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33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0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mm、2.5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的后表面高度及相对应的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进行测量。结果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为(0.024±0.007)mm,多位于颞下(50%)、鼻下(16%)部位。后表面前突极值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49.75%)、最薄点(33.50%)、旁中心1.5mm颞下(9.25%)和颞侧(8.0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高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8、-0.138.P值分别为0.000、0.006);最薄点:后袁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13,P值分别为0.000、0.024):中央点:后表面高  相似文献   
12.
部分马兜铃科药材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已有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条件,建立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马兜铃酸A含量测定方法,并对部分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细辛属的药材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Kromasil C18柱(4.6mm×200mm,5μm);流动相:0.3%碳酸铵(用稀盐酸调pH至7.5)-乙腈(75:25),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50nm;柱温:35℃。结果:马兜铃酸A进样量在1.02—511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5.734×10^3X+1.239×10^3,r=0.9999(n=20);方法的回收率(n=18)为102.3%。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灵敏,专属性强、重现性好,为含马兜铃酸A的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等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验方法;同时,检测结果也为相关马兜铃科药材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周跃华 《中草药》2008,39(7):1115-1115
以已上市银杏叶片、六味地黄丸、复方丹参片为对象,通过对10所省级药品检验所抽检数据的分析,了解已上市中成药中指标成分量的波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建议在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含量测定项中,根据品种特点,规定指标成分量的合理量范围.以提高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另建议按含量测定项的作用进行分类,将仅规定低限的含量测定项改为限量检查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成人屈光参差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视觉情况,探讨影响双眼视觉形成和恢复的主要因素及LASIK与戴框架眼镜对双眼视觉恢复作用的异同。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在2003年6月至2005年3月期间行LASIK手术的屈光参差病例并进行随访,共收集到资料完整者43例,包括单纯性近视性屈光参差8例和复性近视性屈光参差3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7.907±6.361)岁(15~42岁);最小屈光参差值为2.50 D,最大屈光参差值为10.75 D,平均为(4.866±2.059)D;平均屈光度为(-7.55±3.33)D,平均裸眼视力为0.08±0.07,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进行立体视觉检查,颜氏立体图检查≤60 s为有中央立体视;80~800 s为周边立体视;0为无立体视。以4D为界,按屈光参差差值大小将病例分为2组,检查LASIK术后3个月及6个月屈光参差矫正情况及视力、双眼视觉恢复情况。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例患者术前有正常近立体视,7例为周边立体视,34例为立体盲。术后3个月时,15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23例有周边立体视,5例为立体盲。术后6个月时,23例患者有正常近立体视,16例有周边立体视,仅4例未检出立体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近立体视结果与术前近立体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参差差值大于4D组在术后3个月时有4例检出正常立体视,18例为周边立体视,4例为立体盲。屈光参差差值小于4D组术后3个月立体视结果显示11例正常,5例为周边立体视,1例为立体盲,二者相比P=0.002 3。术后6个月屈光参差差值大于4D组仍是4例立体视正常,19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立体盲;而4D以下组有12例正常,4例为周边立体视,1例为立体盲,2组立体视结果相比P=0.001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力、屈光参差的程度和性质、发生屈光参差的时间和有无斜视是影响立体视恢复的主要因素。LASIK手术矫正成人屈光参差后,可以提高融合功能,并可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效果优于戴框架眼镜。  相似文献   
15.
影响近视患者眼压测量值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丽  周跃华 《眼科新进展》2006,26(2):133-136
目的通过对影响近视眼眼压的多因素分析,指导临床对眼压测量值进行正确评估。方法随机选取非青光眼性近视眼患者1200例2332眼,采用非接触压平式及Schiotz压陷式眼压计(双砝码矫正)测眼压,同时测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将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影响眼压的因素。结果近视眼患者的眼压与性别、年龄无关,非接触眼压与角膜中央厚度、曲率、屈光度呈正相关(r=0.319,P<0.001;r=0.130,P<0.001;r=0.105,P<0.001),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0.119X1 3.178X2 0·296X3-14.856(P<0.001);Schiotz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呈正相关(r=0.117,P<0.001;r=0.056,P<0·01),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6.191X1 1.130X2 10.198(P<0.001),Y:眼压(mmHg),X1:屈光度(D),X2:角膜中央厚度(μm),X3:角膜曲率(D);2种不同眼压测量值均数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且Schiotz眼压测量值大于非接触眼压值。结论影响近视患者眼压的主要因素是角膜中央厚度、屈光度和角膜曲率,在临床诊断时,应考虑到以上因素影响,从而对近视眼眼压测量值有一更准确认识和判断,以免造成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6.
