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心肌梗塞急性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的机理之一,是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的活性增高。为此研究蛋白酶抑制剂对心肌梗塞临床经过的影响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11岁,以胸背部疼痛、酸困2周为主诉,于2005年10月8日来医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胸背部因疼痛而活动稍受限,T2、3棘突压痛,T2、3椎体旁压痛,叩击痛明显,无明显放射痛。鞍区感觉正常,肛门反射正常,提睾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张力、双侧膝反射、双侧跟腱反射均正常,双侧髌阵挛、踝阵挛、巴彬斯基征均阴性。自带MRI片示,T2、3节段椎管占位病变,大小约4cm×8cm×4cm,于T1加权像呈高信号,于T2加权像呈低信号,边界尚清,在硬膜下,于脊髓界限不明显,明显强化(见附图)。诊断为胸椎管占位病变。治疗入院3天后给予手术探查,以T2~3间隙为中心…  相似文献   
13.
颈心综合症属于颈椎相关性疾病的范畴。它是由于颈椎的创伤或退行性改变引起的一种类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症〔1〕。临床上极易误诊误治〔2〕。自 1993~ 2 0 0 0年共收治该病1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32~ 6 3岁 ,平均4 6 .8岁。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5年 ,平均约 9个月。1.2 临床表现 症状复杂多样 ,均诉有胸闷、心慌、气短、胸前区疼痛 ,多伴有颈肩部酸困、头痛、头晕 (8例 ) ,失眠、记忆力减退 (9例 ) ,四肢呈痉挛性瘫 (3例 )。1.3 心电图改变  ST段压低 9例 ,T波平坦或倒置 8例 ,…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0岁,农民。1979年5月4日因右输尿管结石绞痛在门诊就诊。嘱皮下注射阿托品1.0毫克,而误注阿托品10毫克。注后20分钟病人狂呼乱叫,出现全身抖动,全身潮红。心率加快、狂燥、昏睡等阿托品  相似文献   
15.
<正> 烧伤病人的病程特征是每个时期均有某特殊的代谢紊乱。后者的发病机制和相互关系尚不明了。然而,治疗方针的确定则依据其代谢紊乱。烧伤性休克发生的变化,常常是晚期物质代谢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始动因素。外呼吸和血液动力学紊乱所致的氧化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所致的前臂骨折感染合并骨与皮肤缺损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先行全身及局部治疗,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急性炎症后,手术清除病灶,在同侧第12肋下方设计并切取蒂在第12肋下方的随意型髂骨皮瓣交叉移植于前臂受区,修复骨与皮肤缺损。结果:手术均获成功,皮瓣全部一期成活,感染均在术后一个月内随着皮瓣与受区皮肤愈合而治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5~120d,平均96d。结论:本方法简单实用,疗效可靠,不需特殊器械设备与技术,易于掌握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将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rhBMP-2/CPC)应用于体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5具完整老年脊柱标本(T10~L2),游离成30个椎体,随机分为3组:I组为空白对照组(n=10);Ⅱ组为PMMA组(n=10);Ⅲ组为rhBMP-2/CPC组(n=10).G形臂监视下,Ⅱ、Ⅲ组经双侧椎弓根分别充填PMMA及BMP-2/CPC 5 ml,注射后摄轴位X线片了解骨水泥分布情况,测试3组椎体静态压缩下的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 平均最大载荷和刚度分别为:I组:(1595.6±165.0)N和(934.8±120.2)N/mm;Ⅱ组:(3025.4±210.2)N和(1570.7±190.0)N/mm;Ⅲ组:(2778.8±156.5)N和(1361.9±230.5)N/mm;最大载荷:I~Ⅲ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I~Ⅲ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MP-2/CPC可以恢复骨质疏松椎体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经皮椎体成形术190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大宗病例的统计分析,探讨X线透视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8月至2005年8月,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下俯卧位经皮椎弓根椎体穿刺190例(275个椎体,男80例,女110例;年龄53-91岁,平均66岁),注射PMMA。术前、术后3个月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和止痛药使用评分的评定,比较改善情况。结果:190例275个椎体均手术成功,VAS术前平均(7.8±1.4)分,术后3个月平均(2.1±0.1)分,分数下降。活动能力评分:术后3个月平均(1.21±0.36)分。较术前平均(2.71±0.71)分明显改善。使用止痛药评分:术后3个月平均(0.89±0.43)分,较术前平均(2.12±0.56)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为微创性手术,早期止痛效果好,术后下地时间早,避免了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且手术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百口咳脑病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分为两组,1976年前为一组,共32例,主要采用亚冬眠及脱平疗法,痊愈18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43.8%,76年1月至77年1月为一组,共 12例,主要用抗胆碱药治疗,痊愈11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8.3%。两组病死率差异非常显著(X~2=4.6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X线透视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活动情况和使用止痛药情况的影响。 方法:①选择2003-03/2004—02洛阳正骨医院脊柱外科住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8例,男16例,女22例。均表现为腰背部疼痛、酸困,不能久坐,站立行走时疼痛加重;均对干预措施知情同意。②采用C臂机透视下俯卧位进行经皮椎弓根椎体穿刺,注射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③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活动能力评分(1分:行动无明显困难;4分:被迫卧床)和止痛药使用评分(0分:不使用止痛药;4分:静脉或肌肉注射麻醉止痛药)。于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以复诊和通信形式对患者3种评分结果进行随访。④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使用止痛药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2.1&;#177;0.1,1.21&;#177;0.36,0.89&;#177;0.43;7.8&;#177;1.4,2.71&;#177;0.71.2.12&;#177;0.56。t=2.58.3.56,P〈0.05.t=8.65,〈0.01)。 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可减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活动能力、减少止痛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