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5篇
综合类   3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蔡红蝶  宿树兰  周卫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16,47(12):2175-2181
乳香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或同属植物的胶状树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研究表明,药用乳香效应成分主要为乳香酸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在广泛的文献检索基础上,对乳香属药用植物中乳香酸类成分的种类、提取方法、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及其代谢转化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整理分析与归纳总结,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该研究旨在评价丹参根与根茎和茎叶对糖尿病肾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高糖高脂饲料、5%葡萄糖水、30 mg·kg-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肾损伤模型,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厄贝沙坦对照组,黄葵胶囊对照组,丹参根与根茎及丹参茎叶低、中、高剂量给药组。给药2周后,收集各组大鼠粪便,采用16S rRNA技术分析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果发现,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肾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厄贝沙坦组、黄葵胶囊组、丹参根与根茎水提物高剂量组及丹参根与根茎醇提物高剂量组大鼠肾脏结构接近正常组。模型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各组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肾损伤大鼠粪便菌群多样性,以丹参根与根茎水提物高剂量组最为明显。糖尿病肾损伤模型组大鼠粪便中纲、目、科、属分类水平上均发现差异菌群。在科及属分类的菌群中,双歧杆菌属、Turicibacter、消化链球菌科、脱硫弧菌属、SMB53在糖尿病肾损伤模型组呈现上调趋势,乳酸杆菌属、梭菌属、理研菌科、瘤胃菌科在模型组呈现下调趋势。各组药物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以上肠道菌群在模型组中的相对丰度。该实验研究结果为丹参的资源化利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73.
74.
陈娟  谷巍  段金廒  宿树兰  邵婧  孙红梅  耿超 《中草药》2014,45(21):3149-3152
目的对主产地广东遂溪、福建漳浦及引种栽培地区江苏南京、淮安的不同生长期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活性成分及关键酶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穿心莲活性成分积累动态,探讨其最佳采收期及分子机制。方法用HPLC法测定穿心莲内酯及脱水穿心莲内酯量,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从m RNA水平比较研究不同生长期穿心莲关键酶ent-柯巴基焦磷酸合酶(CP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产地穿心莲生长过程基本一致,在营养生长时期生长迅速,进入生殖生长后生长趋于平缓。4个产地穿心莲样品中活性成分变化趋势相近,穿心莲内酯量均在始花期达到最高,脱水穿心莲内酯量变化较平缓;穿心莲C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蕾期至始花期相对较高,与穿心莲内酯量呈显著正相关。4个产地穿心莲的穿心莲内酯与脱水穿心莲内酯之和均达到《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结论穿心莲最佳采收期应以物候期为评判依据,其最佳采收期为始花期。  相似文献   
75.
牦牛角药用记载于公元8世纪《四部医典》与明代《本草纲目》。随着其资源的丰富及现代研究的深入,牦牛角的资源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资源现状、传统本草记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牦牛角这一独特的民族药用动物药材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以期深入挖掘其药用资源价值,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牦牛角资源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目的:丹参花期至初秋地上嫩茎叶部位是制药或制茶的原料,研究制定其质量标准,使其资源化价值不断提升和拓展。方法:运用薄层色谱法分别对芦丁、异槲皮苷、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进行定性鉴别,其条件:以醋酸丁酯-甲酸-水(10∶2∶3)为展开剂,紫外灯(365 nm)下检视;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附录相关方法对丹参茎叶药材的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进行测定;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芦丁、异槲皮苷、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进行定量测定,其条件:色谱柱为Grace Apollo C_(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0~5 min,10% A;5~10 min,10% A→12% A;10~20 min,12% A→14% A;20~25 min,14% A→20% A;25~60 min,20% A→30% A;60~65 min,30% A→40% 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和256 nm。结果:薄层色谱鉴别芦丁、异槲皮苷、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10批样品中总灰分测定结果为7.14%~9.86%,酸不溶性灰分为0.06%~0.38%;HPLC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芦丁、异槲皮苷、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进样质量分别在0.163~3.26、0.118~2.36、0.117~2.34、0.158~3.16、0.252~5.04、0.100~2.00、0.132~2.64和0.131~2.6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4~1.000 0),且分离度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1%、95.53%、100.8%、99.63%、97.48%、101.4%、98.44%和102.6%;10批样品各指标成分的含量分别在0.05%~0.11%、0.01%~0.02%、0.07%~0.23%、0.04%~0.35%、0.07%~0.20%、1.17%~4.25%、0.03%~0.16%和1.68%~5.10%之间。结论:建立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可用于客观评价丹参茎叶及其产品的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为制定丹参茎叶药材质量标准和开发利用丹参茎叶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以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应用中药学、化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通过微生物转化促进中药废弃物中功能性物质、生物质能源、营养基质等资源性物质的转化与转移,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实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78.
对2012—2013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及学科建设进行归纳整理并报告,本文涉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资源调查与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现状与GAP基地建设、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反映了本领域产-学-研-管理环节的学术成就与科技贡献,以期对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的资源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9.
药对研究(Ⅶ)——当归-川芎药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归-川芎药对为临床常用的养血活血药对,具有养血补血、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其既可独自成方,亦是诸多妇科良方和现代中医处方常用药对。该文主要对当归-川芎药对的配伍理论、功效物质基础、配伍效应与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其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0.
段金廒  宿树兰  严辉  郭盛  刘培  钱大玮  吴启南 《中草药》2013,44(10):1219-1225
药材初加工是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加工方法和技术体系.药材初加工环节中的“发汗”方法是部分根及根茎类、皮类、菌核等药材在干燥加工过程中采用的独特处理方法,既有利于药用部位内部水分向外分布易于干燥,同时又调节和促进着生物组织中的酶系统与微生物群落活力,启动或加速了初生/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转化与化学转化过程,直接影响着药材品质的形成.对药材初加工“发汗”方法形成的历史源流、目的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一独特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酶活变化及其物质转化机制等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阐明药材初加工“发汗”原理,为合理地制定药材初加工技术标准及其SOP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