暗适应下近视患者眼高阶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李仕明  周跃华 《眼科新进展》2006,26(8):605-607,610
目的了解暗适应下近视患者眼球高阶像差的分布,并探讨瞳孔大小(pupillarydiameter,PD)、屈光度、年龄和性别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在暗室内,采用Visx公司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LASIK术前189例(338眼)近视患者进行检查,分别提取PD分别为5.0mm、5.5mm及6.0mm时的高阶像差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值及各项Zernike系数,根据PD、屈光度、年龄及性别进行分组比较研究。结果在暗适应瞳孔自然散大状况下,总高阶像差的RMS值为(0.234±0.093)μm,范围为0.05~0.63μm,从3阶至6阶呈递减趋势,各项像差中以3阶慧差、3阶散光及4阶球差的RMS值最显著。高阶像差随着瞳孔和屈光度的增大而相应增大,总高阶像差的RMS值(RMSh)与PD及等效球镜(sphericalequivalent,SE)关系的回归方程为RMSh=-0.250 0.098PD 0.007SE。结论暗适应下,高阶像差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其RMS值从3阶至6阶呈递减趋势,其中以3阶慧差、3阶散光及4阶球差的RMS值最显著。高阶像差随着瞳孔及屈光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大,且瞳孔大小较屈光度的影响更大。3阶慧差及3阶散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刘丽  周跃华 《眼科新进展》2006,26(11):831-835
目的建立鸡形觉剥夺性动物模型,通过观察用庆大霉素破坏小鸡视网膜后,后极部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Ⅱ(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的变化,探讨视网膜在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deprivation myopia,FDM)发生、发展中的影响作用。方法48只白色来亨鸡(鸡龄2d,SPF级)分为A、B、C、D4组,每组12只,其中A组、B组在第2d即行双眼半透明眼罩遮盖同时行右眼玻璃体内1次注射庆大霉素400μg;C组仅右眼玻璃体内1次注射庆大霉素400μg不予遮盖,左眼不作处理为自身对照;D组不作任何处理,为正常对照组。在第3周末,对全部小鸡行检影验光测屈光度后,将A、C2组鸡处死,迅速摘除双眼球,测量其前后径。并随机取出2只送病理组织切片;B组摘除双眼眼罩后继续饲养3周,在第6周末对B、D2组行检影验光后将其处死,摘除双眼球测量眼球前后径。用7mm直径环钻钻取后极部巩膜组织,研磨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标本,对所有标本采用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MMP-2活性浓度。所有数据经过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第3周末,A、B两组双眼屈光度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C组和D组双眼屈光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88,0·920),且A、B2组与C组双眼屈光度比较均分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A组双眼眼轴测量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组双眼眼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时,右眼眼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左眼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第6周末,B组去遮盖后双眼屈光度及眼轴测量值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D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组去遮盖前后双眼屈光度之间具有明显显著性差异(P<0.001)。ELISA结果显示,除了A组双眼后级部巩膜MMP-2含量自身对照及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外(P<0.001),另外3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破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能一定程度的减轻近视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李婧  熊瑛  王宁利  赵世强  周跃华  王小兵 《眼科》2006,15(5):317-320
目的观察学龄期近视患者近距离阅读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并结合近视屈光度的随访研究,探讨阅读后高阶像差的变化与近视发展的关系。设计横断面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学龄期单纯性近视患者115例(230眼)。方法被检者近距离(20cm)阅读1小时,用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测量患者阅读前后的波前像差,观察高阶像差的变化,并与被检者一年中屈光度的变化做相关分析;按高阶像差阅读前后变化量的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将被检者分为四组,探讨高阶像差阅读前后变化不同程度组间近视屈光度(一年中)的变化有无差异。主要指标屈光度,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结果近距离阅读前后总体高阶像差的变化(ΔRMSh)及3~4阶高阶像差变化(ΔRMS3~4)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阅读前后总体高阶像差的变化(ΔRMSh)及3阶高阶像差的变化(ΔRMS3)与一年中近视屈光度的变化(Δ屈光度)呈正相关(P均<0.05)。大瞳孔(6mm)状态下阅读后总体高阶像差增高较多者一年中近视屈光度增加较多。结论近距离阅读后高阶像差增高。大瞳孔状态下近距离阅读后高阶像差的增高可能与近视发展有关。(眼科,2006,15:317-320)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再次手术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颖  周跃华  刘丽 《眼科》2005,14(3):165-167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可行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46例(84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患者。方法根据屈光回退的主要原因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为个体原因组14例(24眼),Ⅱ组为医源性原因组8例(11眼),Ⅲ组为单纯屈光度过高组24例(49眼)。再次LASIK手术采用直接掀瓣或重新切角膜瓣法,按预矫度数进行切削。主要指标视力、屈光度。结果再次LASIK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屈光度在±1D以内者69眼(82%),屈光度≤-1D者15眼。术后裸眼视力≥1.0者67眼(80%),裸眼视力≥0.5者79眼(94%)。再次LASIK术后复发屈光回退者I组10眼(41.7%),Ⅱ组无屈光回退,Ⅲ组复发屈光回退者5眼(10.2%)。三组均未发生角膜混浊和上皮植入等并发症。结论由于个体原因、医源性原因及单纯屈光度过高导致的LASIK术后屈光回退,再次LASIK手术均是安全的,且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20.
一种治疗角膜表浅病变的新方法一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分子激光在临床上的应用,给近视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它在治疗各种角膜表浅组织病变方面的许多优点,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参阅了大量献,对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的适应证,术前检查估计,切削技术,临床应用及主要并发症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