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9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发生与脑-肠轴失调相关.脐针具有缓解痉挛,治疗腹泻的作用.我们假设: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存在脑肠肽分泌紊乱,脐针通过调控脑肠肽分泌改善IBS患者症状.目的探讨脐针治疗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脑肠肽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符合罗马Ⅳ制定的IBS-D的诊断标准,单盲随机分为2组:脐针组30例,予脐针;益生菌组30例,予地衣芽孢杆菌胶囊治疗,疗程均4周.同时征集30名健康志愿者作基线检测对照.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 SF-36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分,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P物质(substance P, SP),一氧化氮(nitricoxide, NO),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含量的变化.试验过程中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脐针组及益生菌组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0);治疗后脐针组及益生菌组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0),HAMD及HAMA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0);治疗后脐针组及益生菌组患者血清5-HT, CGRP, SP, NO, VIP含量显著下降(P0.0001).结论脐针能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5-HT,CGRP,SP,NO, VIP水平,调节脑肠肽分泌相关.其治疗效果与益生菌制剂相当.  相似文献   
12.
替普瑞酮对阿司匹林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替普瑞酮对阿司匹林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8年至2010年在浙江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首次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296例,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166例,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130例,在等同于阿司匹林组服用阿司匹林剂量的基础上,口服替普瑞酮舒50 mg/次,3次/d.分别观察两组患者3个月、6个月及1年后消化道症状和胃黏膜的损害情况.结果 阿司匹林组入组143例,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入组118例.服药3个月后阿司匹林组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为1.40%,与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x2=1.663,P=0.197).服药6个月后随访,阿司匹林组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为4.96%,与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x2=6.021,P=0.014).服药1年后随访,阿司匹林组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为20.15%,与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9%,x2=20.984,P=0.001).阿司匹林+替普瑞酮组随访6个月及1年后症状和胃镜积分与阿司匹林组相比明显降低(P值分别<0.05和0.01).阿司匹林组1年后症状和胃镜积分与6个月时相比明显增高(P值分别<0.05和0.01).结论 替普瑞酮对阿司匹林所致胃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会引起胃黏膜不同程度的损害,胃黏膜损害的发生会随着服药时间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评价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Elsevier、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伊托必利治疗F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值,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绘制漏斗图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9项RCT符合纳入研究标准,2620例FD中有1372例接受伊托必利治疗,1248例接受安慰剂或其他药物对照治疗.伊托必利对FD患者的总体症状疗效、餐后饱胀疗效、早饱疗效的RR值分别为1.11(95%CI为1.01~1.21,P=0.02)、1.18(95%CI为1.04~1.33,P<0.01)、1.24(95%CI为1.01~1.53,P=0.04),均优于对照组,但在上腹不适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eds消化不良问卷(LDQ)积分疗效的WMD值为-1.38(95%CI为-1.75~-1.01,P<0.01)伊托必利伏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伊托必利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各观察指标的漏斗图均基本呈现下宽上窄左右对称的图形,提示无发表偏倚.结论 伊托必利对于FD患者的总体症状、餐后饱胀、早饱、LDQ积分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药物性肝损伤及免疫性肝损伤中表达谱的变化,并分析二者的差异。方法:利用lncRNA芯片技术分别检测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小鼠药物性肝损伤及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肝组织的lncRNA表达谱,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达到均一化后,筛选出差异表达lncRNA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肝脏组织比较,变化1.5倍以上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lncRNA被认为是差异表达的lncRNA;药物性肝损伤肝组织中变化1.5倍以上的共68条,其中升高1.5倍以上的共21条,降低1.5倍以上的共47条;免疫性肝损伤肝组织中变化1.5倍以上的共60条,其中升高1.5倍以上的共17条,降低1.5倍以上的共43条。所有的lncRNA中有8条lncRNA同时在2种肝损伤肝组织中上调,在药物性肝损伤肝组织上调的lncRNA中占38%,在免疫性肝损伤肝组织中占47%;有28条lncRNA同时在2种肝损伤肝组织中下调,在药物性肝损伤肝组织下调的lncRNA中占59%,在免疫性肝损伤肝组织中占65%。结论:与正常肝脏组织比较,药物性肝损伤肝组织和免疫性肝损伤肝组织中lncRNA表达谱均发生明显变化,且2种不同肝损伤肝组织比较,lncRNA表达谱也存在差异,提示2种肝损伤肝组织中这些同时上、下调的lncRNA可能参与了2种肝损伤之间相似或是相同的病理生理过程,而那些表达不同的lncRNA可能参与相对特异的肝损伤机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采用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 HSP)治疗10~15 mm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至少1枚10~15 mm息肉、并行结肠镜下切除患者资料154例,息肉173枚,形态表现为巴黎分型Ⅰsp、Ⅰs或Ⅱa。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息肉随机分成CSP组(息肉85枚)和HSP组(息肉88枚)。比较两组手术方式在息肉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切除时间、金属夹使用数量等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肠镜指征、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息肉在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上具有可比性。CSP组在息肉完全切除率、术中出血率、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等方面与HSP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CS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HSP组[(63.5±23.6)s比(184.3±62.4)s,P<0.05],使用金属夹亦明显少于HSP组[(0.8±0.5)枚比(1.4±0.7)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P与HSP在切除10~15 mm结直肠无蒂息肉上有相似的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CSP手术时间更短,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  相似文献   
16.
