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制备包含大鼠听皮质与内侧膝状体及两者间功能联系的脑片,采用盲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对听皮质-内侧膝状体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生理和药理学特性进行实验观察。方法:实验于2004-04/06在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出生后7~15d健康SD大鼠21只,制备与水平方向呈15°的600μm的内侧膝状体脑片,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电极内液成分及其浓度(mmol/L)为:甲磺酸铯120、氯化镁2、羟乙基哌嗪乙磺酸10、乙二醇双(2-氨基乙醚)四乙酸0.5、三磷酸腺苷2、QX-3142;灌流液中常规加入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10μmol/L)。获得内侧膝状体神经元全细胞模式后,在电流钳或电压钳模式下,双极钨丝刺激听皮质颗粒下层(Ⅴ~Ⅵ层),给予时程为100μs的方波刺激,在内侧膝状体分离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阻断剂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50μmol/L)和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拮抗剂氰基-2-硝基喹啉-2,3-二酮(20μmol/L)对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①观察15例内侧膝状体神经元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其平均膜静息电位为(49±13.5)mV,膜输入阻抗为(432±109)MΩ。电流钳模式下,刺激听皮质,可在80%(12/15)的内侧膝状体神经元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幅度与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在3例记录中采用了不含QX-314的电极内液,可以观察到当刺激达到阈值水平,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波峰上爆发了动作电位。②选择电压钳模式;电压钳下,刺激听皮质后可在内侧膝状体神经元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流,钳制电位为-70mV时,电流是内向的,加入氰基-2-硝基喹啉-2,3-二酮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幅度显著下降,进一步加入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后,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几乎完全消失。结论:600μm的旁水平位脑片包含了内侧膝状体与听皮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功能性纤维联系;刺激听皮质,可在内侧膝状体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可以被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和氰基-2-硝基喹啉-2,3-二酮所阻断。听皮质-内侧膝状体突触的兴奋性传递以谷氨酸为神经递质,主要由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两种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心电图在心脏的周期性活动中,心肌由于兴奋而收缩,并随着兴奋的恢复而舒张,如此周而复始便构成心动周期。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都要产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叫作心肌的动作电位。心肌为什么会产生动作电位呢?这要由心肌从静止到兴奋时所处的状态说起。当心肌在静止时,在心肌的细胞膜外是带有正电荷的,而在细胞膜内是带有负电荷的,这种状态叫做极化,如图1A所示。极化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此时如用仪器测量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D133+肿瘤细胞对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04例IIIB期(T3-4N1M0)结肠癌根治术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及邻近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CD133抗原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中的CD133+肿瘤细胞比较少见而且分布不均匀。CD133染色见于结肠癌细胞膜的腺腔面及基底,在癌巢"出芽"处及有腺管结构的低分化腺癌也可见CD133染色。生存分析显示CD133及T分期都是IIIB结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组织中CD133+细胞<5%的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77.4%),≥ 5%则为45.2%。CD133的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 CD133+肿瘤细胞是IIIB期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CD133+肿瘤细胞促进了IIIB期结肠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症状性透明隔囊肿的诊断、手术指征选择、神经内镜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27例症状性透明隔囊肿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诊断证实,患者均采用侧脑室额角入路行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术。结果以头痛、头晕为主要症状的24例患者术后症状均完全消失,合并脑积水患者9例均明显缓解,伴有癫痫的7例患者术后,有5例未再发作;复查头颅CT或MRI透明隔囊肿消失21例,明显缩小6例。结论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术以其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治疗症状性透明隔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AK在鼻咽癌组织与鼻咽部慢性炎性反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无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组织、有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组织、癌旁组织中,鼻咽部慢性炎性反应组织中,FAK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6/60)和8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K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伴淋巴结转移组织中为96.7%(29/30),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表达率为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K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学分级和年龄分组无相关性(P>0.05)。结论 FAK的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是鼻咽癌发生侵袭、转移的重要标志物,对预测鼻咽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桡骨小头骨折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1例MasonⅡ、Ⅲ、Ⅳ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骨折类型与复位情况,33例使用克氏针、微型空心螺钉、"T"或"L"形微型钢板等固定;5例使用金属假体行人工桡骨小头置换术;3例行桡骨小头切除术.按Broderg与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28.3±3.4)个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平均肘关节评分92.3分,优良31例,占93.9%(31/33);桡骨小头置换患者平均肘关节评分90.7分,优良4例;桡骨小头切除患者平均肘关节评分62.3分,遗有轻度疼痛2例,3例均出现肌力下降及肘关节不稳.结论 MasonⅡ及Ⅲ型骨折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MasonⅢ及Ⅳ型骨折可采用桡骨小头置换术,术后功能良好;桡骨小头切除术后并发症较多,宜谨慎采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不同的支架放大率(oversize)对B型主动脉夹层(TBAD)管腔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0年6月烟台毓璜顶医院89例接受TEVAR治疗的TBA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近端支架oversize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低oversize组(<10%, 47例)和高oversize组(≥10%, 42例), 分析两组支架近端正常血管直径、面积以及支架远端真/假腔的长径、短径及面积在术后3、6、12个月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低oversize组近端血管直径随时间变化幅度小于高oversize组(P<0.05), 低oversize组支架远端假腔面积随时间变化幅度大于高oversize组(P<0.05)。高oversize组容易发生逆撕致A型主动脉夹层(RTAD)(P<0.05)。结论低oversize支架更有利于TBAD患者TEVAR术后早中期主动脉管腔的重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回生口服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44例,采用化疗加回生口服液治疗,对照组42例,仅使用化疗方案,观察两组化疗后骨髓抑制情况,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化疗后试验组白细胞抑制22例,占50%,对照组白细胞抑制30例,占71.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小板减少4例,对照组6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生口服液可有效预防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所致白细胞抑制,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含安维汀的联合化疗方案在晚期难治性实体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9月,53例晚期实体肿瘤患者接受安维汀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安维汀用法为7.5 mg/kg静滴,d1;依据肿瘤类型和既往治疗史选择化疗方案。所有方案均以3周为一周期。结果:53例晚期实体肿瘤患者随访1~12个月,在50例可评价病例中,PR23例、SD18例、PD9例,有效率为46.0%,疾病控制率为82.0%;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5.4个月(95%CI:3.704~6.91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为10.9个月(95%CI:9.255~14.830个月)。常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疲劳或乏力、腹泻和腹痛、高血压等,3~4级毒副反应以中性粒细胞减少16.0%(8/50),腹泻12.0%(6/50),疲乏10.0%(5/50),高血压8.0%(4/50)为主。严重不良反应累积发生率为20.0%(10/50),最常见的为肺炎和腹痛,室上性心动过速分别均为4.0%(2/50)。脱水、腹泻、粒缺性发热、败血症为2.0%(1/50)。结论:贝伐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既往多次化疗的难治性晚期实体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刘国龙 《河北医学》2014,(11):1885-1888
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应用平衡促进训练,探讨平衡促进训练对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9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其中有160例是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单束(腘绳肌腱)重建,有30例为双束重建。对190例患者均行12周的常规康复训练。12周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5例和试验组95例,试验组进行4周的平衡促进训练,对照组继续予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肌力及步态训练)。对所有患者测定术后12周及16周采用专业平衡功能评定系统测定所有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试验组在16周时,睁眼状态下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闭眼状态下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 P<0.05)。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采用平衡促进训练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