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23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背景:金属对金属人工髋关节提高了髋关节假体的耐磨性能,具有符合正常生物学应力传递的特点.目的:观察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患者髋关节功能的远期状况.设计:病例随访.单位: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医院骨科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4-09/2005-07在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医院骨科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接受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病变18例(23髋)患者.男11 例,女7例,年龄28~54岁.按病因学分类:股骨头坏死13例(16髋)、骨性关节炎3例(4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2髋)和创伤后骨性关节炎1例(1髋).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关节假体由Wright公司提供,髋臼杯型号:38~56 mm (内径)/44~62 mm (外径);股骨头假体型号:38~56 mm (外径);髋臼杯压配深度1~2 mm.术前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该术式的临床应用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方法:①硬腰联合麻醉后,暴露髋臼,选择大小合适的具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金属髋臼帽按解剖位置安放冲紧、压配固定.安装股骨头假体,用调制好的骨水泥涂摸在预制好的股骨头及股骨假体内表面,将金属杯套于准备好的股骨头上,用加压器压紧,使金属杯与骨质紧密相贴,并使金属杯的短柄与股骨颈的轴线保持一致.②术后2 d允许患者进行不负重的关节活动、被动关节活动及股四头肌主动等长舒缩功能锻炼,2 周后允许下床扶拐不负重行走,术后6周可逐渐过渡至完全脱拐行走.术后对所有患者予以患肢 "T"字横板鞋外展位固定.③术后1,2年行X 射线分析全髋表面置换效果及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术前及术后1,2年进行患髋Harris评分并观察患者髋关节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全髋表面置换效果.②生物相容性.③患髋Harris得分.④术后髋关节疼痛情况.结果:纳入患者1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髋表面置换效果:1例患者1个股骨假体内翻成10°角,未出现假体松动和股骨颈骨折的并发症, 其余表面置换假体位置满意.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和2年发现髋臼假体边缘1、2区有X线透亮线, 而在股骨短柄周围1、2和3区未发现有X线透亮线.②生物相容性:所有病例均无明显肾毒性、热原性及排斥反应,未发现有髋关节脱位、异位骨化、股骨颈狭窄、股骨头坏死及假体固定失败等并发症.③患髋Harris得分:术前患者平均46分,术后1年为85分,术后2年为93分,其中15个为优, 6个为良, 2个为中.④术后疼痛情况:2例患者术后轻微疼痛, 1例中度疼痛, 无严重疼痛者.结论:应用混合型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假体置换髋关节疾病患者后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2.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形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国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各组成成分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取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组成成分及起止点,然后分别测量各组成成分起止点的宽度以及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前束、后束、斜束的长度,同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特点。结果: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斜束组成,斜束未出现率为10%,有3种类型。前束起点宽度为7.96±0.93 mm,止点宽度为9.17±1.1 mm;后束起点宽度为9.86±1.57 mm,止点宽度为14.06±2.81 mm;斜束宽度为起点18.55±2.27 mm,止点宽度为13.37±2.62 mm;前后束长度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斜束的长度则无变化。结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由前束、后束、斜束组成,斜束未出现率为10%,分三型。前束在肘关节屈曲90°时最长,此时亦为最紧张状态,后束则随肘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而逐渐变长,而斜束的长度不随肘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血清钴离子浓度升高对小鼠肝、肾、心脏功能与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断乳1周的40只雄性ICR小鼠(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分送各国饲养实验,各国称为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即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小鼠每天腹腔内分别注射剂量为0.82 mg/kg、1.64 mg/kg和3.28 mg/kg氯化钴溶液(CoCl2);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灭菌双蒸水.分别于注射后第4天、1、2、3周从每组小鼠眼球采血测定血清中钴离子含量,第1、2、3周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并作各组间的比较.第3周采用摘眼球放血方式将小鼠全部处死取心、肝、肾做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结果 注射氯化钴溶液后第4天、1、2、3周分别测量血清中钴离子含量,结果显示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小鼠血清中钴离子含量相应增加,实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2、3周分别测量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AST、ALT、BUN、Cr、CK活性正常,高剂量组AST、ALT、CK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随时间的延长氯化钴对肝、心的毒性影响有加重趋势.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显示:各实验组的心、肝出现坏死、凋亡等病理性改变,但肾脏无毒性变化.结论 高剂量的血清钴离子浓度具有肝毒性与心脏毒性,但肾毒性不显著;低、中剂量对肝、心、肾功能与形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探讨左旋咪唑(LMS)对骨折创伤后机体红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选取30只成年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两组(n=15):创伤对照组(A组)与创伤用药组(B组).麻醉后,两组家兔均于小转子下方3 cm截骨并用钢板螺钉固定,其中A组不予处理,B组于术前30 min按照24 mg/kg肌肉注射LMS.所有家兔均于术前30 min,术后30 min、1 d、4 d、7 d抽取血样,分别测定红细胞丙二醛含量;检测不同时间点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花环率(R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NTERR),以及血流变性、红细胞刚性指数、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等. 结果 红细胞免疫在术后30 min、1 d、4 dRC3bRR、NTERR B组比A组同时相高,而RICR B组比A组同时相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三项指标A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在术后30 min、1 d、4 d红细胞中丙二醛均比术前高,同时B组比A组同时相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创伤能引起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脂质过氧化增强,流变性变差;LMS可以明显改善创伤后红细胞生物学行为,即可能对于降低骨折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扩髓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对成人胫骨干骨折56例,其中闭合性骨折41例,开放性骨折15例;AO分型:A型25例,B型18例,C型13例;应用闭合复位18例,有限切开复位23例。结果:患者均获随访4~32个月,平均2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5.5个月;5例(8.9%)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经治疗后痊愈;2例(3.6%)发生骨折延迟愈合,通过改动力化后愈合;自行动力化12例(21.4%);主钉断裂1例(1.8%)通过更换髓内钉并植骨后愈合;无发生骨折畸形愈合病例。关节功能优良49例(87.5%),可7例(12.5%)。结论:应用扩髓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疗效确切,有限切开骨折复位容易、术后肿胀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2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45例患者均于手术前及术后第7天分别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有下肢DVT形成.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把临床可疑因素作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显著差异性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DVT45例,发生率31%.高龄、女性、双侧THR、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与DVT形成显著相关(P<0.05).其中,性别、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其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10.012、3.086和8.834;保护因素1个,为术前患者血型是O型,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1倍.结论 THR患者术后发生DVT常存在多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7.
