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71篇
  免费   2903篇
  国内免费   1534篇
耳鼻咽喉   215篇
儿科学   390篇
妇产科学   126篇
基础医学   1568篇
口腔科学   485篇
临床医学   3255篇
内科学   2340篇
皮肤病学   217篇
神经病学   572篇
特种医学   1120篇
外科学   2058篇
综合类   7312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3069篇
眼科学   200篇
药学   3345篇
  61篇
中国医学   2701篇
肿瘤学   1466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354篇
  2022年   952篇
  2021年   1167篇
  2020年   1043篇
  2019年   516篇
  2018年   572篇
  2017年   733篇
  2016年   590篇
  2015年   1113篇
  2014年   1363篇
  2013年   1756篇
  2012年   2559篇
  2011年   2610篇
  2010年   2369篇
  2009年   2040篇
  2008年   2093篇
  2007年   1965篇
  2006年   1667篇
  2005年   1289篇
  2004年   926篇
  2003年   751篇
  2002年   578篇
  2001年   568篇
  2000年   423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哇巴因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阐明哇巴因在原发性高血压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肿法、台盼蓝染色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确定不同浓度的哇巴因对ECV-304细胞株的效应。并通过PCNA和NF-κB免疫组化染色加以验证。结果 生理浓度(0.3~0.9mol/L)的哇巴因能刺激细胞增殖,病理浓度(0.9~1.8nmol/L)的哇巴因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引起细胞凋亡。结论 生理浓度的哇巴因参与维持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信号转导通路与NF--κB有关。病理浓度的哇巴因影响血管内皮的结构及功能,可能参与高血压引起的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92.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肠外瘘患者人体组成改善作用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肠外瘘患者人体组成的改善作用。方法30例肠外瘘患者分成两组各15例,分别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TPN)或全肠内营养支持(TEN),观察10d前后患者人体组成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结果10d后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BMI)与体细胞群(BCM)显著改善,而TEN组患者10d前后BCM增加幅度更明显,分别为(27.5±0.8)kg和(29.0±0.6)kg,Day10与Day0相比,P<0.01。两组患者总体水(TBW)与细胞内水(ICW)均增加,尤其ICW,Day10与Day0相比,TEN组P<0.01;TPN组P<0.05。血清IGF-1在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显著上升,TEN组增加幅度更明显,Day0为(175.0±32.9)ng/ml,Day10为(255.5±34.1)ng/ml,与Day0比较,P<0.01;与TPN组比较,P<0.05。IGF-1的变化与BCM的改善显著正相关(r2=0.16,P<0.05)。结论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改善肠外瘘患者的体细胞群,纠正细胞内、外水的异常分布,而EN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93.
处女膜修补手术及麻醉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目的;增大处女膜粘膜瓣的接触面,减少因麻醉造成的处女膜粘膜水肿,提高修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手术全部采用1%的卡因行粘膜表面麻醉。53例采用瓦合粘膜瓣法,3例用瓦合粘膜瓣联合阴道粘膜瓣修复法。结果:56例术后一月随访,53例处女膜孔径为一指,成功率94.64%。结论:采用1%的卡因粘膜表面麻醉,瓦合粘膜瓣法及瓦合粘膜联合阴道粘膜瓣修复法对处女膜修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4.
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后角膜上皮瓣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及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 ialkeratomileusis,LASEK)后,角膜上皮瓣的成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行LASEK治疗的42例(80眼)于术后1、2、3天,1、2、3、4周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角膜上皮瓣的观察。结果 34例(68眼),角膜上皮瓣成活,成活占85%(68/80);未成活8例(12眼),未成活占15%(12/80)。结论 LASEK术后角膜上皮瓣成活率的高低,决定着LASEK的临床疗效,影响其成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角膜上皮瓣边缘不整齐、破裂、对位不良、操作时间过长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
颅骨钻孔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颅骨钻孔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 总结分析血量在 30ml以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60例经微创手术治疗的情况及预后 ,并设传统开颅手术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 60例中 ,总有效率达 83 % ,其中完全恢复生活能力和部分恢复生活能力占 48.3 %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96.
前列腺癌去势术前后雄性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前列腺癌去势术前后雄性激素的变化。 方法 :16例前列腺癌病人在手术前后分别采集血清样本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睾酮 (T)、游离睾酮 (FT)、双氢睾酮 (DHT)的含量 ,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手术前后 ,血清中T、FT、DHT浓度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手术后分别下降 92 .2 7%、92 .2 6%、5 8.3 6% ,以T、FT下降为主。根据 2次测定的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 ,P <0 .0 0 1。 结论 :去势术后 ,去除了血清中绝大部分T、FT ,而DHT仅下降5 8.3 6% ,应当继续使用雄性激素受体竞争剂 ,阻止残存的雄性激素作用  相似文献   
97.
帕罗西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抑郁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帕罗西汀与氯米帕明在阿尔茨海默病(AD)抑郁症状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帕罗西汀组51例,氯米帕明组44例,均诊断为AD,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18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减分率,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组与氯米帕明组总体疗效相当,但帕罗西汀组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帕罗西汀在AD抑郁症状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患者均为男性,平均58岁;声门上区21例(T1N0M0 5例、T1N1M0 6例、T1N2M0 4例、T2N0M0 2例、T2N0M0 3例、T3N2M0 1例),声门区10例(T2N0M0 3例、T3N0M04例、T3N1M0 3例),外院全喉切除术后1例(TNM分期不详);喉重建术31例,术后18例(56.25%)患者接受放疗。迟发性感染发生在术后1~10个月,平均术后5.6个月;1~3个月13例,4~6个月16例,7~10个月3例,合并颌下隙感染2例。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同时切开排脓或行局部扩大清创术,32例中23例(72.5%)切口内发现缝合丝线头。结果:10例10d左右完全愈合,22例愈合时间为15d~0,5年,平均2个月。随访2月~8年,失访5例,20例患者存活,9例患者拔管保留喉功能,死亡7例。结论:迟发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颈部切口留有缝线、细菌感染、手术局部血运差、放射治疗等。  相似文献   
99.
探讨门诊护理管理者在大型综合医院应对突发疫情时的管理方法。建立新科室新体制与实施新制度新流程;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和防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及工作流程;建立对各类工作人员的全员全面岗前培训考核制度;护理人员的统一协调;明确人员属地管理原则。经过采取上述一系列协调管理措施,使在门诊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和SARS专用手术室工作的各类人员无一人发生感染。对防止SARS向院内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Congenital analgesia is a rare genetic disorder. We report here that a 12-year-old boy was able to recover from 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stocking' distribution of pain decrement on the lower extremities under the patient's knee joint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f his brain showed gyrus thinning with sulcus widening at both sides of the parietal lobe. 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 probed with cDNAs of various opioid receptors did not detect any significant abnormalit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rare case may not be genetically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