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0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3篇
临床医学   177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67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52篇
综合类   459篇
预防医学   102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137篇
  5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1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探讨脑肿瘤干细胞(BTSCs)体外分化过程中的回逆现象,为研究其分化抑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CD133免疫磁珠筛选系统,从肿瘤组织中分离获得的CD133^+细胞(BTSCs)分成4组进行培养:(1)含10%胎牛血清(FCS);(2)10%FCS+丙戊酸钠注射液(VPA);(3)无FCS+生长因子;(4)无FCS+生长因子+VPA。取不同时间点上的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分化相关的标志物、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变化;利用免疫激光共聚焦分析与分化相关标志物的共表达情况。结果无FCS条件下培养的BTSCs呈悬浮球状生长,高表达CD133和巢蛋白(nestin),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G0/G1期细胞占大多数,G2/M期细胞接近0%,DNA都是异倍体,对VPA反应不敏感。含FCS培养的原本悬浮的细胞约4h开始贴壁。均呈圆形。此后逐渐向多形性分化,至7d时分化的细胞部分又返回至圆形。至10d-21d时,有的还能重新恢复球形,并呈悬浮生长。培养3d、7d、10d和21d时,CD133、nestin阳性细胞数先降后升,GFAP^+和β-TubulinⅢ^+细胞数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含FCS培养液中加入VPA。细胞形态上未见上述的回逆现象,CD133和nestin表达的先降后升现象消失,GFAP和β-TubulinⅢ在第7天以后表达明显升高,但极大部分细胞共表达nestin。而神经干细胞(NSCs)在含FCS培养至10d时,即以GFAP和β-TubulinⅢ表达为主,未见CD133^+细胞。此外,含血清培养时BTSCs仍以异倍体为主。含少量的G2/M期细胞,加VPA诱导后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变化不明显。结论BTSCs在含血清条件下培养出现的多向分化表型不稳定,时有去分化所导致的回逆。加入诱导分化剂VPA培养,虽然能阻止回逆现象出现,并有代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标志物表达上升.但因其共表达nestin而仍属于未完全分化细胞,表明BTSCs分化始终处于受抑状态。  相似文献   
12.
显微锁孔手术治疗脑干及其周围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将显微锁孔手术应用于脑干及其周围病变的外科治疗,探求以最小的创伤来取得最佳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颞下锁孔人路、乳突后锁孔人路、枕下正中锁孔人路,以20mm左右直径的骨窗进行脑干及其周围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16例例病人术后3d内均行MRI或DSA检查,肿瘤或动静脉畸形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成功夹闭。术中输血3例。并发脑脊液耳漏1例,硬膜下积液1例,1例术后持续昏迷40d苏醒,无死亡及感染病例。结论 锁孔人路微创技术处理脑干及其周围病变,因其手术创伤小,疗效佳,费用节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微型无线收发器在中央监护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央监护系统能够实现对病人的生理或生化参数连续、长时间、自动、实时监测,并经分析、处理后实现多类别自动报警、自动记录及对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等。传统的多参数生理监护系统主要是通过各种专用电缆来实现网络化,在增加产品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施工的难度。本文在分析了无线收发芯片XE1201的工作原理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应用其开发无线收发模块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此模块构建了无线中央监护系统,继而对整个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该系统已在实验室中实现,并对心电(ECG)、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等多生理参数进行实时监护,将信息提供给医院内的网络,以供访问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用~3H-TdR掺入法测定本室的NC系正常裸小鼠和荷人脑胶质瘤裸小鼠(NHG-1)的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结果提示:正常的纯合子(nu/nu)T细胞缺乏,B细胞功能均正常;杂合子(nu/ )的T和B细胞功能均正常;荷瘤鼠(NHG-1,30代)除了T细胞缺乏,B细胞功能亦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前颞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以"锁孔"微创的理念,改良常规颞下入路,以减少手术损伤.方法采用耳前方颧弓向上直切口4 cm,铣开2.0~2.5 cm左右直径骨窗,经颞下行海绵窦、脑干、岩斜区部位病灶的手术治疗13例.结果6例岩斜区脑膜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1例,大部切除1例;脑干转移癌、颞底胶质瘤各1例均全切除,海绵窦脑膜瘤、脑桥胶质瘤各1例次全切除,脑桥病灶出血1例予AVM切除、血肿清除,海绵窦内血栓1例子全切除,大脑后动脉瘤1例予夹闭.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耳漏,经原入路修补后痊愈.2例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后遗有轻度偏瘫.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满足岩斜区、脑桥腹、侧方及海绵窦区的手术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17.
黄强 《桂林医学杂志》1995,11(2):108-109
本文分析了120例中期妊娠者,经用超声探测,选择体表适宜穿刺点和引导羊膜腔穿刺注药,获得很好的引产效果。提示该法一次成功率高、安全、可减少孕妇痛苦。  相似文献   
18.
尼美舒利对体外培养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具有抑制结肠癌、胃癌、肝癌等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我们采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作用于胆管癌QBC939细胞,观察尼美舒利对胆管癌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总结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及结果。方法2001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46例,仅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34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34例获得22个月(10~34个月)的平均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方法,平均Constant-Murley绝对值为92分(76~100分),优良占86%(29/34),可占14%(5/34),无差病例。所有骨折在术后6~8周愈合,无固定失效,未出现肱骨头坏死病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时间短、软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取针简便。  相似文献   
20.
经内镜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对良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宁  黄强 《肝胆外科杂志》2007,15(6):449-451
目的探讨经内镜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对各种良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95例良恶性胆管梗阻病人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定胆管梗阻病变部位和性质后,再决定使用内镜下塑料胆道支架引流(ERBD)和内镜下金属胆道支架引流(EMBE)。结果95例患者中92例插管成功,成功率96.84%(92/95)。针对良性胆管梗阻行ERBD 28例,主要见于胆总管结石;针对恶性胆管梗阻行ERBD 44例,行EMBE 20例,主要见于胰头癌、胆管癌、壶腹癌、原发性肝癌及肝门、肝内转移压迫胆管,所有病例均在引流后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结论:经内镜下胆管内支架引流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其操作安全而有效,特别是对各种良恶性病变引起的胆管梗阻起了关键性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