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10年van Santvooa等[1]的一项著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建立了完整的治疗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升阶梯治疗(step-up approach)方法,替代了传统的开腹坏死组织清除术,并作为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主要方法.这种阶梯式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经皮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以及微创腹膜后坏死组织清除术.目前,因其具备现代损伤控制学说的理念[2],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屡见报道.根据亚特兰大修订的2012版AP分类标准[3],AP早期常合并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cute peripancreatic fluid collections,APFC).本研究提出了在PCD前进行腹腔穿刺引流(abdominal paracentesis drainage,APD)的新阶梯式治疗AP合并APFC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经皮导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胰腺损伤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6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仅行开腹手术)、SAP组(逆行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诱导SAP大鼠模型)和PCD治疗组(在SAP组基础上行PCD治疗),每组20只,每组分6、24 h2个时相点,每时相点10只.分别于术后6、24 h取血清及腹水测定TNF-o、IL-1β及淀粉酶、蛋白酶水平,留取胰腺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行光镜下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在胰腺组织的表达以及采用TUNEL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 注射牛磺胆酸钠后大鼠血清淀粉酶、TNF-α、IL-Iβ在造模后有显著升高(P<0.05),相同时相点的大鼠经PCD治疗后血清及腹水中炎症因子及腹水中蛋白酶含量即有明显下降(P<0.05),光镜病理检查提示PCD治疗组大鼠胰腺病理损伤较未治疗的SAP大鼠明显改善,TUNEL染色可见术后24 h PCD治疗组大鼠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较未治疗的SAP组高[(14.6±2.1)vs(2.7±1.5),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PCD治疗后Bcl-2表达下调[术后24 h:(10.81±2.16)vs(28.45 ±5.41),P<0.05]、Bax表达上调[术后24 h:(23.17 ±4.39) vs (9.64±1.85),P<0.05].结论 PCD可减轻SAP大鼠胰腺损伤并缓解其病情,其可能机制与引流出富含炎症细胞因子及胰酶等有害物质的腹水从而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促进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红色或棕褐色斑丘疹或斑块,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易发生于头皮或四肢伸面。本病自发癌变的可能性很小,继发鳞癌通常与紫外线照射、砷、煤焦油等化学因素、应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及光化学疗法等有关[1]。砷剂角化症(arsenical keratosis)是慢性砷中毒的皮肤症状之一,角化性损害主要发生在掌跖部位,躯干部位可见到色素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oux—en—Y胃旁路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35肛∥g)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SD大鼠分为3组:糖尿病组(8只),假手术组(8只),手术组(14只);另取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组(8只)。术前、术后8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术前及术后4、8周测定血清BUN、Cr;术后8周取肾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计算肾脏质量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肾组织纤连蛋白、Ⅳ型胶原和TGF—B1的表达,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MMP-2、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术后8周,糖尿病组大鼠血糖、BUN、Cr、肾脏质量指数分别为(15.9±1.6)mmol/L、(9.24-0.6)mmol/L、(44±4)~mol/L、(10.7±1.5)mg/g,手术组大鼠分别为(5.9±0.7)mmol/L、(6.64-0.4)mmol/L、(304-2)~mol/L、(8.6±0.6)mg/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假手术组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增生;手术组有明显改善。正常组大鼠肾脏皮质纤连蛋白、Ⅳ型胶原、TGF—B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分光密度值、MMP-2、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64±23、864-5、524-6、1.00-4-0.04、644-4、1.004-0.20、48±5,糖尿病组大鼠分别为16654-44、7894-66、4594-35、0.52±0.13、514-6、0.364-0.05、384-4,假手术组大鼠分别为1701±55、7544-49、4254-42、0.544-0.19、484-5、0.434-0.09、394-4,手术组大鼠分别为11054-61、1954-11、1474-16、1.53±0.29、634-5、1.114-0.14、49-4-5,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40.30,4982.50,2025.10,654.19,13.58,610.74,7.86,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ux—eFl—Y胃旁路术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表达和上调MMP-2、MMP-9mRNA和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转流术对GK大鼠胰岛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雄性GK大鼠40只,高脂饲料喂养1 w模后,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各20只。手术组行胃转流术,假手术组行胃窦十二指肠离断原位吻合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2、4 w,测定各组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后2 h血糖;术后4 w,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双染检测各组胰岛内胰岛素、纤维连接蛋白(FN)、胶原蛋白-Ⅲ(CO-Ⅲ)和巨噬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胰岛素含量及FN、CO-Ⅲ和巨噬细胞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手术组术后2、4 w的空腹和术后4 w的OGTT 2 h血糖显著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术后2、4 w空腹和术后4 w的OGTT 2 h血糖显著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术后4 w单位胰岛面积中FN、CO-Ⅲ、巨噬细胞的累计光密度值(IOD)明显降低(P〈0.05),胰岛素的IOD明显增高(P〈0.05);术后4 w,手术组较假手术组的胰岛形态规则。结论胃转流术后,GK大鼠胰岛的纤维化有所减轻,是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近年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AP主要病因为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力骤然增高、胰腺血液淋巴循环障碍等引起胰腺消化酶对其自身消化的一种急性炎症.近年来AP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病情凶险,治疗棘手,病死率仍然较高.腹胀是AP常见的临床表现,AP导致麻痹性肠梗阻是产生腹胀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引起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临床上AP引起腹胀的治疗方法多样,最近研究发现,大黄在急性胰腺炎引起腹胀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1].大黄是临床上常用的泻下药,具有抑制胰酶活性,维护肠粘膜屏障,松弛Oddi括约肌,促进肠蠕动、收缩和排空,抗菌及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等作用.笔者将大黄对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量输液泵应用于逆行胰胆管注射牛黄胆酸钠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造模的优势。方法 10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手推法组(A组)、微量输液泵法组(B组)和假手术组(C组),每组36只,其中18只大鼠用于观察24h生存率,其余18只大鼠分3、6、12h三个时间点,每时间点分配6只。A组采用手推法经肠壁穿刺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造成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B组采用微量输液泵法,C组仅行开腹关腹手术;于处理后3、6、12h取血、胰腺组织,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组织病理组织学评分,并观察24h生存率。结果 A组和B组各时间段血清淀粉酶和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B组各时间段血清淀粉酶和胰腺病理组织学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B组24h生存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微量输液泵应用于逆行胰胆管注射牛黄胆酸钠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造模具有可靠、简便、成功率高的优点,且病变均一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20.
张中伟  郑晓博 《西部医学》2023,35(12):1717-1722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引发了全球大流行并造成大量患者死亡。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COVID-19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感染可引起细胞因子释放、免疫细胞激活和促凝级联反应激活,从而导致内皮炎和血管损伤,影响凝血系统并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抗血栓治疗可以减少COVID-19患者需器官支持的比例并提高生存率,但对其抗凝治疗的最佳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仍不清楚。对出血风险较低的COVID-19非危重症患者,最新指南建议使用治疗剂量抗凝;而对于COVID-19危重症患者,由于VTE风险因素较多,抗凝治疗更具挑战性。早期研究认为对COVID-19危重症患者需要增加抗凝强度,然而并未发现治疗剂量能够获益。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剂量抗凝并不优于标准剂量抗凝。本文总结了COVID-19患者VTE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和抗凝治疗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