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7岁,因"腹痛半个月,头痛、记忆力减退10余天,发热7 d"于2008年6月18日收入院.患者半个月前腹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或便秘,无呕血及便血,在当地医院诊治(具体不详)无好转,13 d前出现头痛,12 d前记忆力减退,中午不能记忆早餐内容,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当地医院MRI示颅内多发性病变(诊治不详).6 d前发热,最高达38℃,并出现呃逆,入我院神经内科.既往体健.  相似文献   
42.
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各型各期偏头痛病人血浆内皮素的变化。方法:选取82例诊断明确的偏头痛病人,按先兆有无分为有先兆的偏头痛(MWA)组和无先兆的偏头痛(MWO)组,按发病时间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的内皮素-1(ET-1)水平,对各型各期的血浆内皮素进行比较。结果:偏头痛病人血浆ET-1水平(80.89±28.70pg/ml)高于正常对照(66.55±14.97pg/ml)(P<0.01);发作期与间歇期的比较发现,发作期(89.83±33.37pg/ml)显著高于间歇期(72.46±20.32pg/ml)(P<0.05);MWA和MWO组的病人的比较发现前者(94.71±29.46pg/ml)显著高于后者(72.46±20.32pg/ml)(P<0.05)。结论:偏头痛病人血浆ET-1增高,增高的血浆ET-1在偏头痛的发病及病理生理进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特点及脑血流改变。方法对近23年收治的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6例患儿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脑血流灌注观察,其中4例在发作间期,1例在发作期,1例在发作间期和发作期均进行测定,以兴趣区法作半定量分析。结果11例患儿的临床特征一般为18个月内起病,表现为频繁发作的交替性偏瘫、短暂的眼球震颤、肌张力异常、舞蹈徐动样动作,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认知功能减退;睡眠可缓解上述症状。2次发作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均示偏瘫对侧脑血流减少,5次发作间期均正常。结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一般18个月内起病的反复发作的交替性偏瘫,伴锥体外系症状及智能障碍;发作期偏瘫对侧脑血流减少。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急性前脑缺血后肠、肝组织 CD14 m RNA的表达变化规律 ,分析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关系。方法 采用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3 0 min的方法建立急性前脑缺血模型 ,5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缺血后 12 h、2 4h、3 6h、48h、72 h 5个亚组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组织 CD14的基因表达。结果  (1)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后 12 h肠、肝组织 CD14 m RNA表达升高 ,2 4h~ 3 6h达高峰 ,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 ,48h后下降 ;(2 )缺血后各时相点动物肠、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但以 2 4h到48h时脏器病理变化较显著 ,与 CD14的基因表达峰值一致 ;(3 )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发生率为10 0 % ,MODS发生率为 53 .1%。结论 通过制作急性前脑缺血大鼠成功建立了 MODS的动物模型 ;缺血后肠道粘膜和肝组织的病理改变 ,可促使肠道内毒素易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内毒素诱发脑缺血后 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微孢子虫脑炎的临床与病理形态学表现。方法对1例微孢子虫脑炎患者的临床、脑活体组织检查组织病理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此病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体温大多正常或37.5℃以下,升高见于病情加重出现昏迷时;患者不伴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但免疫力低下;全脑多发病灶,有脑膜刺激征;骨髓检查呈感染骨髓象;发病初期类风湿因子升高;中期以后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现象;脑脊液蛋白、免疫球蛋白IgG、IgA升高,细胞学检查示淋巴细胞反应。患者伴有胸膜炎、腹膜炎及膀胱炎。脑MRI表现为双侧大、小脑半球脑白质区见斑片状等长T1、长T2信号影,压水扫描(FLAIR)呈高信号,无明显占位效应,强化扫描病灶呈斑点状及环形强化;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呈永久性,治疗无效。脑组织病理显示神经元变性、核固缩,有血管周围炎现象,神经元内胞质内可见病原体。Wister大鼠腹腔内注射患者脑脊液2周后出现多脏器内炎症反应,腹腔灌洗液内发现大量病原体。结论患者伴有多脏器病变,脑内多发病灶,脑组织病理呈炎症反应,Kltiver-Barrer-PAS染色法可显示神经元内病原体。动物腹腔注射培养可增加病原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6.
麻琳  彭华  郭洪志  江文静 《新医学》2006,37(12):791-79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或MODS的发生率,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SIRS和MODS中的诊断意义.方法:严密监测8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按其有否并发SIRS或MODS而将其分为急性单纯性缺血性脑卒中组(45例)及急性非单纯性缺血性脑卒中组(37例),采用构成比描述SIRS及MODS的发生率,另将30名体检正常健康者作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各组的CRP水平,比较3组的差别.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SIRS的发生率为45%、并发MODS发生率为39%;并发SIRS的患者86%发生MODS.急性单纯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CRP水平为(17.3±2.8)mg/L,急性非单纯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CRP水平为(55±4)mg/L,对照组的CRP水平为(4.0±1.7)mg/L.急性单纯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非单纯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急性单纯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CRP水平与急性非单纯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并发SIRS或MODS,各组CRP水平的不同提示CRP可作为估计患者是否并发SIRS或MODS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7.
双侧海马病变引起遗忘综合征一例刘爱芬,郭洪志,麻琳,刘福岭患者,男,55岁。因记忆障碍、抽搐、耳鸣2月余入院。患者2月前出现每次进食后感恶心不适、头晕、出汗、持续10余分钟缓解,同时伴记忆障碍,上班时找不到地方,对自己使用的某些物品不知是谁的。15天...  相似文献   
48.
对609例周围神经外伤肌电图与神经电图进行分析。损伤神经支配的2411块肌肉,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占98.8%,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占97.6%。其中88例臂丛神经损伤,其F波传导速度减慢(41.3~45.9m/s),结合肌电图改变而确定诊断;坐骨神经损伤9例,其H反射传导速度减慢(35.0~~47.6m/s)与H/M降低(11.7~15.9%)结合肌电图改变可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49.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与睡眠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随着疾病的进展, 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 较多的非运动症状可以呈现类似运动波动的变化, 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 因其临床诊治困难, 故应引起重视。本文结合1例帕金森病"关"期"惊恐发作"的诊治, 希望能够引起神经科和精神科医生的关注, 提高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波动的临床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50.
例1,男,62岁,因摔跌引起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及右上肢阵发性麻木1周,行颈椎CT检查发现C3/4、C4/5、C5/6椎间盘后突并椎管狭窄,遂行颈部推拿按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