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龙伟  刘培勋  高静 《医药导报》2008,27(1):23-25
目的 探讨中医传统理论的分子微观意义. 方法 以中医制方理论“君臣佐使”为参照, 对黄连解毒汤药效分子进行功能分群, 引入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 结果经过实验建立的复方分子功能分群标准, 发现黄连解毒汤265个化学成分分子中“君药”分子12个, “臣药”分子152个, “佐药”分子48个, “使药”分子53个. 结论中药复方药效分子之间存在“君臣佐使”的功能分群, 中药复方“君臣佐使”的制方理论具有分子微观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龙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125-12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病理学诊断提供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采取镜下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0年7月茶陵县人民院15例原发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相关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通过镜检分析发现,12例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标本为片状分布特征,对邻近组织存在舌形浸润,子宫内膜间质存在玻璃样变性以及黏液样变性,病理细胞呈现平滑肌状分化及性索状分化;3例为未分化型子宫内膜肉瘤标本基本不存在子宫内膜间质分化的相关表现,呈现出较强的异常型表现,存在一定程度的凝固性坏死。在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面,15例CD10为阳性;15例Vim为阳性;6例PR为阳性;5例ER为阳性;4例inhibin为阳性;其余SMA、CK、Des、S100等都为阴性。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子宫间叶源性肿瘤,存在多成分分化表现,在临床病理工作当中,确诊需要对其病理组织形态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予以分析,同时要区别于子宫内膜间质结节、血管周上皮样肿瘤、平滑肌肿瘤等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4.
李欣孺  赵峰  龙伟  刘培勋 《医药导报》2009,28(6):767-770
[摘要]目的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实现对山茱萸总皂苷的系统分离与纯化,并筛选出适合于山茱萸总皂苷分离与纯化的大孔吸附树脂型号。方法从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两个方面对三种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HPD 300、AB 8、SA 2型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效果最佳的型号,并利用它进行山茱萸总皂苷的系统分离与纯化。结果HPD 3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山茱萸总皂苷的分离效果最佳。得到山茱萸总皂苷的有效部位,并有较好的纯化效果。结论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分离与纯化山茱萸总皂苷的有效部位,而其中HPD 300型大孔吸附树脂更适合于山茱萸总皂苷的分离与纯化。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它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学界最普遍的观点认为长期或过量无孕激素抵抗的雌激素刺激会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许多证据表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危险素.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疾病,如肥胖、二型糖尿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都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人群.一项前膽性研究表明新近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较高.另有研究表明空腹胰岛素的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局部病灶情况和区域淋巴结的播散有关.以下将从分子机制方面阐述胰岛素抵抗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评价等摩尔当量紫檀芪和白藜芦醇对ICR小鼠的抗辐射作用。方法以6~8周龄ICR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6.5 Gy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空白照射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阳性对照组(给予茜草双酯100 mg.kg-1),白藜芦醇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白藜芦醇50,150 mg.kg-1),紫檀芪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紫檀芪56,168 mg.kg-1),均在照射前3 d内连续3次灌胃给药,照射后连续给予5 d,并在照射7 d后眼眶取血,解剖取胸腺、肝、脾、肺及两侧股骨。称重计算相关脏器系数,血清生化分析仪测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股骨有核细胞(BMNC)和骨髓DNA,考察目标化合物紫檀芪和白藜芦醇的抗辐射损伤效应。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均有所增加,且大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摩尔当量的紫檀芪实验组的抗辐射活性优于白藜芦醇组,尤其是紫檀芪低剂量组效果最佳,与白藜芦醇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檀芪对6.5Gy辐射损伤ICR小鼠的防护作用优于白藜芦醇,且紫檀芪低剂量组辐射防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龙伟  张婷  赵纯 《江苏医药》2013,(4):398-400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CCN3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25例宫颈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CCN3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宫颈癌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CCN3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CCN3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CCN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8.14%,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6.98%(P<0.05);其表达与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CN3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宫颈癌诊断及临床监测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巯基-聚乙二醇(SH-PEG)对金纳米颗粒(AuNPs)进行化学修饰(PEG-AuNPs)并分析其对肝癌细胞存活率和辐射对肝癌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的AuNPs用SH-PEG进行化学修饰,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PEG-AuNPs的大小及肝癌细胞对其的摄取,应用Cell Titer-Glo发光法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分析PEG-AuNPs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辐射对肝癌细胞作用的影响。结果制备的PEG-AuNPs的尺寸分别为14.4 nm和30.5 nm。30.5 nm PEG-AuNPs更容易被肝癌细胞摄取,表现出明显地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和提高辐射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 AuNPs经过SH-PEG化学修饰,30.5 nm PEG-AuNPs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提高辐射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强于14.4 nm PEG-AuNPs。  相似文献   
19.
龙伟 《中外医疗》2011,30(10):10-11
目的成功的检查充分扩张肠道。方法口服1500~2000mL的等渗(2.5%)甘露醇溶液。结果采用2.5%甘露醇肠道准备后腹部CT扫描,简单易行。结论等所有患者口服后甘露醇50min~1.5h达到满意充盈,均顺利完成检查,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均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d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mg/d静脉滴注,连续3d。然后改甲泼尼龙24mg口服1次/d,每5~7d递减4mg,至8mg/d维持。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治疗。4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例8h内尿量迅速增加,2例24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72h后尿量迅速增加;1例选用CD3治疗48h内尿量迅速增加;1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