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 总结采取单纯后方入路治疗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住院治疗的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患者26例,分析受伤机制、损伤严蕈程度、救治过程、手术记录、术后随访记录和康复过程,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有6例患者采取单纯后方人路手术治疗,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后路复位侧块固定融合手术,2例A级患者分别于术后2,3个月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其余4例随访37个月(12~5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8个月(3~5个月),神经功能显著改善.1例患者因发生硬脊膜外血肿症状加重至B级,术后达到D级,C级及D级患者均恢复到损伤前水平,2例A级损伤患者发生低钠血症.本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在骨折端无骨缺损时,复位后对位对线良好者可通过单纯后方入路完成固定融合手术,并可实现骨折稳定愈合.  相似文献   
12.
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股骨粗隆部骨折髓内和髓外固定失败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收治的256例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利用SPSS 13.0软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骼质量、内固定种类、术后颈干角和Garden指数以及开始负重时间对内固定失败的影响,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结果:术后发生螺钉穿出、螺钉切出、螺钉断裂、骨折不愈合共10例,失败率5.15%。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为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P<0.001),而年龄、性别、骨骼质量、骨折类型、内固定种类、术后颈干角和Garden指数与内固定失败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是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负重时间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骨骼质量、骨折类型来确定。骨折类型>2.2型,Singh指数≤3,即使内固定位置良好,开始负重时间也应该选择在术后2个月。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 ,在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化的过程中 ,除表现有椎体前后缘及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外 ,其周围的关节囊、韧带也相应地发生充血、肿胀、纤维化、钙化或骨化等一系列的变化 ,从而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脊髓、颈部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髓的营养血管等 ,引起各种不同的表现。目前 ,缺乏有效的方法使骨质增生逆转或抑制其继续发展 ,而周围组织的反应性变化 ,则可以应用各种医疗措施进行干预 ,使其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有的甚至可以完全治愈。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类。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病…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失误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损伤因涉及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及腓骨近端骨折,易造成踝关节对合关系及稳定性改变,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手术虽不复杂却存在严重失误的风险。本文通过总结1例Maisonneuve损伤手术治疗失败的病例资料,提醒医生在对该损伤进行手术治疗时注意避免类似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诊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9例(63椎)采用PVP手术治疗(PVP组),36例(55椎)PKP手术治疗(PK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后凸Cobb角。结果 75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PKP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PVP组长,骨水泥注入量较PVP组多,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PV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VP组与PKP组术后疼痛VAS评分、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1周、3个月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均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VP与PKP手术均可以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KP手术对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恢复、后凸畸形改善的效果更好,进而更能够减轻患者脊柱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分型系统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反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存在分型交叉,而且目前的分型系统均未将转子部外侧壁包含在内。目的:提出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区域分型法,分析新分型系统中各型临床特点。方法:根据股骨转子部外侧壁是否完整以及后内侧是否存在蝶形骨折块建立区域分型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行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共888例,分析区域分型系统中各分型患者基础资料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等。结果:Ⅰ~Ⅳ型骨折分别占79.8%(709例)、12.7%(113例)、3.2%(28例)和4.3%(38例)。各型患者间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复位方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A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相比,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B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微创内固定系统(R-LISS)相比,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骨折采用转子间顺行髓内钉(InterTan)和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FP)固定的患者,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1.8%、62.5%,高于其他内固定物。Ⅲ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58.8%、50.0%。Ⅳ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6.9%、45.5%。结论:区域分型法可以较好的反映各型转子部骨折的特点,并指导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提示预后。对于ⅠA型骨折,推荐采用DHS或髓内固定治疗;ⅠB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Ⅱ型骨折因外侧壁不完整,推荐使用PFP或者InterTan治疗;Ⅲ型及Ⅳ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因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断裂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翻修组12例,未翻修组118例。利用SPSS 17.0软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损伤相关因素(受伤原因、开放或闭合性损伤、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分布)、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否出现术后感染)及内固定结构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0例纳入该研究的患者中12例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率为9.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BMI、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在翻修组和未翻修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和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P<0.05)。A3型骨折干骺端内侧皮质粉碎破坏其内侧支撑能力、骨折累及髁上皮质骨区域、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外侧接骨板承受的弯曲应力增加、长时间手术操作造成骨折端血运破坏、接骨板的长度不足造成应力集中等因素可能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术后翻修的危险因素。对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失败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辅助使用内侧微创接骨板固定+自体骨移植、更换髓内钉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结论: 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复位质量不良、长手术时间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不足是影响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个性化的选择合理的接骨板及手术策略是降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翻修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腰段A型骨折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单节段胸腰段(T11~L2)A型骨折患者66例,均采用单纯Schanz螺钉固定的术式,术后第2天开始佩戴胸腰支具。根据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32例,支具佩戴时间1个月;B组34例,佩戴支具时间1个月且3个月。术前伤椎后凸Cobb角A组为22.1°±4.9°,B组为21.9°±5.4°;术前椎体压缩率A组为(31.8±6.8)%,B组为(32.6±6.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节段、术前后凸Cobb角和术前椎体压缩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术后及术后1年时的伤椎后凸Cobb角,计算术后1年时的后凸Cobb角丢失率。术后1年时进行腰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A组为7.2°±2.9°,B组为7.2°±2.9°;术后1年Cobb角A组为8.1°±2.8°,B组为8.4°±3.2°;Cobb角丢失率A组为(14.4±20.2)%,B组为(19.6±23.5)%;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椎体压缩率A组为(15.3±3.7)%,B组为(15.8±3.9)%;术后1年椎体压缩率A组为(16.8±4.0)%,B组为(17.1±3.8)%;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VAS评分A组为1.03±0.56分,B组为1.18±0.68分;术后1年ODI A组为(9.9±3.3)%,B组为(11.3±3.4)%;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患者生活质量评分A组为2.6±0.5分,B组为2.1±0.7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JOA评分A组为25.3±1.2分,B组为24.4±1.5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随访A组患者骨性愈合29例(90.6%),B组31例(91.2%),两组骨性愈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均骨性愈合,且无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段A型骨折患者,术后长时间(1个月)佩戴支具与较短时间(1个月)佩戴支具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较短时间佩戴支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和JOA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易获得的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床旁资料建立气管切开预测模型,探讨用其预测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5例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数据。采集其中219例患者人口学资料,是否行气管切开,既往系统性疾病史(除肺病外)、既往肺病史、吸烟史、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神经损伤节段、ASIA分级、合并伤情况,是否存在颈椎骨折脱位,术前颈椎MRI显示的颈髓信号改变长度及最高病变节段、椎管最大侵占率、脊髓最大受压率、是否出现髓内出血。分别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建立气管切开的逻辑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方法应用另外126例患者资料对两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应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估两模型预测能力。结果:345例患者中,58例行气管切开。决策树模型显示: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1分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6.7%;ASIA运动评分≤22分且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9.0%;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3分、不完全颈髓损伤、术前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最高节段位于C3或以下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0.8%。逻辑回归模型显示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或B级损伤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决策树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分别为73.7%vs 81.8%、89.7%vs 86.4%、87.3%vs 85.7%及0.909 vs 0.889。结论:决策树模型可用于进行气管切开的预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颈髓损伤、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术前颈椎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的最高节段位于C2或以上为患者气管切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脊柱骨折延误诊断的原因.[方法]总结2008-2019年本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延误诊断的患者,分析骨折特点及延误诊断原因.[结果] 2008-2019年,本科收治脊柱疾患患者共63573例,其中最终确诊脊柱骨折3363例,占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