内脏高敏感大鼠脑部5-羟色胺表达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3年Ritchie报道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气囊扩张疼痛阈值下降以来,内脏高敏感这一致病机制备受关注,但对内脏高敏感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研究显示,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和脊髓5-羟色胺(5-HT)表达增加,但高级中枢5-HT表达情况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建立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研究大脑中5-HT分布和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前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RD)的诊断是以症状学为基础的,食管24 h pH监测是目前NERD常用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在胃食管反流的研究中,食管pH电极常规放置在下食管括约肌(LES)近端上方5 cm.我们推测现在的pH位置可能丢失部分酸反流事件而影响诊断.为提高24 h食管pH监测NERD的诊断率,我们对NERD患者进行食管常规位置、食管低位(短节段反流)酸反流程度监测,比较常规位置(LES上方5 cm)和LES上方0.5 cm酸暴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短期口服小剂量双氯芬酸建立大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小肠黏膜损伤模型,观察甲硝唑、雷贝拉唑对NSAID所致小肠黏膜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64只大鼠随机抽签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硝唑组和雷贝拉唑组,每组16只.再将各组动物进一步分为T1(急性期)和T2(亚急性期)亚组,每组8只.甲硝唑组和雷贝拉唑组大鼠在造模前1 d分别给予甲硝唑50 mg/kg或雷贝拉唑15 mg/kg灌胃1次.次日,空白组以1 ml蒸馏水灌胃每天2次;模型组给予双氯芬酸7.5 mg/kg每天2次;甲硝唑组给予双氯芬酸7.5 mg/kg和甲硝唑50 mg/kg,每天2次;雷贝拉唑组给予双氯芬酸7.5 mg/kg和雷贝拉唑15 mg/kg,每天2次.各组的T1亚组灌胃1 d后处死,T2亚组灌胃5 d后处死.结果 小剂量双氯芬酸能引起小肠黏膜显著出血性损伤,小肠黏膜可见大量红斑、糜烂、溃疡,局部肠腔可见囊样扩张.模型组的T1、T2亚组损伤均较空白组严重(P<0.05),且T2组损伤明显大于T1组(P<0.05).甲硝唑和雷贝拉唑组的T1,T2亚组的损伤均小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T1亚组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T2亚组则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与甲硝唑组、雷贝拉唑组之间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小剂量口服双氯芬酸后,即可引起小肠黏膜损伤.并随时间呈进行性加重; 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在小肠黏膜损伤后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甲硝唑、雷贝拉唑对NSAID诱发的小肠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病例:患者女,59岁,因"反复腹泻,伴面部、四肢末端皮肤变黑2年,加剧2个月"于2013年2月19日收治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约3~5次/d,呈黑色糊状便,无黏液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无恶寒发热,伴轻度恶心、呕吐、阵发性右上腹痛、腹胀,排便后不可缓解;面部和四肢末端皮肤逐渐变黑,伴指(趾)甲变薄、脆裂。服用小剂量泼尼松7.5 mg qd可缓解症状。近2个月内,上述症状加剧,腹泻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浙江省高校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病情况及其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浙江省两所高校学生,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罗马Ⅲ成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调查问卷(ROMEⅢ-DQ)及心理学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分析调查.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共调查浙江省高校学生1870名,FD患病率为5.78%;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7.53%比4.14%,x2=9.884,P<0.05);高校四年级学生FD患病率最高,各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3,P<0.05).FD亚型中餐后不适综合征明显多于上腹痛综合征;FD患者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重叠以功能性排便障碍和功能性便秘最多.SCL-90调查中FD组各项因子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FD在浙江省高校学生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心理因素与其发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