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5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血脂清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脂清胶囊”为中药复方制剂,由大黄、茵陈、山楂等组成,具有清化湿热、涤痰祛瘀作用,药理学研究提示:本方具有良好的降脂及抗脂肪肝作用。本项研究旨在观察“血脂清胶囊”对中青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1 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2.
中医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军锋  顾勤  刘宁 《吉林中医药》2008,28(4):243-245
现代医学认为严重感染、创伤、休克、误吸等直接或间接损伤肺脏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启动因素,其临床表现与阳明腑实喘满证相似,可从热毒内陷,痰湿阻肺、腑实热结、气阴两伤、阴阳两虚、肺肾两亏论治.中医治疗本病的机制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免疫调理作用,防止肠道菌群移位作用,改善微循环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脂代谢紊乱对老年复发性脑梗死致病性的相关性。结论:血脂代谢紊乱是老年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间接能量测定法(IC)在危重症患者的能量代谢状态测量方面上有精确性优势。文中旨在应用IC监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的代谢特点及自主呼吸试验过程中患者的能量代谢状态,从而揭示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能量消耗特点。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ICU就诊的重症肺炎需要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休克组(n=30)和非休克组(n=30),采用间接能量测定法评估两组患者的能量摄入与代谢状态、营养评定指标、炎症指标、血气分析指标、预后指标。结果 非休克组的呼吸频率改变在机械通气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机械通气治疗后非休克组与休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机械通气治疗后非休克组的能量状态及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优于休克组(P<0.05)。非休克组经机械通气治疗后仅在PaCO2指标水平上显著低于休克组(P<0.05)。休克组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PCT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非休克组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的CRP、PCT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但仅有PCT的表达状态较休...  相似文献   
2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Barrett食管.其典型和常见的反流症状为烧心和反流,其他少见或不典型的相关症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如上腹痛、胸痛、腹胀、上腹不适、嗳气、咽部异物感、吞咽痛等,此外还有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炎、哮喘等.  相似文献   
26.
腕管综合征(CTS)是正中神经于腕管内受压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是常见嵌压性周围神经病,早期治疗预后良好.现将我院2006年3月~2007年6月收治的78例CT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7.
颜芸  顾勤 《河南中医》2009,29(12):1152-1155
体质差异不但是决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与否的关键,也决定其各种质型。辨别体质结合病因病机,依据证候兼夹,确定临床立法、处方用药,即进行“辨质论治”。只有把“审机论治”、“辨质论治”、“辨病论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治疗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对机械通气(MV)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研究中心静脉压(CVP)、每搏输出量变异(SVV)及脉压变异(PPV)对PEEP介导的心脏前负荷变化的预测性。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07年7月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机械通气危重患者12例,采用容量控制通气,VT=10mL/kg,维持PaCO2=35~45mmHg,以随机的顺序调节4种PEEP水平,即PEEP为0mmHg(PEEP0),5mmHg(PEEP5),10mmHg(PEEP10),15mmHg(PEEP15),比较不同PEEP水平下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CVP,SVV,PPV]及呼吸机参数[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的变化。结果PEEP0与PEEP5组间除Pmean外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随PEEP的进行性升高,CI明显下降(P&;lt;0.05),HR、SVRI、Ppeak、Pmean升高,前负荷指标CVP、SVV、PPV亦显著性升高,MAP则无明显影响。以PEEP0为基线,PEEP10及PEEP15水平下心脏指数变化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全心舒张末容最(GEDV)能否作为一项反映心脏前负荷并预测液体反应性的指标,以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复苏.方法 前瞻性地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的1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后立即给予容量复苏共33次,容量复苏的方法为贺斯500 ml/30 min静脉滴注,ITBVI>850 ml/m2为复苏终点,其他干预措施相同.分别于复苏前和复苏后通过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全心舒张末容量指数(GEDVI)、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指数(S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容量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和相关性.并根据SVI的变化是否大于15%分为容量复苏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的GEDVI.血液动力学参数前后比较应用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容量复苏后MAP、CI、GEDVI、SVI、CVP较复苏前明显升高[(88.18+8.56和(76.64+6.55),(3.86+0.94)和(2.93+0.71),(737.45+124.23)和(618.82+90.36),(61.92+14.05)和(46.79+15.61),(16.45+6.35)和(12.27+5.82)],分别为P=0.04,P=0.03,P=0.01,P=0.02,P=0.04,SVRI降低[(1418.45+443.91)和(1896.82+759.2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GEDVI变化与SVI和CI的变化呈正相关,r=0.767,r=0.724;而CVP和PAWP与SVI相关性差,r=-0.148,r=~0.314;GEDVI的变化与复苏前GEDVI呈负相关,r=-0.595,容量复苏有反应者复苏前GEDVI相对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中心静脉压等压力指标相比全心舒张末容量能够更好地反映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脏前负荷,并可预测液体反应性.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实时监测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0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注射咪唑安定或异丙酚达到合理镇静,采用盲法对患者每隔5min分别记录1次Ramsay镇静分级评分及BIS。比较Ram say镇静分级评分对应BIS中位数的总体差异,分析BIS结果与Ram say镇静分级评分的相关性。计算BIS的敏感度和约登(Youden)指数,确定BIS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随镇静深度的加深,BIS明显降低,Ramsay分级评分对应的BIS中位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BIS与Ram say分级评分呈负相关(r=-0.794,P<0.01);Ram say分级评分2~5分(为合理镇静)时对应的BIS中位数的95%可信区间(参考值范围)为61~84;当BIS值为81时,BIS监测从镇静合理到镇静不足的Youden指数和敏感度最高;Ram say分级评分为6分(为镇静过度)时对应的BIS中位数的95%可信区间为48~58。结论BIS监测与Ram say镇静分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实时、客观地监测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状态,并指导镇静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