背景:自1968年Kimura首次描述了峡部裂的直接修复以来,直接修复峡部崩裂已成为青年患者合乎逻辑的术式,并发展了多种内固定形式以增加修复的成功率。 目的:观察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采用改良Scott法固定的生物力学效应,并评价应用于青年患者的临床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3-10/2004-02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和对象:选用8具新鲜健康小牛L2~L6标本,由光明乳业南汇屠宰场提供;另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采用改良Scott法治疗的青年性腰椎弓崩裂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6~31岁。 方法:①生物力学实验:8具新鲜小牛标本,于L4椎弓峡部制作椎弓崩裂模型,在Spine2000测试仪上按正常组、椎弓崩裂组、改良Scott组、钩螺钉固定组和Buck螺钉组顺序分别测量腰椎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②临床试验:对12例单纯腰椎弓崩裂患者接受自体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施行改良Scott法内固定,根据术后X射线结果评价修复效果,并根据MacNab’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 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术后X射线、CT结果评价修复效果(融合率),并根据MacNab标准进行临床评价(包括疼痛、对工作的胜任能力)。 结果:改良Scott法及另两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显著增加固定强度,并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性。12例患者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未见椎弓根螺钉及钢丝松动、断裂,X射线峡部融合率为100%;患者下腰痛或放射痛等症状显著缓解,按MacNab’s标准,优8例,良3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2%。 结论:改良Scott法是一种符合正常生理解剖的治疗青年性腰椎弓崩裂的方法,在减少融合节段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但需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8.
刘雅克  徐华  刘璠  殷俊 《中华骨科杂志》2009,30(11):691-695
目的 探讨血清钴离子浓度升高对小鼠肝、肾、心脏功能与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断乳1周的40只雄性ICR小鼠(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分送各国饲养实验,各国称为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即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小鼠每天腹腔内分别注射剂量为0.82 mg/kg、1.64 mg/kg和3.28 mg/kg氯化钴溶液(CoCl2);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灭菌双蒸水.分别于注射后第4天、1、2、3周从每组小鼠眼球采血测定血清中钴离子含量,第1、2、3周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并作各组间的比较.第3周采用摘眼球放血方式将小鼠全部处死取心、肝、肾做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结果 注射氯化钴溶液后第4天、1、2、3周分别测量血清中钴离子含量,结果显示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小鼠血清中钴离子含量相应增加,实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2、3周分别测量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AST、ALT、BUN、Cr、CK活性正常,高剂量组AST、ALT、CK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随时间的延长氯化钴对肝、心的毒性影响有加重趋势.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显示:各实验组的心、肝出现坏死、凋亡等病理性改变,但肾脏无毒性变化.结论 高剂量的血清钴离子浓度具有肝毒性与心脏毒性,但肾毒性不显著;低、中剂量对肝、心、肾功能与形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为糖尿病组,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糖尿病组给予利拉鲁肽治疗24周。测对照组及糖尿病组治疗前、治疗第12周、第24周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hs-CRP、IL-6及TNF-α,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前,糖尿病组FBG、2hPG、HbA1c、HOMA-IR、IL-6、TNF-α、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FIN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FBG、2hPG、HOMA-IR、IL-6、TNF-α、hs-CRP均显著降低(P均<0.01),HbA1c逐步降低(P均<0.05),FINS显著升高(P<0.01)。结论利拉鲁肽可通过抑制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炎症反应,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展。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联合延续性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伴糖尿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CHF伴糖尿病患者院外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老年CHF伴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利拉鲁肽组和利拉鲁肽护理组,3组分别有37例、37例和39例完成研究。对照组维持原治疗方案,利拉鲁肽组给予利拉鲁肽干预,利拉鲁肽护理组给予利拉鲁肽联合延续性护理干预,观察12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6,12个月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利钠肽(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 min步行试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利拉鲁肽组和利拉鲁肽护理组LVEDd、LVEF、6 min步行试验、BNP、HbA1c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逐渐改善(P均<0.05),利拉鲁肽护理组LVEDd、LVEF、6 min步行试验、BNP、HbA1c、生活质量评分和利拉鲁肽组LVEF、6 min步行试验、HbA1c、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持续至实验结束(P均<0.05),利拉鲁肽组LVEDd和BNP改善持续至6个月时(P均<0.05)。干预3个月后,利拉鲁肽组BNP、LVEF和利拉鲁肽护理组BNP、LVEF、HbA1c、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利拉鲁肽护理组BNP、LVEF和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利拉鲁肽组(P均<0.05);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利拉鲁肽组和利拉鲁肽护理组LVEDd、BNP、LVEF、6 min步行试验、HbA1c、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6个月后利拉鲁肽护理组BNP、LVEF和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利拉鲁肽组(P均<0.05),12个月后利拉鲁肽护理组LVEDd、BNP、LVEF、HbA1c和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利拉鲁肽组(P均<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延续性护理治疗老年CHF伴糖尿病患者,可更好地改善心功能和控制血糖平稳,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老年CHF伴糖尿病患者优选院外治疗及护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