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讨CD4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6例初发DLBCL患者淋巴结和结外组织中CD43抗原的表达情况,分析CD43表达与患者重要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43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ECOG评分、乳酸脱氢酶值、结外受累数目、B症状、巨大包块、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以及疗效等临床特征均无关(均P0.05),仅与细胞起源有关(P=0.002)。生存分析发现CD43阳性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期显著短于CD43阴性患者(48%∶78%,P=0.01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on-GCB亚型患者中CD43阳性表达者3年总生存时间亦显著短于CD43阴性者(32%∶64%,P=0.008),这种差异在低中危组患者中也存在(54%∶81%,P=0.03),而中高危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36%∶42%,P=0.215)。结论:CD43表达是DLBCL免疫学亚型相关的预后标志物,而且CD43联合IPI评分更能准确地评估低中危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2.
<正>"我一直在挣扎,终于明白,与其在恐惧中等待死亡,不如直接面对。"这是电影《搜索》中罹患恶性淋巴瘤的女主角在终结自己生命前留下的遗言。她是个美丽的姑娘,不忍直面残酷的癌症而选择了死亡。6年前的电影折射出的生命观,不禁让人惋惜。如今随着治疗手段与预防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防治甚至战胜恶性淋巴瘤。淋巴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癌症,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IFN-α)对恶性造血细胞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链相关蛋白A(MICA)表达的影响。方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肿瘤细胞MICA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CA蛋白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人类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结果 人类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 MICA表达阳性,人类伯基特淋巴瘤细胞Raji MICA表达阴性。Raji和K562细胞分别在1000 U/ml IFN-α诱导24 h(t=17.016,P<0.05)和48 h(t=5.616,P<0.05)时MICA mRNA开始表达上调。72 h Raji细胞和K562细胞分别在500 U/ml(t=6.622,P<0.05)和1000 U/ml(t=9.071,P<0.05)诱导条件下MICA mRNA表达开始上调。IFN-α对MICA 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呈一定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且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一致。1000 U/ml IFN-α诱导72 h后,Raji细胞(t=20.016,P<0.05)和K562细胞(t=7.969,P<0.05)对N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明显上调,抗MICA抗体封闭MICA后,NK细胞对Raji细胞杀伤率恢复至诱导前水平(t=0.393,P>0.05),而K562细胞则低于诱导前水平(t=9.841,P<0.05)。结论 IFN-α上调了恶性造血细胞中MICA 基因的转录表达,继而增强了NK细胞对其识别与杀伤。  相似文献   
54.
目的:了解R-GDP方案在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使用R-GDP治疗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12例,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2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3%,完全缓解率为16.7%;不良反应主要为3、4级粒细胞缺乏并发热(61.9%),以及3、4级血小板减少(47.6%)。结论:R-GDP方案在复发难治DLBCL患者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1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M)后发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该患者不同时间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和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SPB确诊后2年内治疗有效,病情稳定;2年后进展为MM;1年后发生DLBCL,对化疗耐药.结论 SPB在治疗过程中部分可转化为MM,但也可发生其他肿瘤.因此,在病变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活组织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是否发生转化.  相似文献   
56.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1例罕见的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女性,67岁,以躯干,四肢暗红色斑疹和丘疹,伴瘙痒,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多数肥大细胞浸润,Giemsa染色在肥大细胞内显示异染颗粒。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过敏性紫癜(单纯型)诊断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凉血五根汤加减配合西药,对照组采用西药氯雷他定、维生素c、芦丁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8.8%,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更理想。  相似文献   
58.
IgH基因重排在B淋巴瘤微小残留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IgH基因重排在B细胞淋巴瘤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半巢式PCR技术对IgH基因的CDRⅡ区和CDRⅢ区进行基因重排检测.共检测45例骨髓标本.其中正常标本8例,淋巴瘤标本37例(B细胞淋巴瘤27例,T细胞淋巴瘤10例).结果 8例正常标本未检测到FR2A或FR3A的重排;27例B细胞淋巴瘤中,23例(85.2%)可检测到FR2A或FR3A重排,其中FR2A重排16例(59.3%),FR3A重排20例(74.1%),FR2A、FR3A均有重排者13例(48.1%);10例T淋巴瘤中FR2A重排1例,FR3A重排3例.骨髓穿刺检查:27例B淋巴瘤中5例原幼淋细胞>5%,FR2A和FR3A阳性各4例;22例原幼淋细胞<5%者,FR2A阳性12例,FR3A阳性16例.结论单克隆性IgH重排对鉴别淋巴系统肿瘤及检测骨髓中的微小残留病变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
37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病理、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开展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的标准化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供病理及临床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诊断的37例MALT型淋巴瘤的病理、临床分期、恶性程度、预后因素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MALT型39例占8.82%(可追踪病例37例),发病中位年龄52岁,50岁以上患者占63.6%。MALT型NHL的发病部位以胃肠最多见,共28例,占71.8%;其次为甲状腺、腮腺、眼眶、肺。MALT型NHL中低度恶性占70.3%,低度恶性伴转化(中度恶性)占27%。临床分期I期占53.6%,Ⅱ期28.6%,Ⅲ期14.3%,Ⅳ期3.6%。37例可追踪MALT型NHL的病理标本中35例表达CD20抗原,2例不确定,其中4例疑难病例通过PCR检测IgH克隆性重排协助诊断。13例胃MALT型淋巴瘤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率为46.15%。胃MALT型淋巴瘤患者均接受抗HP三联治疗,仅1例接受单纯抗生素治疗。28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患者除5例外,均曾接受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接受系统化疗,部分加局部放疗,尚无接受单纯胃放射治疗者。结论:MALT型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以低度恶性为主,肿瘤发展进程缓慢;不同的发病部位、分类、分期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均为重要的预后风险因素,可用于协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对94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指标、治疗方案及疗效、生存及预后因素。结果:94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多为中老年起病,中位发病年龄50.5岁,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1.35;72.3%的患者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25.5%的患者起病时存在B症状;57.4%起病时即存在结外器官侵犯,其中以骨髓侵犯最为常见,占36.2%;BCL-2/IGH基因重排的检测阳性率为33.9%,FL 3级的患者占24.5%;起病时Ⅲ-Ⅳ期为71.3%;87例可追踪并可评价疗效的患者,ORR为92.0%,其中CR率为79.3%,复发率为35.2%,其3、5和10年OS分别92.1%,84.6%和77.4%,3、5和10年PFS分别为68.5%,61.4%和41.9%;应用美罗华组患者累积OS及PFS均较未应用组患者改善,但二者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FL分期、ECOG评分、白蛋白、乳酸脱氢酶、消化道受累、初治是否达CR对患者OS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消化道受累与否、初治是否达CR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CL-2、CD10、ECOG评分、白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数是否正常、血红蛋白、血沉、LDH正常与否、消化道受累与否对FL患者PFS有显著影响(P0.05);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初治是否CR、有无消化道受累、LDH正常与否、ECOG评分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FL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确诊时多为晚期,骨髓受累常见。CD10阴性为FL预后不良因素。消化道受累与否,初治是否达CR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初治是否CR、有无消化道受累、LDH正常与否、ECOG评分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