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41篇
  2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年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成立舆情应对工作机构、完善舆情应对处置流程、加强与发帖者及媒体的主动沟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在网络舆情处置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D1类多巴胺受体对肾上腺素α受体介导的血管平滑肌(VSM)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去甲肾上腺素(NE)10-6~10-9mol/L刺激Sprague-Dawley(SD)大鼠主动脉分离的VSM细胞,观察在D1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10-5~10-8mol/L存在的情况下,NE促细胞增殖作用的变化,细胞增殖用3H-TdR掺入量表示。结果NE呈浓度依赖性的促进SD大鼠VSM细胞的增殖,该作用由肾上腺素α受体介导,酚妥拉明存在的情况下可消除NE的促增殖作用。Fenoldopam本身对VSM细胞增殖无影响,但Fenoldopam可通过D1类多巴胺受体减弱NE(10-6mol/L)介导的VSM细胞增殖;该实验结果得到了人VSM细胞实验结果的印证。结论D1类多巴胺受体对NE介导的促VSM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发生异位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手术室放置LNG-IUS并正常随访的348例患者资料,观察异位发生情况;以子宫腺肌病中LNG-IUS位置正常的150例为对照组,18例异位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因素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腺肌病组LNG-IUS放置术后1年的异位率为10.7%,非腺肌病组为3.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放置LNG-IUS术后的前3个月发生异位的概率最大;腺肌病LNG-IUS异位组与正常组年龄、BMI、孕产次、分娩方式、子宫肌腺症分型、子宫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经量异常(经量多)、痛经、子宫横径、前后径、子宫体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子宫腺肌病患者放置LNG-IUS后更容易发生环异位的情况,子宫横径、前后径过大是导致LNG-IUS异位的高危因素;LNG-IUS异位高发于放置前3个月;子宫腺肌病的患者,术前进行预处理缩小子宫径线及体积可能对于减少放置LNG-IUS术后的异位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消银颗粒治疗扁平疣6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从2001年3月~2002年1月,采用消银颗粒治疗扁平疣110例,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组均为门诊患者,治疗组63例,男性34例,女性29例;对照组47例,男性27例,女性20例。2组年龄在3~38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我国学龄儿童奶类摄入水平与超重肥胖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选取中国八地区742名学龄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儿童奶类摄入水平与超重肥胖相关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调查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6.5%和9.0%。奶类消费者占总数84.4%,酸奶消费者(71.0%)高于全脂液体奶消费者(58.6%)及低脂脱脂奶消费者(18.9%)。调查儿童奶类总摄入程度和全脂液体奶摄入程度与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ody mass index for age Z-score,BAZ)均呈正相关(均有P<0.05)。结论 学龄儿童奶类总摄入程度及全脂液体奶摄入程度与BAZ呈正相关,建议该人群适当增加低脂脱脂奶和酸奶的摄入比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英文版护理人员告知坏消息能力量表进行汉化及信效度检验,为评估我国护理人员告知坏消息能力提供可靠工具。方法 采用Brislin翻译模型对量表进行汉化,对274名在职护士进行调查并检验中文版护理人员告知坏消息能力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护理人员告知坏消息能力量表包括准备、策略、共情、考虑、沟通、感知6个维度共25个条目,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3,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2~0.885,重测信度为0.886;各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0.890~1.000,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80。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228%。结论 中文版护理人员告知坏消息能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估我国护理人员告知坏消息能力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对比三种镇痛分娩对产程时间、产后出血、产程干预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期采用不同方式镇痛分娩的产妇及未采用镇痛分娩产妇的各项指标。结果 麻醉组产程时间最长,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中分娩组产程时间最短,同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镇痛分娩未显著性影响产程进展及新生儿情况,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式,提高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18.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通过诱导受体产生免疫耐受能够解决移植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毒副作用,慢性排斥反应等.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亚致死量放射线照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对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同期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8-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材料: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单纯移植组、氟达拉滨组、骨髓移植组、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每组各10只.40只SD大鼠为骨髓移植供体.供体DA大鼠用于皮肤移植实验.方法:制作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模型,单纯移植组仅进行肢体移植:氟达拉滨组在肢体移植前1 d,受体给予亚致死量,~60(Co)照射及腹腔内注射氟达拉滨50 mg/kg;骨髓移植组肢体移植当天受体接受供体骨髓腔内骨髓移植1×10~(12) L~(-1),10 μL;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受体联合应用亚致死量照射、注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对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SD大鼠及DA大鼠皮肤移植及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检测.结果:与其他实验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仅对第3方DA大鼠的皮肤呈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移植皮肤初为水疱、渗出,逐渐溃疡、糜烂、焦痂、变黑坏死.与单纯移植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氟达拉滨与骨髓移植联合方案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9.
笔者临床上治疗食灰菜引起的日光皮炎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52岁,因颜面、双手背肿胀,伴瘙痒10日人院。患者食用灰菜后4天,面部发生明显浮肿,双侧眼睑肿胀,自觉发热,  相似文献   
20.
目的:酵母细胞SMD 1168表达人sCR1,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总RNA,应用RT-PCR获得人sCR1全长cDNA,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PIC9K,构建含人sCR1的重组质粒(pPIC9K-sCR1);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入毕赤酵母菌细胞SMD 1168中,经甲醇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及W estern b lot鉴定,并通过N i2+-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结果:经甲醇诱导的含pPIC9K-sCR1的酵母细胞表达出重组人sCR1的融合蛋白,48~72 h sCR1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此蛋白在凝胶上表现为M r大于31 KDa的蛋白区带,在W estern b lot分析中可被sCR1的CD35单克隆抗体(mAb)识别。经N i2+-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较纯的sCR1融合蛋白。结论:人sCR1融合蛋白在酵母细胞表达系统中的高水平表达,并且有与人体天然蛋白相同的抗原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