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角度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加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PauwelsⅢ型骨折疗效。方法对19例青壮年股骨颈PauwelsⅢ型骨折患者采用角度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加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术后通过X线及CT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根据Har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19例术后随访1.5~3 a。18例术后47个月均达到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优8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为94%。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1例,股骨头坏死1例,无内固定物松动、转子下骨折及髋内翻畸形愈合发生。结论股骨近端角度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加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PauwelsⅢ型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应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对周围神经治疗的作用。方法离断新西兰白兔坐骨神经,然后端端吻合,利用光镜、电镜观察2组白兔再生室神经组织形态,并检测电生理结果。结论 :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有效地促进损伤周围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新一代全陶瓷界面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囊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科对37例37髋囊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新一代全陶瓷界面的THA。利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观察是否存在异响。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估算,同时观察有无脱位、陶瓷组件碎裂、骨溶解、假体松动等情况发生。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年4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9~100分。影像学检查显示髋臼外展角42°~44°,前倾角16°~22°。随访期间未发现脱位,无陶瓷组件碎裂,无骨溶解和假体松动情况发生,1例术后7个月短暂时间出现髋关节异响,避免过度活动后异响消失,关节功能良好。结论新一代全陶瓷界面的THA治疗囊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COX-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取Wistar雌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A组18只(假手术组)、B组27只(细胞培养基对照组)和C组27只(BMSCs组)。B组和C组脊髓损伤后进行DMEM或BMSCs损伤周围区注射。应用RT-PCR法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内COX-2 mRNA的表达及COX-2蛋白分布情况。结果 COX-2 mRNA在A组大鼠脊髓组织中低水平表达。脊髓损伤移植术后,C组COX-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相应时间点的B组(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组COX-2仅表达于脊髓内的血管。脊髓损伤后,B组和C组COX-2表达分布则发生变化,主要见于损伤周围区脊髓内的血管和少数脊髓腹侧灰质内的神经元。结论 BMSCs移植能够增加脊髓损伤后COX-2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转染Livin基因后人骨肉瘤细胞的多药耐药变化.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Livin 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Livin ,经酶切和基因测序分析对构建结果进行鉴定;通过脂质体将含Livin基因的表达载体转染人骨肉瘤细胞U-2OS,RT-PCR检测基因转录水平;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在不同化疗药物作用下的细胞耐药性.结果:经酶切鉴定和基因测序分析证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Livin 构建成功.将该表达载体转染U-2OS细胞后,Liv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野生型U-2OS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U-2OS/neo细胞相比显著提高(P<0.01) .与U-2OS细胞和U-2OS/neo细胞相比,U-2OS/Livin细胞对ADM、CTX、MMC和DDP等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也明显增强(P<0.01).结论:Livin基因高表达是人骨肉瘤多药耐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C-jun, HSP70在大鼠脊髓损伤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的干预作用. 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ASCI)模型,观察MP组和NS组在伤后1, 3, 6 h, 1, 2, 3 d时间点组织中C-jun, HSP70阳性反应物的表达. 结果:MP组与NS组脊髓损伤组织中存在C-jun, HSP70的阳性表达. ASCI后C-jun表达增加,3 h最为显著,MP组在伤后1, 3, 6 h时间点C-jun的表达明显少于NS组(P<0.05). ASCI后HSP70表达增加,1 d最为显著,MP组在伤后6 h, 1, 2 d时间点HSP70的表达明显多于NS组(P<0.05). C-jun, HSP70在对照组有少量表达. 结论:急性脊髓损伤组织中存在C-jun, HSP70的动态阳性表达,MP可以抑制损伤性因素(C-jun蛋白)的表达,促进保护性因素(HSP70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27.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原位杂交技术的一种,即不需要预先分离核酸,在杂交的过程中不改变核酸的位置,不仅可以检测靶序列存在与否,还可以显示其存在的位置。FISH技术是将组织或细胞标本固定于玻片上后,将荧光标记的探针与待测标本的核酸进行原位杂交,在荧光显微镜下对荧光信号进行辨别和计数,从而对染色体或基因异常的细胞、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和诊断。荧光原位杂交常用的荧光标记物有AMCA(蓝色荧光)、FITC(绿色荧光)、罗丹明(红色荧光)、德州红(深红色荧光)、Cy3(不可见红外光)及Cy5(同前),其中Cy3和Cy5的荧光强度最高且稳定,适用于检测低丰度标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静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兔周围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雄性健康新西兰兔12只,制作坐骨神经神经再生室模型。12只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只。对照组于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0 mL,实验组注射40μg TRH 40 mL,1次/d。观察两组动物术后一般状态及再生神经形态、再生有髓纤维数,并进行电生理检查,比较损伤侧坐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MAP)。结果两组切口均一期愈合。用药后第6周,实验组轻度足底溃疡2只,轻度厌食2只;对照组轻度足底溃疡3只,无厌食者。术后4、12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再生纤维排列规整、结构均匀,髓鞘厚,数量多。实验组伤侧坐骨神经MAP、MCV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静注TRH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9.
董明岩  牛伟民  于德水  李振  李大力 《重庆医学》2012,41(28):2949-2950,2953
目的研究椎间纤维融合后脊柱节段的稳定性,探讨一种治疗脊柱不稳的新方法。方法手术剥离纤维环并去除髓核后,刮除软骨终板,在椎间植入环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可吸收支架,以期椎间纤维组织及血管长入,达到椎间微动融合,模拟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能。将12只6~8月龄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A组在椎间植入PLGA可吸收支架;B组单纯髓核摘除。于术前、术后12周行X线检查,运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计算%DHI,分别于术后8、12周处死动物,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11只实验动物术后存活至预期时间。12周后,侧位X线片示两组实验动物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两组椎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实验动物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位相显示两组实验动物手术节段椎体无明显移位及反向成角。术后8周组织学观察:B组椎间盘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样组织;A组有大量类软骨细胞增生伴丰富的新生血管长入,未见到支架材料结构。结论利用椎体骨髓血及其诱导成骨作用可以形成椎间纤维融合;椎间纤维融合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节段稳定性并保留部分生理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30.
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VEGF受体胎肝激酶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VEGF受体胎肝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 1,Flk-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修复大鼠SCI的机制。方法取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只,体重100~120g,进行BMSCs分离及培养。取81只Wistar雌性大鼠,体重220~250g,采用改良Allen’s打击装置制备SCI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n=21),仅咬除T8~10棘突和椎板;DMEM组(B组,n=30),SCI区周围注射DMEM;BMSCs组(C组,n=30),SCI区周围注射BMSCs。于移植术后1、3、5d,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SCI区Flk-1基因表达的变化;于移植术后3、7、14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内Flk-1蛋白的表达。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细胞形态多样,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逐渐趋于均一,多为扁平形和长梭形。RT-PCR结果显示,在移植术后1、3、5d,C组Flk-1 mRNA表达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与A组比较,Flk-1 mRNA表达于术后1d明显增加并达峰值(P〈0.01),术后3d下降(P〈0.0.01),至术后5d表达仍高于A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移植术后3、7d,B组Flk-1蛋白表达较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d,A、B组Flk.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3d,B、C组Flk-1表达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7、14d,C组Flk-1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01)。结论SCI后BMSCs移植对Flk-1 mRNA的表达无调节作用,但上调Flk-1蛋白的表达,是修复SCI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