0分无骨形成;1分骨形成占缺损25%;2分骨形成占缺损50%;3分骨形成占缺损75%;4分骨形成充满缺损)、骨连接(0分骨折线清楚;2分骨折线部分存在;4分骨折线消失)、骨塑形(0分未见骨塑形;2分骨髓腔形成;4分皮质骨塑形)3个方面11项,采用SSPS8.0统计软件对其分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4只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后与珊瑚人工骨贴附能力:体外培养3d时,骨髓基质干细胞已充分贴附包裹于珊瑚孔隙周边,5d与7d时无明显变化。②成骨情况:在手术后2、4、6、8周细胞-珊瑚人工骨复合体组Lane-SundhuX射线评分明显优于自体骨组[(5.4±0.95,8.7±0.51,9.2±2.81,11.2±1.15);(0.7±0.51,2.4±0.96,4.3±0.94,7.2±1.06),P<0.05];明显优于珊瑚人工骨组[(5.4±0.95,8.7±0.51,9.2±2.81,11.2±1.15);(0.3±0.41,1.3±0.43,1.8±0.42,4.5±1.16);P<0.05。在手术后4,6,8周时,自体骨组Lane-SundhuX射线评分优于珊瑚人工骨组(P<0.05)。③各组不同时间炎症细胞数量:细胞-珊瑚人工骨复合体组与自体骨组、珊瑚人工骨组在手术后2,4,6,8周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胞-珊瑚人工骨组的成骨能力最强,自体骨组次之,而珊瑚人工骨组最差。组织工程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同时具有骨传导骨诱导作用,成骨能力强,是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4月至2007年10月19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方式、术后效果及其预后.结果 所有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优良比例为84.2%(16/19),有效比例为94.7%(18/19);下腰痛JOA评分术前(10.0±1.9)分,术后(22.5±0.9)分(P<0.05).随访发现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植骨融合情况良好,未出现脊柱不稳定.结论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明显缓解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症状,促进相邻椎体达到骨性愈合,恢复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16.
唐龙  杨波  尹飚  王簕  章波  丁强 《中国骨伤》2014,27(12):1033-103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肌内血管瘤(intramuscular hemangioma,IMH)的诊断价值,及其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12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5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IMH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35例;年龄11~59岁,平均33.6岁;病程2.5~15年,平均5.2年.38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4例行MRI检查.所有患者证实后均采用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分型的情况,并采用IMH疗效评定标准对其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43例获得随访,时间7~49个月,平均28.4个月.手术时间(53~187) min,平均76.3 min;术中出血量(70~350) ml,平均223.6ml;术后无伤口感染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35例(92.12%);MRI检查确诊13例(92.86%).术后Brown病理分型:毛细血管型20例,海绵状血管型22例,混合型12例.根据IMH疗效评价标准,优29例,良8例,不满意4例,差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MRI对肌内血管瘤的确诊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手术治疗肌内血管瘤疗效好,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彻底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虚拟腰椎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数字化虚拟腰椎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建立基于中国数字人数据的腰椎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 采用南方医科大学虚拟中国人数据集,选取L4椎体上关节突上缘至L5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连续断层图像,为适当减少后期图像处理工作量,于每两层选取一张,总共185张断层图像。使用Photoshop软件对断层图像进行配准、分割、格式转换等处理。将不同结构的分割图像分别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中,完成三维重建。将不同结构的STL格式的三维模型导入到Mimics软件中,配合软件中的各功能模块,完成对其结构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研究。结果 建立的数字化虚拟腰椎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模型各结构可单独显示,改变透明度,可观察各结构的位置毗邻关系,并具有任意移动、旋转、缩放、切割、三维测量和多重显示等功能,实现了任意视角下的三维可视化,并能为脊柱内镜手术仿真系统提供可靠的三维模型。结论 数字化虚拟腰椎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可真实地显示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重要结构,为腰椎解剖学、个性化诊疗规划和虚拟腰椎手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理想的骨细胞支架材料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外,还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诱导骨组织再生,各种细胞支架材料单独使用时的成骨能力是有限的。目的:观察复合有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设计:对比观察。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珊瑚羟基磷灰石,将其分别切割成4mm×4mm×3mm和10mm×10mm×3mm大小块状物,高压灭菌后,完全培养基浸泡4d后备用。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成骨细胞培养。②将成骨细胞分别和珊瑚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组)、珊瑚羟基磷灰石(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组)混合培养,并设空白对照。③混合培养后2,4,6,8d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指数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①成骨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②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③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④各组细胞增殖指数测定。结果:①成骨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细胞呈梭形、扁圆形及多角形外观,有数量不等、长短及粗细不一的突起,细胞通过突起相互间接触。②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材料表面呈颗粒状,具有微孔。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贴壁生长,初为单层,随着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增殖,细胞开始叠层生长,细胞周围出现高密度颗粒,排列方式绝大多数呈一定取向,随着钙盐结晶的增多,最终形成骨结节。细胞被包埋在基质中。③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显示:混合培养后2,4,6,8d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值)明显高于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组和对照组(4d:101.6±7.7,93.7±6.8,94.4±5.0;8d:120.1±8.2,108.3±8.8,110.4±7.5;P<0.01或0.05)。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④各组细胞增殖指数测定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均有所增加,但相互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内部呈珊瑚状,微孔数量多,细胞在其表面附着良好,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另外由于其复合了骨形态蛋白可以增强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故有一定的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胸腰段单节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29例有完整资料的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分析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椎体高度变化、Cobbˊs角、椎管占位情况比及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1个月~3年,未发现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稳定性爆裂性骨折,因可早期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避免应力集中于后柱,防止晚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是目前较为合理的处理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