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分析百合知母汤总皂苷(SBZ)调节5-羟色胺(5-HT)功能治疗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百合知母的药对优势。方法:SD大鼠采用孤养配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诱发抑郁模型,分为抑郁症模型组,百合总皂苷组(100 mg·kg~(-1)),知母总皂苷组(220 mg·kg~(-1)),SBZ组(240 mg·kg~(-1)),百忧解组(FLU,10 mg·kg~(-1)),另设正常组,每组11只;正常组和抑郁症模型组给予等量0.5%阿拉伯树胶溶液,其他组别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测量各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液、大脑5-HT含量;免疫荧光检测大脑皮层及海马5-HT1a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海马5-HT合成基因色氨酸羟化酶1(TPH1),突触囊泡单胺转运体(SLC18A1),突触相关蛋白-25(SNAP25)mRNA水平以及5-HT1a受体信号传导下游调节基因RGS19在血液以及下丘脑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5-HT转运体蛋白(SERT)在海马和下丘脑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BZ明显降低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上调血液以及大脑5-HT含量(P0.05),上调大脑皮层以及海马5-HT1a阳性表达(P0.05,P0.01)。SBZ上调海马TPH1,SLC18A1和SNAP25 mRNA表达,同时上调血液、下丘脑组织RGS19 mRNA表达(P0.05,P0.01)。SBZ下调海马和下丘脑SERT蛋白表达(P0.01)。结论:SBZ激活5-HT合成基因TPH1表达,同时下调SERT表达抑制5-HT重摄取,增加中枢5-HT含量;上调5-HT1a受体及其下游RGS19基因表达调节受体功能及其信号传递;同时SBZ通过上调SLC18A1和SNAP25表达改善神经突触递质传递能力,最终达到抗抑郁的效果。SBZ抗抑郁药效与百合总皂苷、知母总皂苷对比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52.
目的采用单病例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评价六味地黄胶囊治疗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估该方法在证候疗效评价中的可应用性及可靠性。方法通过预试验确定六味地黄胶囊的观察期与洗脱期,采用单病例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方法,在同一个体进行两轮试验,共有24例受试者参与试验,以患者最关心的临床症状作为疗效评价指标。采用t检验、重复性测量方差分析和单病例Meta分析处理数据,以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19例完成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中,5例受试者符合有效标准,10例受试者符合可能有效标准,4例受试者为无效。采用t检验、重复性测量方差分析和Meta分析进行试验结论外推,3种统计分析方法均证实六味地黄胶囊较安慰剂能降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P<0.01)。结论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可应用于证候类中药的疗效评价,且具有可应用性及结果可靠性。  相似文献   
53.
熊淑英  刘敏  武仁华  贾丹 《华西医学》2004,19(1):102-103
目的 :探讨头孢三嗪皮肤过敏实验方法 ,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比较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10月在我院门诊青霉素皮试阴性 10 2例 (A组 )和头孢三嗪皮试阴性 115例 (B组 )应用头孢三嗪治疗后过敏反应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共 2 17例皮试阴性应用头孢三嗪后A组有 8例出现过敏反应 ,B组有 2例出现过敏反应 ,两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7 8%和 1 7%。青霉素皮试阴性者在接受头孢三嗪治疗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机率明显高于头孢三嗪皮试阴性者 (P <0 0 5 )。结论 :头孢三嗪与青霉素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在使用时应详细询问过敏史 ,用药前必须作头孢三嗪皮肤过敏试验 ,以减少过敏反应发生率。皮试阴性者用药期间仍需密切观察 ,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4.
正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主要应对心脏容量和压力负荷的变化。BNP及NT-pro BNP(Amino 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主要用于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价,近年研究发现BNP或NT-pro BNP在部分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中也具有应用价值。故本文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与红细胞宽度(RDW)在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随机数字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75例与仅患有单纯肺炎的患者48例,将肺炎合并脓毒症的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性休克组,48例患有单纯肺炎的患者为对照组,再根据3周内患者是否死亡,将脓毒症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探讨PCT与RDW与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病情的相关程度以及两者在肺炎合并脓毒症的预后评价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CT和RD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观察组患者中,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患者PCT和RDW水平逐渐升高(P0.05);死亡组PCT和RDW水平高于存活组;通过绘制ROC曲线可以得知,应用PCT和RDW判断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的范围为≥2ng/mL、≥15.8。结论 PCT和RDW在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评价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膀胱炎电切术应用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0年3~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膀胱炎电切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通过心理护理、留置导尿管护理、膀胱灌注的护理、术后的饮食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60例手术后的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例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分别观察组为(8±55)d,对照组为(8±98)d。结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了膀胱炎电切术后的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对于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足趾移植手指再造术患者供足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足趾移植手指再造术患者70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1月-2018年11月,分组原则以护理方式差异性为主,分对照组(35例,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循证护理),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肿胀率、皮损率2.86%、5.72%,显著较对照组17.14%、22.56%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28%,显著较对照组74.29%高,P<0.05,符合统计学差异评估标准.结论:在足趾移植手指再造术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可促进病情恢复,避免出现损伤,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中药茵栀黄加康艾注射剂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茵栀黄注射液30 ml、注射用康艾注射剂50 ml分别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30例,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粉针剂5.0 g、甘草酸二铵注射液30 ml分别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其他辅助性治疗两组相同,两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0.0%(24/30),有效率93.3%(28/30),无效率6.7%(2/30);对照组治愈率76.7%(23/30),有效率90.0%(27/30),无效率10.0%(3/30)。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剂联合康艾注射剂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0.
以一侧全开式圆柱形腔体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腔体内工质(空气)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以及腔体固壁内导热与腔体内空气自然对流之间相互耦合的基础上,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对不同热流密度、腔体倾角以及3种不同壁面加热边界时腔体内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3种加热边界分别为底面加热(工况I)、侧面加热(工况II)以及底面和侧面同时加热(工况III)。结果表明,定热流下的圆柱形腔体内和开口面的温度和速度分布、腔体内壁平均温度、底面与侧面的平均温差、腔体内壁的平均努赛尔特数等自然对流传热特性不仅受到热流密度和腔体倾角的影响,还受到腔体壁面加热边界的影响,如只有底面加热的工况I与存在侧面加热的工况II和III相比,前者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