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对需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23例行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APACHE Ⅱ 评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预后情况,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PACHE Ⅱ评分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549,P=0.000),与C-反应蛋白(CRP)、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 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3,0.509,0.366,P均为0.000);对于不同预后,病死组的APACHE Ⅱ评分、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而白蛋白水平病死组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ACHE Ⅱ评分与血清白蛋白、CRP水平有较好的相关性,对预后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BISAP评分在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AP)严重度及病死率的应用价值。方法以AP患者为研究对象,行BISAP及Ranson评分,运用二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urve,ROC曲线)行回顾性分析,探讨BISAP评分对AP病情严重度和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6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重症者36例(56.25%),共死亡9例(14.06%),BISAP评分≥3分的30例(46.88%),Ranson评分≥3分的40例(62.50%)。严重度的曲线下面积BISAP、Ranson评分分别为:0.863(95%CI:0.741~0.984),0.808(95%CI:0.667~0.950),P=0.055,病死率二者分别为:0.912(95%CI:0.827~0.996),0.847(95%CI:0.716~0.979),P=0.758。结论在AP早期,BISAP评分对患者病情严重度、病死率的预后评估的准确性与Ranson评分一致。  相似文献   
23.
黄利娟 《医学综述》2014,(5):940-942
目的通过对比托拉塞米与呋塞米的利尿作用,探讨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鞍山市第四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药物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托拉塞米组和呋塞米组,每组36例。在常规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托拉塞米组:静脉注射托拉塞米20 mg/次,每日1次,连用5 d。呋塞米组:静脉注射呋塞米20 mg/次,每日2次,连用5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量、体质量、血钾等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5 d疗效观察,托拉塞米组与呋塞米组比较尿量[(2028.5±213.7)mL/24h vs(1514.2±199.8)mL/24h]、血钾[(4.2±0.7)mmol/L vs(3.6±0.8)mmol/L],显著高于呋塞米组,体质量[(60.5±8.2)kg vs(62.1±7.9)kg]显著低于呋塞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短期应用,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肌酐、尿酸水平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托拉塞米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呋塞米组(P<0.05)。结论托拉塞米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利尿作用安全、持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在某院出院人数预测中的应用,从而为医院的科学管理决策服务.方法 对某院2000年-2013年的月出院人数数据进行收集,将2000年-2012年的数据用于建立ARIMA模型,2013年数据用于验证所建立的模型,所建模型预测2014年出院人数,统计软件采用SPSS17.0.结果 建立的ARIMA(0,1,1)(0,1,1)12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预测的2013年出院人数各月相对误差为0.27%~15.68%,全年出院人数平均相对误差为4.86%,预计2014年出院人数为68,880人次.结论 ARIMA模型适用于出院人数的预测,对于出院人数变化规律的分析有较好的适应性,但在预测远期数据时则应综合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基于BP 神经网络模型分析肺癌手术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住院费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 月-2013 年12 月的168 例肺癌手术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收集,采用BP 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患者的不同类别的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总住院费用构成中,药费、材料费的比重最大,分别达到32.77%和23.80%。住院天数是各项费用及总费用中最重要的影响程度,且住院天数长的患者,其在各项费用及总费用中的花费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合理控制药费及材料类费用、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日,可最大程度减轻肺癌手术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单盲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重症医学科 2016 年 10月至 2017年 10 月间住院的脓毒症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74 例,并根据全身感染严重程度及有无器官功能不全,将脓毒症患者分为一般脓毒症组和脓毒症性休克组。同期选择 60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患者入院6 h、 48 h、d5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降钙素原(PCT)、 IL-35,计算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同时记录患者转归。 分析脓毒症患者IL-35 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 IL-35 诊断感染的价值。 结果 血清IL-35中位值比较,一般脓毒症组45.56 ng·L-1和脓毒症性休克组47.77 ng·L-1较健康对照组0.34 ng·L-1明显升高(Z=1.314,P<0.01),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脓毒症患者PCT中位值明显上升[一般脓毒症组35.00 μg·L-1,毒症性休克组1.15 μg·L-1,(Z=-6.253,P<0.001)]。 一般脓毒症组患者随病情好转,SOFA评分、PCT、 IL-35逐渐下降;脓毒症休克组患者随病情加重,SOFA评分、PCT、 IL-35逐渐升高。IL-35与 SOFA 评分随入院时间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 ROC 曲线分析显示 IL-35、PCT 诊断感染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6、0.94。 当 IL-35截断值为 41.97 ng·L-1 时的敏感度为 94.00%,特异度为60.00% ;当 PCT截断值为 3.65 μg·L-1时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80.00%。 结论 脓毒症患者入院时血清IL-35即明显上升,与 PCT水平呈正相关,对脓毒症的病情变化有诊断意义;血浆 IL-35 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关,其变化趋势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7.
黄利娟 《医疗装备》2020,(6):157-158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在纤维输尿管镜治疗肾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高安市中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行纤维输尿管镜治疗肾结石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评分和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纤维输尿管镜治疗肾结石患者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方法对2005~2006年间辽宁省鞍山市第四医院内科确珍的12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综合治疗,依病历不同采用的综合治疗方法略有差异,对其有效性,安全性等进行观察,并定期随访观察2~3年。结果患者经综合治疗后,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总有效率93.2%;治疗中药物副反应少见。结论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并长期维持治疗方法可在广大基层医院中广泛开展,易于被普通患者所接受,具有简便,价格适中,疗效显著等特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应保持与患者长期交流与该病相关的各种因素(如使病情加重的诱因,药物剂量的调整等)。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掌握2006-2008年湖北省潜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方法在潜江市设立4个疫情监测点,每年对监测点疫情开展纵向观察与分析。结果 2006-2008年监测点居民平均感染率逐年下降,分别为3.35%,2.97%,1.77%;3年内男性血吸虫感染率均比女性高,居民感染年龄高峰后移,2006年为40~50岁,2007,2008年为50~60岁;3年内,均未发生急性感染病例和新发晚期感染病例;耕牛感染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0.75%,6.83%,5.18%;3年内,钉螺感染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有螺面积缩减不明显。结论 2006-2008年潜江市4个监测点血吸虫病人、畜感染率逐渐下降,但有螺面积仍较大,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探索更有效的防治对策,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出现反复。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对EG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0年10月—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186例EG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例EGC患者中,17例(9.1%)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黏膜下癌(T1b)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黏膜内癌患者(T1a)(15.1%vs. 4.2%,χ~2=5.177,P=0.023);病灶最大径2cm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病灶最大径≤2cm患者(14.3%vs. 5.5%,χ~2=4.190,P=0.041);伴有脉管浸润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无脉管浸润患者(50.0%vs. 6.8%,χ~2=21.247,P=0.000);总淋巴结清扫≥15枚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淋巴结清扫15枚患者(12.5%vs. 0,χ~2=6.879,P=0.009);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手术方式与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脉管浸润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R=6.886,95%CI=1.399~33.898,P=0.018)。173例(93.0%)患者具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95个月。全组EGC患者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1%、92.4%,其中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97.1%、95.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87.5%、65.6%,尽管前生存率优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78,P=0.115)。结论:黏膜下层浸润、病灶最大径2cm、伴有脉管浸润的EGC患者有更高的区域淋巴结转移风险,因此对EGC要进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以准确的判断术后病理分期及决定后续治疗。淋巴结转移对EGC患者预后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长期随访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