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23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1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基本要求是达到坚强内固定,以便早日行功能锻炼.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很多,但目前使用的内固定器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哪种内固定最为合适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2.
呼吸系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呼吸系统侵袭性真菌感染率、耐药率均不断增高。新的治疗药物包括广谱三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以及新型抗真菌药棘白菌素等的开发和应用,治疗原则的更新和实践是应对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新情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83.
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3型Pilon骨折2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采用小切口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C3型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C3型Pilon骨折21例按Tscherne标准评估软组织损伤程度,根据软组织情况于伤后3~31d(平均7.5d)手术,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螺钉加克氏针固定6例,胫骨远端LCP钢板固定15例,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以改良的Ovadia评分方法评价复位质量,按Teeny和Wis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复位质量解剖复位9例,复位良8例,一般4例,优良率81.0%;踝关节功能优5例,良10例,一般5例,差1例,优良率71.4%;骨折愈合时间14~42周,平均18周。术后皮肤坏死切口裂开钢板外露1例,切口裂开1例,浅表感染2例,复位丢失畸形愈合1例。结论:采用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法治疗胫骨C3型Pilon骨折能获得满意复位结果减少软组织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721髋(676例),因各种原因行翻修22髋(22例),翻修率为3.1%。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髋关节功能检查,并进行术前、术后的Harris评分,术后疼痛发生评估及X线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0~79个月,平均36个月,无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3分(31~51分),随访时平均84分(72~96分),其中优10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6.4%;X线评价: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现象,假体周围均无新出现的透亮带。结论:人工髋关节翻修术近期疗效显著;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重建需充分术前准备,做好骨缺损评估。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分析比较髋臼后壁骨折3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髋臼后壁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成人半骨盆-股骨固定标本28具,随机分为A、B、C、D4组,A组为结构完整组,余3组制作髋臼后壁2/3骨折,其中B组采用重建钢板固定,C组采用拉力螺钉固定,D组采用V形钢板固定。用万能材料实验机测定负荷加载下后壁骨块的应力变化,最大载荷设置为3000N。从计算机读取负荷在300N,600N,900N,1200N,1500N,1800N,2100N,2400N,2700N,3000N时的应变数值,以A组为对照组,将A,B,C,D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负荷从0加载至1200N时,3种内固定方法的应变值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加载超过1200N时,C、D组与A组的应变值比较明显减少,而B组与A组比较,总体应力变化趋势相似;C、D两组的应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内固定方法均有一点的抗压强度可适于髋臼后壁骨折术后早期部分负重的功能锻练;重建钢板的固定強度较大,有利于早期较大负重的锻练。V形钢板固定为临床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提供了1种新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鼠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相关性.方法 Wistar大鼠148只,随机选6只作为基础对照,检测其空腹胰岛素(FINS)、红细胞刚性指数(IR)和HbA1c;其余分为正常组42只,链脲佐菌素(STZ)-1组及STZ-2组各50只,建立DM大鼠模型;分组后4、8周及建模后0、4、8、12、16周检测各组FINS、IR和HbA1c,以IR表示RCD.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DM大鼠随着HbA1c升高,IR逐渐升高(P<0.01);IR与HbA1c呈正相关(r=0.970 2,P<0.01).结论 严格控制HbA1c、早期改善RCD,有助于预防DM大鼠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87.
股骨远端骨折微创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distal femur,LISS—DF)治疗33A3、33C2和33C3型骨折的疗效与影响因素。方法2004年8月~2005年12月,应用LISS—DF治疗26例股骨远端骨折。男15例,女11例;年龄32~72岁,平均55岁。33A3型9例,33C2型11例、33C3型6例。左侧16例,右侧10例。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9例,压砸伤5例。开放性骨折3例,其中Gustilo Ⅰ型2例,Gustilo ⅡA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16d,平均4d。33C2、C3型骨折17例采用髌骨旁外侧切口,结合经关节逆行插入钢板接骨技术插入LISS—DF固定;33A3型骨折9例采用间接复位方法,经皮小切口将自攻或自钻型锁定头螺钉与LISS—DF钢板单皮质锁定。结果术后患者获随访12~26个月,平均14.5个月。1例出现骨延迟愈合,最终达骨性愈合;X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11~36周,平均16.1周;完全负重时间13~26周,平均17.6周。1例发生切口浅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5例因股骨远端外侧严重疼痛于术后6~13个月行内固定物拔除术。均无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发生。术后根据Rasmussen骨折复位标准评分12~19分,平均17.6分,其中优16例,良9例,可1例。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2.3%。结论LISS系统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原理,对股骨远端A3、C2和C3型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内固定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88.
目的通过铬染毒动物模型的制备,探讨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血清铬含量变化和对肝脏功能及器官结构的影响。方法48只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高、中、低3个剂量组及对照组,剂量组予以重铬酸钾(K2Cr2O7)灌胃染毒,对照组给予双蒸水灌胃,于染毒后48h,1、2、3、5周进行眼球取血测血清铬含量和肝功能,实验小鼠于第5周全部处死,评估肝脏脏器系数的差异以及对其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染毒48h血清铬浓度升高,染毒1周上升至最高水平,继续染毒至第2、3、5周血清铬含量趋于稳定;ALT、AST、ALP无论在染毒时间上,还是在同一剂量组内比较,其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光镜、电镜下,肝脏出现明显病理损伤变化。结论金属铬离子在血清中有浓度波峰的存在,长期染毒血铬水平趋于稳定;金属铬能长期蓄积在肝脏等器官内,有肝脏毒性。  相似文献   
8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32例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手术前1d、手术后1、4、7、14d清晨空腹抽血5mL,用LG—R-80A型血粘度仪检测血流变学各项指标,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手术前后各指标改变。结果血流变学术后明显改变,主要表现在: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术后1、4d与术前1d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逐渐升高,术后7d达高峰,差异显著(P〈0.05),术后14d接近术前水平;术后1、4、7d全血还原粘度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术后1d较术前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P〈0.05),刚性指数明显升高(P〈0.05),并于术后4d接近术前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术后1、4、7天明显升高(P〈0.05),术后14天接近术前水平。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呈高粘滞状态,1周达高峰,两周逐渐恢复。术后早期红细胞流变性显著降低,可能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利用前路手术复位、固定治疗颈椎屈曲牵张性(DF)损伤,总结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总结29例颈椎DF损伤病例,结合术前影像检查按Allen法评定损伤分期,按ASIA标准评定神经损伤程度。所有病例术前均未做牵引复位,采取早期(伤后72h内)颈前路脱位椎间撑开结合撬拨技术复位,再以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效果,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6~18个月,效果满意。29例患中2例DFl期,均无神经损伤;17例DF2期,10例不全性神经损伤,其余均不伴神经损伤。10例DF3期,2例不全性神经损伤,8例完全性神经损伤。术前MRI检查显示6例合并椎间盘损伤(26%),其中DF2期2例,DF3期4例。所有DF2期与8例DF3期患术中成功复位,2例DF3期改行后路复位。本组无发生手术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术后出现神经损伤短期内加重现象。结论:颈椎DF损伤时采用前路减压复位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恢复解剖序列,结合应用前路钢板,能取得良好疗效,尤其适用于DF1、2期损伤的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