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52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62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157篇
综合类   367篇
预防医学   131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55篇
中国医学   96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基底节区是该病最好发的部位,占60%~65%[1]。由于基底节区出血位置深、毗邻重要结构,常规开颅手术不可避免对正常脑组织有一定影响,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因其微创的特点为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所接受。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辅助穿刺血肿准确性虽高,但需要术前重新进行头颅CT定位扫描,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难以完成,也不适合夜间急诊手术。为此,我们根据立体定向的原理,摸索出一种简易的定向穿刺技术并应用于2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效果良好,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2.
联合检测尿微量特定蛋白评估早期肾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α1-微量球蛋白(α1-MG)、免疫球蛋白G(U-Ig G)、转铁蛋白(U-TRF)、β2-微量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酶)、微量白蛋白(UMALB)6项尿微量特定蛋白联合检测在早期肾损害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联合检测57例正常人(对照组)和123例各类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研究组)尿α1-MG、U-Ig G、U-TRF、尿β2-MG、尿NAG酶和UMALB 6项尿微量特定蛋白。结果研究组尿α1-MG、U-Ig G、U-TRF、U-β2-MG、U-NAG酶和UMAL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其阳性率分别为81.3%、72.3%、83.7%、77.2%、67.4%、75.6%,其中尿α1-MG、U-TRF阳性率高于UMALB(P0.05)。结论尿微量特定蛋白联合检测在早期肾损害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尿α1-MG、U-TRF阳性率更高,宜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T细胞凋亡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0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参芪扶正治疗组(2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 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1、3、7 d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细胞凋亡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IL-6、IL-10)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3 d 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后1 d明显降低,并持续到治疗后7 d,且参芪扶正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分:10.05±3.71比13.15±4.65,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外周血TNF-α、IL-6水平均逐渐下降;IL-10水平先升高,到7 d时又下降;7 d时参芪扶正治疗组TNF-α和IL-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TNF-α(ng/L):204.6±18.1比218.9±21.3,IL-6(ng/L):3.68±0.30比3.95±0.49,均P<0.05〕;而参芪扶正组与常规治疗组IL-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g/L:173.8±23.3比174.8±18.9,P>0.05).两组治疗后1、3、7 d CD4+T细胞和CD4+/CD8+先下降后上升,CD8+T细胞逐渐下降及CD4+、CD8+T细胞凋亡率先升后降,参芪扶正治疗组治疗后7 d CD4+T细胞、CD4+/CD8+及CD4+T细胞凋亡率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4+T细胞:(38.3±4.7)%比(35.5±5.5)%,CD4+/CD8+:1.55±0.29比1.36±0.27,CD4+T细胞凋亡率:(11.2±3.8)%比(14.1±5.5)%,均P<0.05〕;两组各时间点CD8+T及其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有效降低脓毒症患者CD4+T细胞凋亡率,增加CD4+T细胞和CD4+/CD8+,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灌注液吸收对机体血生化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68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实施mPCNL.灌注前(T1)、灌注60 min(T2)和灌注毕(T3)分别检测血电解质、血肌酐、血尿素氮、pH、HCO-3浓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水平.结果 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灌注液量10.80~ 52.5(23.16±10.79)L,未出现灌注液吸收综合征.血Ca2+浓度T2及T3较T1降低(P<0.05),血CI-浓度T3较T1增高(P<0.05).pH及HCO-2浓度T2、T3较T1降低(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T3、T2较T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T2较T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最大血小板聚集率T3较T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PCNL术中存在着一定量的灌注液吸收,手术时间过长、灌注液量较多时应加强对血生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监测,并及时做出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心率变异性(HRV)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36例.对两组进行HRV分析,观察HRV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HRV各项指标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HRV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P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增加HRV,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5岁及以上髋部骨折患者771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前状况、致伤因素、入院前及术前有无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1年内死亡率。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71例,以跌倒(82.23%)为主要致伤因素,女性患者跌倒、滑倒的发生高于男性(P <0.05),男性患者高处坠落、车祸伤发生高于女性(P <0.05);术前患有合并症者658例(85.34%),合并症以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为多见,其次为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17.77%,准备时间<2 d组死亡率为12.03%,> 2 d组死亡率为19.25%,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早期手术可以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小柴胡颗粒对重度全身性感染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及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重度全身性感染伴急性肾损伤患者56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小柴胡颗粒治疗,7d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评估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采取肘部静脉血测定血清急性炎症、脏器功能及免疫功能指标,随访28天,对比28d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PCT,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ysC、肌酐(Scr)含量分别为(5.36±1.02)分,(11.07±3.14)分,(4.79±1.10)ng/mL,(58.61±12.41)mg/L,(8.67±2.78)μg/L,(15.34±4.67)μg/L,(1.98±0.63)mg/L,(87.62±20.34)μmol/L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CD3+T,CD4+T,CD8+T含量分别为(63.59±8.27)%,(32.69±4.25)%,(24.35±3.96)%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柴胡颗粒对重度全身性感染患者急性肾损伤效果较好,降低炎症介质水平,改善组织器官灌注。  相似文献   
48.
正营养支持是指在病人饮食不能获取或摄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肠内、外途径补充或提供维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治疗措施。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营养支持在为病人提供能量和氮源等,以适应代谢需求、保持瘦肉体等的基础上,逐步增添了免疫调理、维护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等新的内涵,拓展为营养治疗或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医学进展之一,它的临床应用极大推动了外科手术的拓展和进步,明显改善了危重病人治疗  相似文献   
49.
目的:总结临床上行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的经验。方法:通过对23例胆囊结石患采用右上腹3~5cm斜切口.在切口加用冷光源探头作照明,充分显露胆囊三角,直视下寻找胆囊管,用钛夹钳施钛夹来闭塞胆囊管,取尽胆囊结石及胆汁并向胆囊腔灌注硬化剂无水乙醇(≥99.5%),反复3次,硬化剂共灌注20min,胆囊底开放,放置胆囊窝引流管。结果:在灌注硬化剂时可见胆囊黏膜脱落、坏死,2周内胆囊明显萎缩,纤维组织开始形成,10周左右胆囊全部被纤维组织所代替,全部萎缩完全,23例胆囊全部化学性切除成功,除2例术后出现腹痛外,余未发现有并发症发生。结论:硬化剂灌注最佳时间为20min,硬化剂灌注要反复多次,小切口化学性胆囊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50.
引流管被常规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它可以引流出关节内积血,减轻关节肿胀,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疼痛等。然而,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医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对引流管的常规应用提出质疑。初次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长、早期康复等得到广大骨科医师的重视。本文就引流管在初次关节置换术后的最新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