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背景:稳定、有效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深入研究脊柱侧弯继发脊髓损伤的前提和研究分析脊髓损伤机制的有效路径。 目的:评估伴有复杂脊髓损伤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大白鼠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方法:15只无明显脊髓神经症状的模型大白鼠被置入直径6 cm的专用玻璃管中直立状态生活6~10 d,建立脊髓损伤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弯大鼠模型。 结果与结论:13只大鼠均表现为双侧后肢瘫,后肢及尾部无活动,对针刺亦无反应,排尿障碍,排便未见明显障碍;所有大鼠都出现双侧后肢及尾部的皮毛枯萎,无光泽,部分开始脱毛。BBB评分平均为7.3±2.2。改良Tarlov评分:0级5只;1级2只;2级4只;3级1只;4级1只;5级0只。影像学观察示:先天性的缺陷遍布脊柱的所有节段;在部分实验动物身上,还发现在侧弯顶点的楔形半椎体和间盘一起向椎管方向移位。组织化学观察示:骨与脊髓滋养血管破坏的先天性缺陷,与脊柱的骨性结构破坏部分对脊髓相应节段造成的压迫是一一对应的;畸形顶点水平,可见血管分布缺失区域,在侧弯顶点水平脊柱静脉丛血管组织的凋亡现象。提示动物模型伴随的复杂脊髓损伤症状与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临床症状的发展过程相近似,动物模型的可重复率在87%(13/15)。  相似文献   
42.
背景:矢状面平衡的评估与矫正是脊柱后凸畸形取得良好修复效果的关键,脊柱-骨盆参数的测量方法是评估脊柱失平衡的有效方法之一。目的:通过测量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阶梯矫形修复僵硬性角状后凸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设计手术方案,分析术后腰椎生物力学改变的特点,并评估远期预后。方法:纳入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全脊椎切除截骨、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矫形内固定修复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37例。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指数、脊柱骶骨角及矢状面垂轴。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脊柱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随访时间、后凸矫正角度、躯干偏移矫正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26 min(212-470 min),术中出血平均2 089 m L(1 200-6 000 m L),手术共切除104个椎体,截骨平面在T4-L2。术后随访20-35个月,患者术后脊柱后凸角平均41.6°(10°-90°),矫正率为65%;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术后平均5.2 mm(-12至23 mm),矫正率为73%。神经并发症2例次,占6%;非神经并发症2例次,占6%。术后患者各解剖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通过对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术前、术后的脊柱-骨盆测量参数进行测量,能够得出脊柱-骨盆序列的参数关系以及躯干矢状位平衡状态的参数关系,获得截骨角度的技术参数,实现预手术设计,术中选择合适截骨平面,使修复结果更接近于人体脊柱、腰椎的生物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43.
[目的]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探讨采用杨氏椎间孔镜( YESSTM)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6月~2003年5月期间采用YESSTM系统治疗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1例(72.3%)获得至少60个月随访(60~127个月,平均71.7个月).男48例,女33例;年龄17~56岁,平均32.7岁.其中,椎孔型和椎间孔外型64例,后外侧突出型25例,中央型2例.33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行椎间孔成形术.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分别对患者进行下肢疼痛的VAS评分;Nakai分级法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30~120 ml,平均65 ml,手术时间35~140 min,平均70 min.无严重并发症,无椎间隙感染.5例(4.46%)术后无效,4例(3.35%)术后随访3~72个月复发,均再次行翻修术.14例(12.5%)术后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加重,保守治疗后缓解.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下肢疼痛的VAS评分分别为(7.4±2.1)、(2.4±0.81、(2.2±0.6).术后和末次随访评分较术前差异显著.Nakai分级法术后和末次随访的优良率分别为82.7%和77.7%,远期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椎间孔镜YESSTM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成人侧弯术后固定棒断裂与矫形固定节段的植骨融合间的关系.方法 1989年5月至2010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成人脊柱侧弯矫形术后断棒,并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9例,男3例,女6例;平均年龄35.11岁(23~56岁).一期矫形术后出现断棒现象的时间为术后6~29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 本组中患者的性别比例女∶男为6∶3,与文献报道中的成人侧弯发病率相符合.本组患者的年龄层面:20~30岁5例;30~40岁1例;40~50岁1例;50~60岁2例.断棒年龄分布主要在20~30岁,占55.6%;年龄层与植骨融合率成反比例发展,考虑本组中断棒原因与植骨融合程度相关.本组中患者术后矫形率原位融合2例;矫形率>0且<30%患者1例;30%~40% 1例;40%~70% 1例;70%~80% 2例;80%~90% 1例;93% 1例;患者在不同矫形率下的断棒机会平均,可明确本组患者的断棒原因与矫形率无直接相关关系.患者术后椎体活动度的分布:<4°患者2例;>4°的患者7例.本组中的植骨融合程度较差(植骨不融合率为66.7%).结论 术中充分植骨融合条件可以保证内固定的稳定,也使内固定特性得到较好的发挥,达到治疗目的 ;同时避免断棒现象的发生.因此,术中矫形固定节段的完全融合是保证成人侧弯手术获得长期稳定疗效的关键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5.
任冬云 《医疗装备》2013,26(6):41-4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即时检验(POCT)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糖化血红蛋白(HbAIC)即时检验(POCT)分析仪NycoCardReaderⅡ与测定HbA1C的参比方法高效液相离子层析法(HPLC)进行比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并判断偏倚是否可以接受。结果:结果预期偏倚均在要求范围内。结论:糖化血红蛋白(HbAIC)即时检验(POCT)与HPLC法相比呈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HPLC的替代方法用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46.
内皮素-1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内皮素-1(ET-1)在肝脏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1生理盐水组和ET-1抗体组、观察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3h后血浆ET-1、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本酸(HA)、以及肝组织中ET-1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在缺血再灌注组选择第1、3、6、12和24h时相点观察ET-1的变化规律。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肝组织中ET-1,血浆HA`ALT肝组织中MDA显著升高,而ET-1抗体组血浆ET-1、HA、ALT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P<0.05),同时,肝组织的瘀血程度和损伤程度显著改善。结论ET-1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损伤与肝脏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