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81.
婴幼儿孤独症患者亲子依恋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陌生情境实验法对187例14~36个月的婴幼儿孤独症患者的依恋性质进行测试并临床判断依恋类型。同时应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问卷调查评估患儿孤独症严重性程度及其家庭因素。结果:①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四种依恋类型分布比例分别为:淡漠型66.84%、安全型7.49%、缠人型3.21%、混乱型22.50%。②安全型依恋患儿ATEC量表总分值明显低于淡漠型和混乱型依恋患儿(P=0.000,0.008);孤独症患儿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父母婚姻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症患儿亲子依恋类型分布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依恋类型主要属淡漠型和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较少;患儿孤独症严重性程度是其安全型依恋形成与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2.
187例婴幼儿孤独症患儿对养育者的依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依恋类型和特点。方法采用陌生情境实验法对187例14-36月的婴幼儿孤独症患儿的依恋性质进行测试并临床判断依恋类型。结果(1)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四种依恋类型分布比例分别为淡漠型依恋66.8%、安全型依恋7.5%、缠人型依恋3.2%、混乱型依恋22.5%。(2)不同性别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依恋类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别(χ2=0.932,P>0.05),四组依恋类型患儿的平均年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F=1.26,P>0.05)。结论婴幼儿孤独症患者对养育者的依恋类型主要属淡漠型和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较少。患儿性别、年龄并不影响依恋类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质子泵抑制剂(PPI)处理不同时间大鼠空肠细菌菌群结构和组成的改变,探讨抑制胃酸与肠道感染发生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对照组不给药(0 d),实验组连续腹腔注射奥美拉唑第5、9、14、21和28天,每天2次,每次10 mg/kg。研究结束次日处死动物,收集空肠内容物,提取DNA,PCR扩增16S rRNA基因V3区,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切胶测序确定细菌种属,并分析其相对丰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比,短期PPI处理(第5和9天)菌群变化相对较小,菌群相似度分别为(74.8±3.0)%和(70.9±7.5)%,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化糖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saccharolyticum)和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相对丰度增加,共生菌罗伊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和柯林魏斯菌(Weissella koreensis)明显减少。随着给药时间延长,菌群变化程度加剧。第14天后,条件致病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过度增长,并取代罗伊乳杆菌成为最优势细菌。第21天致病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在大鼠空肠出现和定植;至第28天菌群组成变化最大,与0 d比相似度仅约(56.1±16.7)%。结论:短期给予PPI处理可诱导大鼠空肠菌群改变,但变化较小。长期胃酸抑制(14 d)可导致空肠菌群失衡,致病菌丰度增加,可能为肠道细菌感染形成的关键诱因。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母亲的亲职压力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105名孤独症患儿母亲(观察组)和100名正常儿童母亲(对照组)的亲职压力进行调查,并分析亲职压力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孤独症患儿母亲的亲职压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母亲;亲职压力与社会支持成负相关。结论孤独症患儿母亲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社会支持系统可降低亲职压力水平。  相似文献   
85.
《早期婴儿气质量表》修订与测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获得适合中国 1~ 4月婴儿的气质量表 ,为我国 4月以下婴儿提供气质测定工具。方法 按照儿童气质量表修订的程序 ,修订了美国Medoff-Cooper的《早期婴儿气质量表》 ,40 0名 1~ 4月婴儿的父母分成 1~ 2月组和 3~ 4月组 ,按照要求填写了量表。结果 经统计分别获得了两组婴儿气质九个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 ,九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 0 .35~ 0 .70之间 ,重测信度系数范围为 0 .80~ 0 .91。男女婴儿在九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早期婴儿气质量表》经过修订可以用于中国 1~ 4月婴儿的气质测定  相似文献   
86.
儿童孤独症的脑功能影像学改变及其与行为表现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脑功能影像学的改变及其与行为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26例孤独症患儿和8例非孤独症患儿进行脑([99m]Tc)-ECD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测,并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对26例孤独症患儿进行临床行为测量,分析比较其SPECT改变与量表总分及各单项分值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患儿有明显的局灶脑血流灌注减少(76.9%),主要发生部位是海马回13例次(13/33),颞叶12例次(12/33),额叶3例次(3/33)。孤独症患儿有局灶脑血流灌注减少组与未减少组的量表总分及各单项分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包括海马回路和岛叶的边缘系统及颞叶、额叶的功能异常与孤独症的发生及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87.
广西八角茴香药材挥发油G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中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GC分析方法,测定10批广西产八角茴香样品.色谱条件:HP-FFAP(0.53 mm×30 m,1.0μm)分析柱;空气流速250 mL·min~(-1);氢气流速40 mL·min~(-1);氮气流速4 mL·min~(-1);柱程序升温80℃保持8 min,以6℃·min升至180℃,保持35 min.结果:10批八角茴香得到的指纹图谱有5个共有峰,根据对照品保留时间比较,色谱中3号峰为反式茴香醚.结论:建立的GC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法简单、准确,可用于八角茴香挥发油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8.
谷氨酰胺酶反义基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反义核酸技术封闭胃癌细胞的谷氨酰胺酶基因,观察反义GAcDNA能否对胃癌细胞的恶性表型有所逆转,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探索一条新途径,也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将含有GAcDNA片段的反义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GA,通过脂质体介导转入胃癌细胞SGC-7901,经筛选、鉴定,命名为SGC-7901GA,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观察反义核酸转染后胃癌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 pcDNA3.0/GA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PCR证实GAcDNA目的 片段已经整合到了SGC-7901细胞基因组,获得的G418抗性细胞命名为SGC-7901GA.检测胃癌细胞的凋亡情况表明重组质粒转染后SGC-7901GA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实验通过含有GAcDNA片段的反义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GA转染胃癌细胞株,发现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增加,提示肿瘤细胞恶性程度有所降低,反义核酸技术封闭谷氨酰胺酶基因可能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发生菌血症时,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CT)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普通外科ICU收治的SAP病人203例,进行外周血培养,并监测血清PCT浓度、C-反应蛋白(CRP)、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百分比(NC)的变化. 结果:在203例SAP病人中,血培养阳性79例,阴性124例.血培养阳性的病人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病人(P<0.05).CRP浓度和NC%亦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P <0.05);ROC分析显示,SAP血培养阳性病人的血清PCT分界值为2 ng/ml (P<0.05),灵敏度为84.8%,特异性为90.3%. 结论:血清PCT可预测SAP病人的菌血症,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对SAP并发菌血症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分析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儿童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利于尽早进行实验室确诊的临床线索.方法 对26例2~14岁首次确诊FXS的儿童详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首诊主诉主要为语言障碍和行为问题;症状行为发生率较高的有"语言障碍"、"智力差"、"孤独症样行为":12例(46.2%)有特殊面容和(或)体征;15例(57.7%)和11例(42.3%)首诊诊断分别为精神发育迟缓、孤独症;总智商从重度智力低下至边缘智力,平均(45.1±17.1),男女智商无统计学差异(t=1.16,P>0.05);均无癫痫发作.1例脑电图显示痫性放电.结论 临床中应重视行为问题等病史询问及重视特殊体征的发现以减少漏诊.孤独症儿童可考虑常规进行FXS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