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96篇
  免费   1702篇
  国内免费   1345篇
耳鼻咽喉   136篇
儿科学   507篇
妇产科学   113篇
基础医学   1179篇
口腔科学   288篇
临床医学   2279篇
内科学   1681篇
皮肤病学   221篇
神经病学   318篇
特种医学   734篇
外科学   1754篇
综合类   508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122篇
眼科学   200篇
药学   2130篇
  13篇
中国医学   1542篇
肿瘤学   943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482篇
  2021年   627篇
  2020年   545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383篇
  2017年   481篇
  2016年   377篇
  2015年   632篇
  2014年   827篇
  2013年   1140篇
  2012年   1598篇
  2011年   1767篇
  2010年   1594篇
  2009年   1512篇
  2008年   1521篇
  2007年   1503篇
  2006年   1340篇
  2005年   1091篇
  2004年   792篇
  2003年   661篇
  2002年   520篇
  2001年   500篇
  2000年   420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TERT,并观察其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效应.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出带有Hind Ⅲ, BamHⅠ酶切位点的hTERT基因片段,与pGEM-T Easy克隆载体连接,筛选出阳性克隆,酶切获得目的片段,与pcDNA3.1载体连接,构建pcDNA3.1-hTERT表达载体.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TERT注射移植性H22肝癌模型C57BL/6小鼠,并设PBS组及转染空质粒pcDNA3.1组,观察3组的抗肿瘤效应.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pcDNA3.1-hTERT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中的hTERT基因片段全长为951 bp,可编码相对分子量为37 000、由317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该基因片段与GenBank公布的相应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73%,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68%.该真核表达载体免疫荷瘤小鼠后,pcDNA3.1-hTERT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且该组生存期分别长于PBS组及pcDNA3.1组 (P<0.05);pcDNA3.1- hTERT组的IL-2、IFN-γ细胞因子水平也均高于PBS组与pcDNA3.1组(P<0.05).提示该真核表达载体在受试动物体内可有效地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92.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舌下络脉观察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管病变与舌下络脉的相关性,掌握其显现类型与规律。方法对30例糖尿病血管病变者的舌下络脉及其显现类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粗张、延长、迂曲或囊泡、细络瘀血。舌下络脉以上种种变化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甚至早于其他临床指征的显现。结论舌下络脉的变化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并有一定规律可循。舌下络脉变化可作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前期诊断指标之一,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液中的血糖水平、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格拉斯哥(GCS)评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和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7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外周血,检测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并按照GCS评分分为轻、中、重3组。结果:随着GCS评分的降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升高的越明显,具有明显相关性,且患者急性期时血糖浓度越高、白细胞计数越大预后就越差。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可作为判断颅脑外伤预后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94.
肠内营养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N支持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中的适应证、耐受性、不良反应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20例活动期UC病人,有85例应用EN支持.结果:应用EN支持者,全结肠型占(70.6%)明显多于左半结肠型(18.8%)、直肠乙状结肠型(9.4%)和直肠型(1.2%);重度(56.5%)多于中度(32.9%)及轻度(10.6%).EN组病人BMI<18 kg/m2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B水平(28.91±6.64)g/L低于对照组(36.03±6.59)g/L.不同类型EN制剂增加至3 347 kJ/d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中,腹泻的发生率为14.1%,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7.1%;EN组与对照组比较,激素减量时间、手术率和缓解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蛋白、ALB、PA水平在EN支持后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①对病变范围广,中、重度的UC病人,应给予充足的EN;②对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UC病人,应补充EN;③UC病人对不同类型营养制剂耐受性无差异,腹泻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④EN可作为UC活动期的一种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95.
我国临床工程发展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和美国医院目前临床工程的现状,并分析了我国临床工程与美国的差距。最后从人员配备和临床工程工作范围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临床工程发展的方向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手术切除的85例胃癌标本中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COX-2蛋白在85例胃癌标本中阳性表达率为81.2%(69/85).COX-2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神经是否侵犯无明显相关性(P>0.05).COX-2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Lauren分型、侵犯深度、脉管受侵及肿瘤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COX-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相关,可作为反应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97.
重楼醇提物体外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楼醇提物对体外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重楼醇提物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人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观察重楼醇提物对HUVEC迁移、成血管能力的影响。结果:重楼醇提物在(15—60)μg/ml浓度范围内,内皮细胞抑制率在24.2%-82.1%之间,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体外管腔形成实验发现,(15—60)μg/ml的重楼醇提物管腔形成数目减少,且管腔不完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000011、0.0000417、0.0008752)。经(15—60)μg/m1的重楼醇提物处理后内皮细胞迁移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00005、0.0000033、0.009993)。而在该浓度范围内,对人肠癌LOVO细胞无明显细胞毒作用(细胞抑制率在12.1%-13.9%之间)。(15—60)μg/ml的重楼醇提物可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细胞DNA的合成,且呈剂量依赖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0.922,P为0.036、0.039)。结论:重楼醇提物在体外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细胞DNA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998.
目的:通过检测HGF、CXCR-4、VEGF-D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差异,探讨三种因子与P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有完整病例记录和追踪观察的乳头状癌病例70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HGF、CXCR-4、VEGF-D等基因产物在PTC的表达情况。结果:70例PTC病人中,三种因子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30%、71.74%和89.13%,三种因子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37.50%和37.50%,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70例PTC病人中,VEGF-D和CXCR-4表达均为阳性的有39例,二者在PTC中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502,P〈0.05)。结论.HGF、CXCR-4可能影响PTC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而引起淋巴结转移;VEGF-D通过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新生和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PTC淋巴结转移;VEGF-D促进PTC淋巴结转移的作用可能需趋化因子CXCR-4协同参与。  相似文献   
999.
PET/CT显像在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技术(PET)融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即PET/CT显像在淋巴瘤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14例经病理学确诊的淋巴瘤患者行PET/CT显像,显像剂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用量10-14mCi(370—518MBq),并与同期CT、MRI或B超等影像检查结果(CI)进行对比分析,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结果:14例PET/CT显像阳性13例(92.8%)。3例(21.4%)为淋巴瘤初诊治疗前检查,PET/CT显像均阳性,PET标准摄取值(SUV,正常〈2.5)分别为3.7、3.5和11.4;11例(78.5%)淋巴瘤治疗2—4疗程后行PET/CT显像,11例中3例(21.4%)肿块全部处于高代谢状态,临床确认有肿瘤明显残余或复发,SUV分别为11.7、10.1和5.7,8例(57.1%)临床疗效为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的患者中,PET/CT显像阳性7例并示肿块处于抑制状态,其中2例SUV升高分别为3.6和2.8,但术后病理证实为假阳性。共有3例(21.4%)淋巴瘤PET/CT显像新发现恶性病灶而提高临床分期,改变了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结论:18F-FDGPET/CT显像能灵敏、准确地检出淋巴瘤病灶特别是复发及残余病灶,对淋巴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评价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胸腺瘤的疗效,探讨胸腺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283例胸腺瘤患者中,275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完整性切除术238例,不完整性切除术14例,仅做活检23例;251例患者行放射治疗,其中术前放疗3例,单纯放疗8例,术后放疗235例,放疗+化疗5例;76例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接受了化疗。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283例胸腺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0年(0.3~32.0年),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4%和68.4%。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3%、75.4%、56.6%和29.6%。45例患者出现复发,出现复发的中位时间为4.0年(0.4~28.0年)。70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出现转移的中位时间为2.0年(0.3~30.0年)。性别、Masaoka分期、手术方式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胸腺瘤患者经过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性别、Masaoka分期和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