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3篇
  免费   824篇
  国内免费   437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218篇
妇产科学   77篇
基础医学   459篇
口腔科学   180篇
临床医学   995篇
内科学   827篇
皮肤病学   86篇
神经病学   145篇
特种医学   312篇
外科学   655篇
综合类   2008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709篇
眼科学   88篇
药学   988篇
  11篇
中国医学   797篇
肿瘤学   40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358篇
  2020年   319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537篇
  2012年   692篇
  2011年   787篇
  2010年   637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546篇
  2007年   551篇
  2006年   481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目的:评价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手术中切断股外侧肌止点显露股骨大转子及股骨近端的优点。方法:对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切断股外侧肌止点,从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肌间隙入路,显露术区的方式与20例采用切开股外侧肌显露术区的术式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肌酸激酶的变化、术后负重时间等参数,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及肌酸激酶变化参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切断股外侧肌止点方法比切开股外侧肌手术方法创伤小、出血少、显露好、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3.
停跳或不停跳心脏手术对血清 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清S-100B蛋白表达及其与停跳或不停跳心肺转流方式和时间的关系。【方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23例,测转流前、转流10min、转流末、转流后24h的血清S-100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血清S-100B蛋白质量浓度在体外循环前后动态变化:转流前(M)为0.27μg/L,转流10min后升至0.57μg/L(P<0.01),转流末达峰值1.80μg/L(P<0.01),转流后24h降为0.22μg/L(P>0.05)。转流末的血清S-100B蛋白质量浓度与转流时间呈正相关(r=0.488,P<0.05)。②停跳组(n=6)转流前、转流10min、转流末、转流后24h平均血清S-100B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0.17±0.09)μg/L、(0.48±0.13)μg/L、(1.65±0.52)μg/L和(0.19±0.04)μg/L,不停跳组(n=6)分别为(0.26±0.14)μg/L、(0.71±0.41)μg/L、(1.59±0.84)μg/L和(0.23±0.11)μg/L,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导致血清S-100B蛋白表达增高,其表达水平与心肺转流时间呈正相关,但与停跳或不停跳转流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脑室微量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雄性大鼠下丘脑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速率法分析测定下丘脑组织GGT活性. 结果脑室微量注射血管紧张素Ⅱ(0.12μg/20μl)使下丘脑GGT活性明显增加(P<0.05),此作用可被AngⅡ受体拮抗剂Saralasin所阻断.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兴奋AT1受体增强下丘脑组织GGT的活性,促进氨基酸转运至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内,参与GnRH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使下丘脑GnRH肽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5.
金黄色葡萄球菌儿童株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情况。方法 收集连续12个月的临床致病株,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特点和乳胶凝集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初步筛选,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Vitek GPI卡和GPS-101卡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145株,其中来自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或咽拭子培养109株,占75.17%,来自血培养16株,占11.03%,来自脓液、阴道分泌物培养分别占6.21%和5.51%。药敏试验显示92.4l%的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96.55%的菌株对青霉素耐药,但耐苯唑西林的仅占6.21%。99.31%和100%的菌株分别对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林可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5.86%、93.10%、92.41%、86.21%、84.83%和80.69%,37.93%的菌株对红霉素耐药。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低.该药仍是治疗小儿会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6.
应用膜型尿促黄体激素(LH)酶联免疫试剂,对48例不育症患者60个周期进行排卵监测。结果显示基础体温双相型并有血孕酮分泌增加(48.4±20.7nmol/L)的47个周期,尿LH显色均阳性;而基础体温单相型且无孕酮分泌增加(2.6±1.5nmol/L)的13个周期,尿LH显色均阴性。提示膜型尿LH酶联免疫试剂预测排卵无假阳性及假阴性。间隔12小时收集标本,按中位数统计法,尿LH显色程度与血LH浓度呈正相关(r=0.9887,P<0.001)。尿LH显示(±)距排卵时间为32.1±3.1小时,显色加深至(+)距排卵时间为16.9±2.6小时,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而尿LH显色(++)、(+++)距排卵时间与显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表明一次检测到尿LH显色加深,即可推测排卵反应时间。与基础体温、宫颈评分、B型超声等比较,其预测排卵的价值更为可靠,而且操作简便快速,2分钟显示结果。监测结果还提示尿LH显色阳性的47个周期中,优势卵泡在起始显色的72小时内消失的41个周期为正常排卵,72小时后仍未消失的6个周期为未破裂卵泡黄素化。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改良Sugiura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04年12月施行的改良Sugiura术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随机抽取的以往施行的青木春夫式断流术50例做比较。结果改良Sugiura术: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手术死亡5例,远期出血5例,肝性脑病3例,术后死亡4例;青木春夫式断流术: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手术死亡2例,远期出血6例,肝性脑病2例,术后死亡4例,上述指标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Sugiura术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6±0.9)h、(27.5±10.5)d,显著短于青木春夫式断流术的(3.8±0.8)h和(53.2±34.2)d,P〈0.01。结论改良Sugiura术总体疗效肯定,是一种较好的青木春夫式断流术的替代手术,其操作简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水平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试验组纳入85例CHD患者,根据右心导管术测得的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m)将其分为:无PAH组(PAPm≤20 mmHg)、灰色区间组(20 mmHg相似文献   
59.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以肺血管显著重构及血管负荷进行性增大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疾病进展常伴随右心室重构及肥厚,最终导致右心衰而致死亡。近年来,表观遗传机制特别是R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与PH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为诊断和治疗PH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N6-甲基腺苷(m6A)、N7-甲基鸟苷(m7G)是真核细胞中最普遍和最丰富的内部转录后RNA修饰类型。本文主要对m6A甲基化修饰,m7G甲基化修饰在PH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0.
Cholera ,a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epidemic dis-eases inthe world,can occurin a short time ,andspread quicklyto a wide region.Until 1992 ,onlyV.choleraeserogroup O1 was recognized as thecause of epidemic cholera . However in October1992 ,a major outbreak of a cholera-like illnesscaused by a newserogroupstrain ofV.choleraee-mergedinIndia and Bangladesh.In contrast to allpreviously reported non-O1 strains , which induceonly sporadic cases of human diarrhea without epi-demic potential ,the n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