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92篇
  免费   1955篇
  国内免费   1254篇
耳鼻咽喉   196篇
儿科学   370篇
妇产科学   106篇
基础医学   1132篇
口腔科学   246篇
临床医学   2386篇
内科学   1588篇
皮肤病学   270篇
神经病学   447篇
特种医学   680篇
外科学   1716篇
综合类   532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098篇
眼科学   228篇
药学   2246篇
  26篇
中国医学   1923篇
肿瘤学   818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629篇
  2021年   783篇
  2020年   715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371篇
  2017年   558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703篇
  2014年   947篇
  2013年   1230篇
  2012年   1750篇
  2011年   1858篇
  2010年   1654篇
  2009年   1546篇
  2008年   1600篇
  2007年   1438篇
  2006年   1260篇
  2005年   999篇
  2004年   665篇
  2003年   566篇
  2002年   480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284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对比研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利用SRB法测定青蒿素和青蒿琥酯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FCM法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亚Gl期含量测定和DAN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 10μmol/L青蒿素和lμmol/L青蒿琥酯能明显改变MCF—7细胞的细胞周期,使S期细胞显著减少,G0 Gl期细胞明显增加。青蒿素对MCF—7细胞增殖仅有微弱抑制作用,但其衍生物青蒿琥iB却有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为0.3lμmol/L。同样,lμmol/L青蒿琥酷引起MCF—7细胞的凋亡和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明显强于10μmol/L青蒿素的作用。结论 体外研究表明,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青蒿琥酯比青蒿素作用强。  相似文献   
72.
研究汉防己甲素(Tet)对硫唑嘌呤(Aza)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分为三组 :①对照组 ;②Aza组 ;③Aza Tet组。给药量分别为Aza25mg/kg·d。Tet30mg/kg·d,测定用药1wk和2wk时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以及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全血谷胱甘肽含量(GSH) ,并作病理观察。结果用药1wk及2wk后 ,Aza组大鼠血清ALT、AKP、MDA含量均显著升高 ,TP、Alb、SOD、GSH含量均显著降低 ;合用Tet组则上述变化不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学检查发现合用Tet组病理改变较轻微。结论Tet对Aza致大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推测此作用与其抗脂质过氧化物、增加内源性解毒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73.
公安县1991~2005年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县自1991年规范性病疫情报告后,性病病例报告的种类、数量逐年增加,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为了解全县性病流行情况,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对全县1991~2005年各医疗单位报告的性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1流行趋势1991~2005年共报告性病1119例,1992年报告发病率为3·87/10万,1993年最低,为0.60/10万,2004年最高,为24.26/10万。15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2005年平均发病率为18.28/10万。2性病的种类及构成1991~2005年全县性传播疾病有淋病、尖锐湿疣、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及性病性淋巴…  相似文献   
74.
羁押人员HIV感染状况及行为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羁押人员HIV感染现状以及相关高危行为情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381名羁押人员的人群特征以及HI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发现HIV抗体阳性3例,阳性率1.26‰;注射吸毒、性乱、有偿供血史的分别占2.18%、30.28%、0.59%。结论羁押人员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尽快采取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相应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75.
目的:构建含有目的基因kring5的真核植物细胞穿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正常人肝脏组织中获得kringle5基因,测序后,再通过DNA重组技术,将kringle5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植物细胞表达载体pBI121和pCAMBIA3301上。结果:得到的kringle5基因序列测定结果与文献相符,重组载体pB1k5和pC33k5经酶切鉴定正确,含有植物高效表达CaMV35S启动子。结论:重组载体pB1k5和pC33k5不仅可以在大肠杆菌中稳定复制,而且可以在植物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分析血脂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66例因胸痛而就诊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同时观察患者血脂各成分,并对各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各组之间存在差异,尤其多支病变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TC、TG、LDL-C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增加,HDL-C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减少,LDL-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HDL-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结论:血脂代谢紊乱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有内在的联系,对于预测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及其进展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甘油三酯对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及对细胞内钙离子平均荧光强度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SD大鼠胰岛细胞进行单层细胞培养,与不同浓度甘油三酯(0、0.25、2.5、5.0、10.0mmol/L)共同孵育72小时,进行葡萄糖负荷试验,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液中胰岛素水平,以评价胰岛细胞功能变化;采用Flou-3/AM荧光染色法,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的强弱,以间接反映细胞内游离钙的水平。结果:5.0、10.0mmol/L甘油三酯可抑制胰岛细胞的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p<0.05);甘油三酯组(2.5、5.0、10.0mmol/l)细胞内钙离子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甘油三酯可以导致胰岛细胞内游离钙水平异常升高,影响细胞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78.
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体表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MRI和CT图像上观测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进行精确体表定位。方法:30例成人头颅和扫描无颅恼器质性病变10份CT,100份MRI片,在头颅正中欠状面上观测头颅外形和平行于耳眦线平而以上100mm内的前后正巾线的中点及中垂线。在横位图像上观测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和二维坐标参数。结果:成人头颅近似标准球形。住82%头颅卜平行耳眦线平面的正中点的的投影在垂直耳眦线过外耳道的直线卜,另外18%偏离基线面中垂线小于7mm。上段中央沟在耳眦线平面上70~95mm。84%额上沟与中央前沟相交呈倒T字征,交点住前后中线旁24~27mm,耳眦线平面的中垂线前2~6mm。中央沟上段起点前后中线旁1~15mm,耳眦线平而的中垂线后12~28mm,手结征98%。中央后沟在中央沟之后8~13mm与其平行。结论:每人上段中央沟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能被MRI精确体表定位。  相似文献   
79.
顺行肱骨交锁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顺行肱骨交锁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l例肱骨干骨折患行切开复位、顺行肱骨交锁钉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仅l例出现桡神经一过性损伤。结论 顺行肱骨交锁钉交锁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满意,还有减少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减少创伤,肘关节功能不受明显限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80.
α-促黑素细胞激素对瘢痕疙瘩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健生  邢新  薛春雨 《中国美容医学》2004,13(5):527-528,i001
目的:研究α-促黑素细胞激素对瘢痕疙瘩色素改变的影响,为治疗瘢痕疙瘩的色素异常提供依据。方法:取人的瘢痕疙瘩,常规石蜡包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其表皮中α-MSH的表达,并以正常皮肤表皮为对照。结果: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表皮都能够表达α-MSH,两者之间的表达强度有显著区别。结论:瘢痕疙瘩表皮中α-MsH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在瘢痕疙瘩色素过度沉着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