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术前肌注曲马多用于局麻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 自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1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观察组59例,男26例,女33例;年龄57~80(67.69±4.75)岁;T11 14例,T12 12例,L1 18例,L2 15例;予PKP术前0.5 h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对照组59例,男24例,女35例;年龄55~77(68.00±4.43)岁;T11 19例,T12 11例,L1 17例,L2 12例;予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术前(T0)及术中穿刺时(T1)、放置工作套管时(T2)、球囊扩张时(T3)、骨水泥注入椎体时(T4)、术后2 h (T5)、出院时(T6)的疼痛程度;观察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院时询问患者对再次行PKP手术的接受度。结果: 118例患者顺利完成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术,术中均未使用静脉镇静镇痛药物。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T5时的VAS较对照组降低(P<0.05);T6时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6时的VAS较T0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再次行PKP术的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0.5 h肌注曲马多用于在局麻下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骨折椎体PKP术的超前镇痛效果明确,可增加患者术中及术后2 h的舒适度,提高患者手术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术治疗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的效果,并介绍跖侧入路截骨的优点.[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3月,共治疗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15例.均为女性;年龄18 ~34岁,平均23.5岁.15例病人共有22根跖骨短小,其中8例为单侧第4跖骨短小,5例为双侧第4跖骨短小,2例为单侧同足有第1和第4跖骨短小.跖骨短缩1.5~2.5 cm,平均2 cm.在影像增强器的帮助下,采用足背侧安装Orthofix单边延长支架,跖侧入路截骨.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跖骨都延长到满意的长度,延长骨痂完全钙化.[结果]延长长度12 ~24 mm,平均18 mm,延长百分比25.8% ~48.7%,平均32.6%.骨延长指数(延长1 cm需要的时间)为52 d/cm ~ 85.8 d/cm,平均63.5 d/cm.按照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the 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功能评判标准,平均AOFAS评分为89.6分,10例优,3例良,2例可.每个足趾延长后足背遗留直径1 mm点状瘢痕4个,足底切口为线性瘢痕,长2 cm,对功能无任何影响.全部患者对延长的结果和足外观满意.并发症包括:延长跖骨成角4例,对延长足外观无影响;跖趾关节间隙缩窄13例,活动度减小,这是影响AOFAS评分的主要因素,随时间延长而明显改善.[结论]跖侧入路截骨延长治疗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能使短小的跖骨恢复到满意的长度,遗留足背瘢痕小,对应的足趾功能恢复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肥大型骨不连主要由骨折断端缺乏稳定的力学环境所致,既往对其病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骨不连断端周围骨痂,近年对其断端间隙关注增多。研究表明骨折断端间隙内多由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组织填充,离体培养可获取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骨不连细胞,其特性类似骨髓基质干细胞。肥大型骨不连病理机制与骨断端异常活动导致渗出增加、细胞游出、血管再生、骨生长因子缺乏密切相关。基于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肥大型骨不连治疗方法与其他类型骨不连有所区别。该文就肥大型骨不连病理学研究与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断指再植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对断指再植后出现指骨骨不连的11例12指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清理骨不连断端嵌压的软组织,疏通髓腔并复位,对存在明显骨缺损的采用自体骨植骨。12指均采用AO微型钢板固定。结果本组术后获得2~24个月随访,平均10.5个月。骨不连全部愈合,愈合时间最短7周,最长15周,平均10.3周。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断指再植后指骨骨不连的理想方法,固定牢靠,能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Ilizarov环型外固定器直接牵张治疗肥大性骨不连患者的病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2~62岁,平均46.5岁;肱骨中段1例,股骨髁上2例,胫骨中段3例,胫骨中下1/3交界处6例;患肢畸形成角10°~35°,平均25°,其中2例为双平面畸形,10例为单平面畸形;肢体短缩2~6 cm,平均3.5 cm。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对骨断端尽量不切开,局部不植骨,直接安装预构的Ilizarov外固定器。对局部留存内固定物者,采用微创的方法取出,尽量保护骨断端血供。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矫形延长,断端处每天延长0.25 mm。在恢复肢体长度的同时,矫正成角畸形,对双平面畸形,先矫正冠状面畸形,再矫正矢状面畸形。结果 12例骨不连患者均通过断端直接牵张成骨而获得骨性愈合, 骨断端无需植骨。骨性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成角畸形和肢体不等长全部获得矫正。畸形矫正时间15~35 d,平均24 d。畸形矫正10°~30°,平均23°。患肢延长2.0~5.5 cm,平均3.0 cm。随访6~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获得的矫形均未丢失。结论 肥大性骨不连断端间纤维骨痂有活跃的成骨潜能,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及其周围区域组织的结构特点,评估其成骨潜能。 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2年因肥大型骨不连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骨不连断端标本共25例,通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区域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微观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MP-2的表达,在高倍镜(400倍)下对阳性细胞进行观察并计数,并作统计分析。 结果 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组织类型,中心区主要是纤维化组织,其内可见大量的成纤维样细胞;边缘区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可见少量的新生血管形成;骨痂区见有一定量的成骨细胞及丰富的新生血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肥大型骨不连断端中心区、周围区及骨痂区组织BMP-2的表达明显不同(P<0.05)。 结论 肥大型骨不连断端区域的组织及细胞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BMP-2含量减少使得不同区域的成骨潜能不同。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跖骨短小症常表现为脚趾畸形、短趾上翘、足弓塌陷、胼胝形成,严重者行走出现疼痛等.目前对先天性跖骨短小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跖骨即时延长术、跖骨逐渐延长术、相邻跖骨长度均衡术等均有各自优势,但也会出现不同并发症.该文就先天性跖骨短小症手术治疗方法及并发症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DF-1)及其特异性受体CXCR4生物轴对体外培养的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由Dil-ac-LDL和FITC-UEA-1荧光双染鉴定后确认为EPCs.传代培养后,加入不同浓度SDF-1溶液,培养48 h,然后分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