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壶腹癌虽然仅占胆道恶性肿瘤5%,但其5年生存率<10%[1],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了手术机会。有研究显示采用单纯外照射或近距离放疗治疗胆管癌疗效显著[2?4]。因此我院采用192 Ir近距离照射结合外照射的方式治疗未手术切除的壶腹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介入性栓塞在治疗臀部外伤合并动脉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臀部动脉损伤的患者进行动脉造影观察,使用弹簧圈在髂内动脉内进行栓塞止血治疗。结果造影可见臀上动脉损伤12例,臀下动脉损伤4例;15例可见明显的造影剂外溢,1例损伤动脉血栓形成。介入栓塞后动脉出血均停止,2例合并静脉出血,栓塞后出血速度降低,结扎后出血停止。2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动脉造影是诊断臀部动脉损伤的准确方法,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急救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192Ir三维近距离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在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梗阻性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8例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恶性梗阻性肝外胆管癌患者,经病理证实且接受胆道支架植入,继而序贯调强放射治疗及192Ir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体积参数等,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胆红素变化水平、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192Ir三维近距离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后1个月复查,18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R)16例,稳定(SD)2例,其中14例患者在接受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肿瘤较调强放射治疗后缩小,4例肿瘤无明显变化。6个月局部控制率(LC)为94.4%(17/18)。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5.6%(10/18)和38.9%(7/18)。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降低,黄疸症状明显缓解。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发热,胆道感染等,但无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192Ir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在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中,局部控制率良好,不良反应可耐受,但对长期生存的影响尚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在使用乌德勒支施源器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时,不同的管道组合设计与靶区、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关系。方法 调取2017—2018年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放疗科接受乌德勒支施源器进行近距离治疗的17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数据,原计划为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IS),在原勾画轮廓与照射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去除插植针完成腔内近距离放疗(IC)计划设计,对IC/IS计划和IC计划的剂量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加入IS插植针对剂量的影响。结果 IC/IS和IC计划的高危临床靶区(HR-CTV)总的D90分别(88.68±1.84)和(85.54±0.54)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00,P<0.05)。此外,在靶区的CI指数上,IC/IS计划的明显高于IC计划(0.58±0.08,0.4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0,P<0.05)。在两种计划中危及器官(OAR)的受照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距离治疗,使用乌德勒支施源器可满足其处方剂量覆盖,而加入IS针,提高了计划的优化空间,在满足OAR受照剂量限值的基础上,显著提高HR-CTV的受照剂量,且提升了剂量分布均匀性。  相似文献   
96.
目的基于中国相关文献分析放射性心脏损伤的研究现状及评述。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以1983—2021年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 建立文献数据库。对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文献年代、文献类型、文献杂志分布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共纳入300篇文献。文献年代分布:1983—2021年间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文献数量逐渐增多, 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杂志分布前3位:《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文献类型分布:临床研究、综述、动物实验分别占总文献的48.50%、25.58%、17.61%。临床型研究分布:以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研究最多, 其次是胸腺瘤、淋巴瘤。动物实验中动物模型以大鼠研究最多, 实验造模选择放射剂量以20 Gy最多。结论国内对于放射性心脏损伤的研究逐渐增多。临床方面的研究多于动物实验方面, 临床方面研究以胸部肿瘤居多;动物实验研究方面潜力较大, 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97.
骨盆功能不全性骨折(PIF)是宫颈癌放化疗后未被充分认识、易被误诊为骨转移瘤的晚期并发症。既往临床上多着重于研究本病的发病率、时间、部位,对于发病潜在危险因素的分析多集中于患者临床特征,而对于治疗因素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放疗后骨盆尤其是骶骨的损伤主要与照射方式、照射剂量有关。现对放疗技术、保骨放疗计划的制订、外照射及腔内近距离治疗的剂量体积参数、化疗与本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未来能否根据精准放疗技术优势,优化保骨计划,降低骨盆受照范围及剂量,进而降低PIF发病率尚需进一步临床试验和实践来验证。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T im-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1型(SPINK1)水平与三维适形放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0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病理类型),抽取入院第2日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T im-3、SPINK1水平并据中位数大小将患者分为sT im-3低和高水平组、SPINK1低和高水平组;患者均进行三维适形放疗,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疗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研究血清sT im-3、SPINK1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直径> 3.0 cm、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Ⅲ~Ⅳ期、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sT im-3、SPINK1表达水平高于肿瘤直径≤3.0 cm、TNM分期为Ⅰ~Ⅱ期、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 <0.05);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后,血清s...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究清热生肌膏对乳腺癌大鼠放射治疗(放疗)后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M-1)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芦荟凝胶组(A组),清热生肌膏组(H组),每组10只,对M组、A组、H组采用灌胃二甲基苯蒽法建立乳腺癌模型,建模成功后进行放疗,然后在患处对A组直接涂抹芦荟凝胶,对H组直接涂抹清热生肌膏,N组、M组同期给予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计算大鼠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绘制创面发生曲线,HE染色法检测皮肤组织病理形态,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ICM-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新生血管生成相关指标。结果:与M组相比,A组、H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降低(P<0.05),且H组比A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与M组相比,A组、H组创面发生率曲线显著降低(P<0.05),且H组比A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N组大鼠皮肤组织及成纤维细胞形态正常完整,棘细胞均匀分布,表皮光滑平整,毛囊、皮脂腺、汗腺等附属器发育正常,未见间距增宽或狭窄,M组皮肤表皮凹凸不平,且出现部分脱落,...  相似文献   
100.
放射治疗是食管癌主要治疗方式之一。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食管癌患者的预后生存逐步提高,放疗导致心脏损伤(RIHD)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放疗相关心脏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包疾病、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瓣膜性心脏病和心律不齐等。现代放疗技术有望减轻心脏损伤,降低RIHD的发生率。本文对食管癌RIHD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