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胰体尾外科手术入路和解剖学标志。方法:对陈旧及新鲜成人尸体腹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在对新鲜尸体进行解剖观测前模拟后腹腔镜行胰体尾分离和暴露。第1个trocar位置在左腋中线髂嵴上方2cm交点处插入,第2个trocar在左腋后线第12肋缘下2cm交点处插入,第3个trocar在左腋前线与肋弓下2cm交点处插入。在腹膜后间隙内加压注水制造操作空间。结果:12例全部成功分离出肾旁前间隙。2例模拟操作成功,但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均有轻微的后腹膜损伤。完全分离胰体尾后肾旁前间隙内平均能一次性注水1.68L。结论:后腹腔镜胰体尾外科手术经左肾旁前间隙入路是安全可行的,能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且有良好的解剖学标志。  相似文献   
62.
深入开展护理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深入开展护理解剖学研究丁自海中国解剖学会于1996年5月28日至6月2日在济南召开了首届护理解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150篇,主要包括护理解剖学实验研究、教学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和科研方法四个方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10年来我国护理解剖学的科研和...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索在腹膜后腹腔镜行下腰椎手术时,下腰椎侧前方血管的解剖及手术暴露时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5具腰椎标本两侧观察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走行、变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腰升静脉和髂腰静脉在每具标本中均存在,有静脉分干和共干汇流到髂总静脉等4种形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可能导致它们的破裂,并且在暴露血管时需注意避免损伤闭孔神经和腰骶干。结论:髂腰静脉和腰升静脉是下腰椎很重要的解剖结构,腹腔镜手术显露下腰椎时应注意在牵拉髂总静脉时暴露和结扎这两个静脉,是手术避免血管破裂导致大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4.
骨间后动脉肌间隙支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骨间后动脉肌间隙支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探索骨间后动脉肌间隙支穿支皮瓣对手部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精确的定点修复的可能性。方法红色乳胶灌注的上肢标本14侧,解剖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并观察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结果骨间后动脉发出4~5支肌间隙支血管供应皮肤。其中最大的骨间后动脉肌间隙支穿支起自肱骨外上髁至尺骨小头桡侧缘连线,距腕横纹上8~9cm[平均(8.9±2.0)cm],其他各肌间隙支穿支分别以3.0~5.5cm间隔发出,每个穿支斜行0.6—1.6cm穿过肌间隙到达皮肤。蒂长(1.8±0.1)cm,穿支外径0.3~0.6mm[平均(0.5±0.1)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结论骨间后动脉肌间隙支穿支皮瓣对手部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精确定点修复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目的从应用解剖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气管前筋膜及其周围间隙,为甲状腺癌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进行解剖以及术中甲状腺癌患者的气管前筋膜进行观察,观察气管前筋膜及气管前间隙的特点。结果气管前筋膜分为前后两层,两层筋膜之间是甲状腺峡部、脂肪、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最下动脉、胸腺,甲状腺下静脉等。前层筋膜与舌骨下肌筋膜之间存在一间隙,为舌骨下肌后间隙;后层筋膜与气管之间存在一个无血管的间隙,为气管前间隙,该间隙向下通向纵膈,向上经甲状腺峡部后方通向喉前,向两侧延伸至气管食管沟。结论气管前筋膜分为前后两层,分离显露甲状腺及气管前脂肪淋巴组织时应该保持气管前筋膜前层的完整性;气管前间隙是处理峡部和气管前淋巴结的外科层面。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标志点及相关结构的距离.方法 取甲醛固定后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经鼻至斜坡腹侧区手术入路的解剖标志点,测量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取新鲜成人头颅标本5例,完全模拟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在内镜下扩展显露斜坡区的主要解剖标志点,并研究其相互位置关系.结果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的标志点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双侧蝶窦口、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颈内动脉、蝶腭动脉等.自鼻前棘至中下斜坡腹侧中线相关结构(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78.23±2.58)mm、(89.60±2.52)mm;经鼻人路完全暴露中下斜坡区,最短距离为(89.60±2.52)mm.颅底骨质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翼管左、右侧距中线距离为(9.25±0.55)mm、(9.19±0.50)nml,破裂孔左、右侧距中线距离为(10.64±0.83)toni、(10.75±0.84)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关解剖结构及对脑组织的牵拉、颅底骨质磨除位置和范围是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需要解决的主要解剖学问题.  相似文献   
67.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护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根本保证.本文总结了20年来在护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中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展望了有关教学内容、师资培养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68.
足弓第2与第5跖列的肌骨系有限元模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足部内侧纵弓第2跖列与外侧纵弓第5跖列的肌骨系统有限元模型,为研究跖骨应力性骨折与相关足痛症提供生物力学工具。方法:采用中国虚拟人“女性1号”CT图像和MRI图像;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构建了包含皮质骨、松质骨、软骨、韧带、足底腱膜、肌腱、固有肌、脂肪垫、骨髓腔与骨髓窦等10种组织的第2、第5跖列的有限元模型。足弓直立时,最大von Mises应力/应变位于第2、第5跖骨骨干与基底。各种足底软组织中,足底腱膜承担着最大张拉应力,其次为足底长韧带,足底固有肌张拉应力最小。结论:有限元预测的应力应变为研究跖骨应力性骨折,足底腱膜炎引起的慢性跟骨痛,以及足弓塌陷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通过研究跟骨载距突本身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来设计内固定的最佳位置和角度. 方法①测量正常跟骨的以下指标: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最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厚度,②观察跟骨内部结构,⑧研究载距突及其周围结构解剖学,④观察跟骨中部螺钉模拟内固定及测量相关角度,⑤随访观察27例经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效果. 结果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最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最大及最小厚度分别是50°±5°、69°±5°、(41.75±1.76)mm、(12.14±1.60)mm、(4.81±1.07)mm;载距突中关节面下方的骨小梁结构致密,并且与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致密骨小梁相连续;载距突与走行于其内侧的肌腱血管关系密切;在冠状面上测量自后关节面到载距突的三个进针点打入克氏针的最佳进针方向分别是:最低点向上25°±5°、最高点向下3°±3°、中点向上13°±3°;根据以上测量值进行手术,无患者出现复位或内固定失败的情况,疗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良率为88.9%. 结论载距突是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时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中部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载距突基底部的最小径选择螺钉的直径,根据载距突与后关节面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对脊柱胸膜结合段侧面血管神经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胸腔镜下脊柱胸腰段前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29具(58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在成人尸体标本上可观察脊柱胸腰段侧面,节段动、静脉较为恒定地存在并走行于相应椎体侧面中央浅沟内,且动脉有细小的分支.上、下位节段动脉间构成了1个相对较少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盘恰好位于该安全区中部.结论: 脊柱侧面存在一个血管神经较少的安全区,以椎间盘为参考标志,安全区可为胸腔镜下前路椎间融合等手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